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迅速传播的耳念珠菌,我们需要担心吗
时间:2023-03-29 10:21:20 来源:科技日报
[导读]近日,耳念珠菌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近半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90天内死亡等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关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此前表示,...
近日,“耳念珠菌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近半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90天内死亡”等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关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此前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那么,耳念珠菌到底是什么,如何传播?我们需要担心吗?
症状、死亡率与感染部位有关
耳念珠菌是2009年日本科学家首次报道的一种病原真菌新物种,是念珠菌家族的新成员,最早从一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首先分离出的这株耳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并不耐药,之后在欧美等国也逐渐分离出耳念珠菌,这种后被分离出来的菌株具有一定耐药性,这才引起医院与研究机构的注意。”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教授刘伟说。
2018年,中国首例耳念珠菌的感染病例由北大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广华教授团队共同报道。
现为复旦大学微生物系执行主任的黄广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已知的能够引起人体感染的念珠菌物种大概有20种,几乎能感染人体所有器官。
“一些念珠菌物种,是健康人群体内的共生微生物,70%以上的健康人群口腔、肠道或生殖道中都有少量的念珠菌细胞,通常不对健康人群造成危害。”黄广华说,“与临床上其他常见的念珠菌物种相同,耳念珠菌通常不感染免疫系统健全的人群,但对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的人群是一种威胁。”
这些人群自身免疫力差,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破坏了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导致耐药性微生物如耳念珠菌成为一种优势菌株,从而导致感染。
感染耳念珠菌的症状、死亡率与感染的部位有关。
“例如,耳道感染可出现听力问题、耳痒、耳痛等,伴有分泌物;伤口感染可出现炎症、周围疼痛加剧、发烧;血液感染是最危险的感染,症状是发烧、全身疼痛等,耳念珠菌若随着血液播散到其他器官也可以引起相应器官感染的症状,致死率更高。”刘伟说。
据了解,耳念珠菌的血液感染死亡率约为30%—60%;尿道和呼吸道等部位感染的死亡率较低。
民众不必过于担心,医疗机构应予以重视
“感染耳念珠菌出现的症状与感染其他念珠菌没什么两样。耳念珠菌可以生存在人类皮肤、胃肠道或口腔等特定区域,即所谓的‘定植’,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报道中所描述的关于耳念珠菌菌株的情况。决不能把检测到耳念珠菌等同于耳念珠菌感染,因为目前检测到的耳念珠菌只有少数菌株在免疫受损患者中引起了感染,绝大多数分离到的耳念珠菌菌株通常并未表现出感染及相应症状,但可以将真菌传播给其他人。”刘伟说。
耳念珠菌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传播。因为其能够长时间存活于感染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衣物、皮肤和医院的设施表面,容易传播并感染其他患者,从而造成医院内传播。
“这为临床上及时预防和控制耳念珠菌的传播带来极大困难。”黄广华说,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耳念珠菌的易感人群。因此,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耳念珠菌的传播。“美国鉴定出的感染病例较多,这与美国的医疗水平和临床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水平也有关系。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耳念珠菌的传播速度也可能很快,比如印度和南非。”黄广华说。
黄广华表示,我国公众不需要过度担心耳念珠菌感染及其暴发流行,目前我国报道的大多数病例为浅表感染、散发性感染,聚发性感染较少。
“我国大多数耳念珠菌病例为55岁及以上的具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他们通常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目前发现的易感人群大多数是长期住院或接受过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健康人群即使携带耳念珠菌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黄广华说。
“目前我国报道的耳念珠菌菌株多数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或仅对氟康唑耐药,对多种药物耐药的菌株少见。不能把耳念珠菌笼统地等同于耐药性病原真菌或多药耐药真菌甚至‘超级真菌’,因为只有部分耳念珠菌菌株才耐药。而且目前检测到的这些耳念珠菌菌株中,真正导致侵袭性感染的情况较少,大多数为‘定植’。即便感染耳念珠菌,也不会出现无药可用的状况。”刘伟说。
刘伟与黄广华均强调,尽管公众不用过于担心耳念珠菌感染,但由于耳念珠菌传播力强,国家和各级医疗机构应该重视耳念珠菌的检测和防控。
“避免医院内传播应该做到早诊断、早鉴定、早隔离,及时治疗,消除传染源。”黄广华说,“医院需要建立耳念珠菌感染的早期筛查机制和应对措施,警惕耳念珠菌导致的医院内暴发性感染。”
“从个体诊治到群体防控,耳念珠菌所致的感染需要国家有关机构更加科学的管理与规范的指导。”刘伟说,“同时,希望我国研发与制造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和抗真菌药物的企业,加大对耳念珠菌等重要病原真菌所致感染的关注。”
那么,耳念珠菌到底是什么,如何传播?我们需要担心吗?
症状、死亡率与感染部位有关
耳念珠菌是2009年日本科学家首次报道的一种病原真菌新物种,是念珠菌家族的新成员,最早从一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首先分离出的这株耳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并不耐药,之后在欧美等国也逐渐分离出耳念珠菌,这种后被分离出来的菌株具有一定耐药性,这才引起医院与研究机构的注意。”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教授刘伟说。
2018年,中国首例耳念珠菌的感染病例由北大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广华教授团队共同报道。
现为复旦大学微生物系执行主任的黄广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已知的能够引起人体感染的念珠菌物种大概有20种,几乎能感染人体所有器官。
“一些念珠菌物种,是健康人群体内的共生微生物,70%以上的健康人群口腔、肠道或生殖道中都有少量的念珠菌细胞,通常不对健康人群造成危害。”黄广华说,“与临床上其他常见的念珠菌物种相同,耳念珠菌通常不感染免疫系统健全的人群,但对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的人群是一种威胁。”
这些人群自身免疫力差,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破坏了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导致耐药性微生物如耳念珠菌成为一种优势菌株,从而导致感染。
感染耳念珠菌的症状、死亡率与感染的部位有关。
“例如,耳道感染可出现听力问题、耳痒、耳痛等,伴有分泌物;伤口感染可出现炎症、周围疼痛加剧、发烧;血液感染是最危险的感染,症状是发烧、全身疼痛等,耳念珠菌若随着血液播散到其他器官也可以引起相应器官感染的症状,致死率更高。”刘伟说。
据了解,耳念珠菌的血液感染死亡率约为30%—60%;尿道和呼吸道等部位感染的死亡率较低。
民众不必过于担心,医疗机构应予以重视
“感染耳念珠菌出现的症状与感染其他念珠菌没什么两样。耳念珠菌可以生存在人类皮肤、胃肠道或口腔等特定区域,即所谓的‘定植’,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报道中所描述的关于耳念珠菌菌株的情况。决不能把检测到耳念珠菌等同于耳念珠菌感染,因为目前检测到的耳念珠菌只有少数菌株在免疫受损患者中引起了感染,绝大多数分离到的耳念珠菌菌株通常并未表现出感染及相应症状,但可以将真菌传播给其他人。”刘伟说。
耳念珠菌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传播。因为其能够长时间存活于感染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衣物、皮肤和医院的设施表面,容易传播并感染其他患者,从而造成医院内传播。
“这为临床上及时预防和控制耳念珠菌的传播带来极大困难。”黄广华说,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耳念珠菌的易感人群。因此,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耳念珠菌的传播。“美国鉴定出的感染病例较多,这与美国的医疗水平和临床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水平也有关系。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耳念珠菌的传播速度也可能很快,比如印度和南非。”黄广华说。
黄广华表示,我国公众不需要过度担心耳念珠菌感染及其暴发流行,目前我国报道的大多数病例为浅表感染、散发性感染,聚发性感染较少。
“我国大多数耳念珠菌病例为55岁及以上的具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他们通常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目前发现的易感人群大多数是长期住院或接受过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健康人群即使携带耳念珠菌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黄广华说。
“目前我国报道的耳念珠菌菌株多数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或仅对氟康唑耐药,对多种药物耐药的菌株少见。不能把耳念珠菌笼统地等同于耐药性病原真菌或多药耐药真菌甚至‘超级真菌’,因为只有部分耳念珠菌菌株才耐药。而且目前检测到的这些耳念珠菌菌株中,真正导致侵袭性感染的情况较少,大多数为‘定植’。即便感染耳念珠菌,也不会出现无药可用的状况。”刘伟说。
刘伟与黄广华均强调,尽管公众不用过于担心耳念珠菌感染,但由于耳念珠菌传播力强,国家和各级医疗机构应该重视耳念珠菌的检测和防控。
“避免医院内传播应该做到早诊断、早鉴定、早隔离,及时治疗,消除传染源。”黄广华说,“医院需要建立耳念珠菌感染的早期筛查机制和应对措施,警惕耳念珠菌导致的医院内暴发性感染。”
“从个体诊治到群体防控,耳念珠菌所致的感染需要国家有关机构更加科学的管理与规范的指导。”刘伟说,“同时,希望我国研发与制造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和抗真菌药物的企业,加大对耳念珠菌等重要病原真菌所致感染的关注。”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