如何避免部分留守老人陷入“数字沉迷”?
时间:2024-12-06 09:09:00 来源:工人日报
[导读]熬夜看微短剧、沉迷网络购物、豪横打赏主播、刷APP收电子纸皮……在繁杂的电子信息围猎下,留守老人触网的背后既有精彩也有陷阱。专家认为...
熬夜看微短剧、沉迷网络购物、豪横打赏主播、刷APP收“电子纸皮”……在繁杂的电子信息“围猎”下,留守老人触网的背后既有精彩也有陷阱。专家认为,应关注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借鉴“青少年模式”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模式,为他们充实自我创造有利条件。
近年来,越来越多老年人逐渐走出“数字鸿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络用户规模达1.43亿,这一年龄段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约为51.07%。因此,如何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力也成为互联网各赛道的发力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直播、短视频、微短剧等领域,一些营销手段以及骗局也逐渐“适老化”。例如,有的主播打出“感情牌”,一句“爸妈”哄得老年人甘心掏腰包;有的微短剧聚焦“老年霸总”“婆媳矛盾”,引得老年人不惜刷掉几千元解锁后续剧情……在繁杂信息的“围猎”下,受限于知识水平、辨别能力、生活资源等因素,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困境更为显著。
触网:精彩背后也有陷阱
最近,在北京务工的刘桐有些苦恼,远在老家黑龙江大庆的母亲似乎染上了“网瘾”。国庆假期,她将父母从农村老家接来团聚。相处的几天里,她发现母亲整日盯着手机,仔细一瞧,原来是在各种平台上“做任务”“领金币”。母亲告诉她,刷视频、听小说、看广告都能赚钱,集满1万个金币就可以兑换1元现金。
“随着平台使用时间变长,收益会不断递减。”刘桐观察发现,以看视频为例,最开始观看5秒可得5个金币,现在看20秒才能领1个,第一个月每天能赚20元,现在最多两三元,但母亲仍然乐此不疲。而且,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母亲难挡广告的诱惑,买了一堆劣质卫生纸、洗发水。“赚的钱又还给平台了,还伤了颈椎和眼睛,得不偿失。”刘桐无奈道。
让在外打拼的王铭生担心的,则是父母对微短剧的沉迷。有一天父亲来电,说手机自动扣款了2000余元。王铭生抽空回到天津蓟州区的老家,一查才知道,父亲在十几个短剧小程序上有过消费,还在不知不觉中开通了自动续费和免密支付功能。
“一般前几集是免费的,播到高潮剧情便戛然而止,想要解锁后续内容就要购买虚拟货币,再用虚拟货币兑换集数,老年人往往是稀里糊涂就付了钱。”平时,王铭生经常叮嘱爸妈提防保健品骗局,没想到还有令人防不胜防的“精神杀猪盘”。
“触网提升了生活的便捷度,为老年人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爱分析称,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圈较为固定,上网能帮助他们与社会保持连接,但这一群体触网时间较短,数字素养较弱,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玩法”,甚至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新套路,常常难以辨别,一不小心就陷入劳神又伤财的处境。
沉迷:网络世界提供的情绪价值
“这些短剧情节离谱,演技浮夸,爸妈为什么会上瘾呢?”王铭生百思不得其解。经过沟通后,他的父母在充值上变得谨慎,但依然戒不掉微短剧的瘾。平日里,老两口一人一间屋子,互不打扰地刷剧到深夜。王铭生在电话里劝了几次,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们都忙,没空回家,我跟你爸拿什么消磨时间?”
在北京一家餐厅做厨师的张豪,平日里通过视频通话和在大连农村的父亲保持联系。近期,他发现父亲每次通话基本都是讲述自己在直播间的见闻。“他关注了一个情感主播,经常围观有关婆媳矛盾、子女不孝等家庭纠纷的直播,还在直播间买了貔貅、石狮子等一些摆件。”张豪说,这并不符合父亲一向节俭的消费习惯。
好奇之下,张豪也点进了父亲关注的直播间。“原本觉得都是可笑的剧本,但看了一会儿,听着主播一句句亲切的‘老爸老妈,欢迎回家’,好像明白了父亲为何会上当。”张豪坦言,母亲去世3年,父亲一个人很孤独,这样的体己话自己很少对父亲说。
“种种网络行为所暴露的,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靳永爱认为,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为生计奔波半辈子,无暇顾及和拓展自身的精神生活,到了晚年,子女又不在身边,那些长期被压抑的精神需求得以在网络上找到出口。某种程度上,让他们上瘾的是各路主播和微短剧提供的情绪价值。
期待: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模式
受访专家表示,各方要合力填平老年人触网之路上的“陷阱”,提升他们的辨识能力,助其更好地享受网络生活。同时,在健康老龄化成为社会共同目标的今天,除了促进“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之外,还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需求。
“对于不法商家‘围猎’老年人的行为,互联网平台不能置身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表示,一方面,平台要改进算法推荐机制,健全流量分配体系,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查。另一方面,不妨比照已经上线的青少年模式,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模式,在识别身份的基础上,以显著标识预警风险信息,在充值、打赏之前,或使用时间过长时进行提示,开通纠纷处理的“绿色通道”。
靳永爱长期从事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相关研究,她在调研中发现,老年人学习互联网知识的渠道较为有限。她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引入企业或第三方公益组织,以社区为单位,面向留守老人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培训,还可以为其链接一些学习平台和资源。
“帮助部分老年人走出网络沉迷,功夫其实在网外。”靳永爱告诉记者,丰富老年人线下的社会参与,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银发群体仍然希望发光发热,活出自我价值。社会各方不应将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年人当作弱势群体,而是要为他们充实自我创造有力条件。
刘晓春认为,老年人被“围猎”的新闻屡见报端,其实是给身为子女的我们提了个醒:在父母触网的过程中,子女有必要“搭把手”,带领他们融入数字社会。更值得反思的是,孝顺父母其实不仅在于物质反哺,提供精神慰藉和情绪价值同样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老年人逐渐走出“数字鸿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络用户规模达1.43亿,这一年龄段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约为51.07%。因此,如何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力也成为互联网各赛道的发力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直播、短视频、微短剧等领域,一些营销手段以及骗局也逐渐“适老化”。例如,有的主播打出“感情牌”,一句“爸妈”哄得老年人甘心掏腰包;有的微短剧聚焦“老年霸总”“婆媳矛盾”,引得老年人不惜刷掉几千元解锁后续剧情……在繁杂信息的“围猎”下,受限于知识水平、辨别能力、生活资源等因素,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困境更为显著。
触网:精彩背后也有陷阱
最近,在北京务工的刘桐有些苦恼,远在老家黑龙江大庆的母亲似乎染上了“网瘾”。国庆假期,她将父母从农村老家接来团聚。相处的几天里,她发现母亲整日盯着手机,仔细一瞧,原来是在各种平台上“做任务”“领金币”。母亲告诉她,刷视频、听小说、看广告都能赚钱,集满1万个金币就可以兑换1元现金。
“随着平台使用时间变长,收益会不断递减。”刘桐观察发现,以看视频为例,最开始观看5秒可得5个金币,现在看20秒才能领1个,第一个月每天能赚20元,现在最多两三元,但母亲仍然乐此不疲。而且,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母亲难挡广告的诱惑,买了一堆劣质卫生纸、洗发水。“赚的钱又还给平台了,还伤了颈椎和眼睛,得不偿失。”刘桐无奈道。
让在外打拼的王铭生担心的,则是父母对微短剧的沉迷。有一天父亲来电,说手机自动扣款了2000余元。王铭生抽空回到天津蓟州区的老家,一查才知道,父亲在十几个短剧小程序上有过消费,还在不知不觉中开通了自动续费和免密支付功能。
“一般前几集是免费的,播到高潮剧情便戛然而止,想要解锁后续内容就要购买虚拟货币,再用虚拟货币兑换集数,老年人往往是稀里糊涂就付了钱。”平时,王铭生经常叮嘱爸妈提防保健品骗局,没想到还有令人防不胜防的“精神杀猪盘”。
“触网提升了生活的便捷度,为老年人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爱分析称,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圈较为固定,上网能帮助他们与社会保持连接,但这一群体触网时间较短,数字素养较弱,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玩法”,甚至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新套路,常常难以辨别,一不小心就陷入劳神又伤财的处境。
沉迷:网络世界提供的情绪价值
“这些短剧情节离谱,演技浮夸,爸妈为什么会上瘾呢?”王铭生百思不得其解。经过沟通后,他的父母在充值上变得谨慎,但依然戒不掉微短剧的瘾。平日里,老两口一人一间屋子,互不打扰地刷剧到深夜。王铭生在电话里劝了几次,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们都忙,没空回家,我跟你爸拿什么消磨时间?”
在北京一家餐厅做厨师的张豪,平日里通过视频通话和在大连农村的父亲保持联系。近期,他发现父亲每次通话基本都是讲述自己在直播间的见闻。“他关注了一个情感主播,经常围观有关婆媳矛盾、子女不孝等家庭纠纷的直播,还在直播间买了貔貅、石狮子等一些摆件。”张豪说,这并不符合父亲一向节俭的消费习惯。
好奇之下,张豪也点进了父亲关注的直播间。“原本觉得都是可笑的剧本,但看了一会儿,听着主播一句句亲切的‘老爸老妈,欢迎回家’,好像明白了父亲为何会上当。”张豪坦言,母亲去世3年,父亲一个人很孤独,这样的体己话自己很少对父亲说。
“种种网络行为所暴露的,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靳永爱认为,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为生计奔波半辈子,无暇顾及和拓展自身的精神生活,到了晚年,子女又不在身边,那些长期被压抑的精神需求得以在网络上找到出口。某种程度上,让他们上瘾的是各路主播和微短剧提供的情绪价值。
期待: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模式
受访专家表示,各方要合力填平老年人触网之路上的“陷阱”,提升他们的辨识能力,助其更好地享受网络生活。同时,在健康老龄化成为社会共同目标的今天,除了促进“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之外,还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需求。
“对于不法商家‘围猎’老年人的行为,互联网平台不能置身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表示,一方面,平台要改进算法推荐机制,健全流量分配体系,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查。另一方面,不妨比照已经上线的青少年模式,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模式,在识别身份的基础上,以显著标识预警风险信息,在充值、打赏之前,或使用时间过长时进行提示,开通纠纷处理的“绿色通道”。
靳永爱长期从事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相关研究,她在调研中发现,老年人学习互联网知识的渠道较为有限。她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引入企业或第三方公益组织,以社区为单位,面向留守老人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培训,还可以为其链接一些学习平台和资源。
“帮助部分老年人走出网络沉迷,功夫其实在网外。”靳永爱告诉记者,丰富老年人线下的社会参与,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银发群体仍然希望发光发热,活出自我价值。社会各方不应将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年人当作弱势群体,而是要为他们充实自我创造有力条件。
刘晓春认为,老年人被“围猎”的新闻屡见报端,其实是给身为子女的我们提了个醒:在父母触网的过程中,子女有必要“搭把手”,带领他们融入数字社会。更值得反思的是,孝顺父母其实不仅在于物质反哺,提供精神慰藉和情绪价值同样重要。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