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夫妇回家过年 “不怕不怕”了
时间:2023-02-14 10:14: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导读]今年春节,新婚的宋荷(化名)第一次去婆家过年。从甘肃兰州到重庆东北部的一座小镇,宋荷心里提前预设了很多关卡——吃不惯饭菜、听不懂方言...
今年春节,新婚的宋荷(化名)第一次去婆家过年。从甘肃兰州到重庆东北部的一座小镇,宋荷心里提前预设了很多“关卡”——吃不惯饭菜、听不懂方言、不熟悉另一半的亲朋好友……
一些自媒体渲染出的婆媳冲突、代际矛盾,包括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也让宋荷有些担心。
于是,她在心里准备了两套待人方案:亲戚版,保持礼貌,心里有界限;家人版,告别客套,投入情感。
近距离接触后,心中的惴惴不安转变为熨帖温暖。宋荷认为,是彼此尊重、互相体谅,打破了预设“关卡”。
兔年春节,不少新婚年轻人回家乡过年,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融入”方式——不怕南北的“咸甜之争”;不怕“老一套”的磕头跪拜;也不怕“催生催二胎”……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晓程认为,这与时代进步、城乡差距缩小,人们认知水平提升、两代人间更能彼此理解共情有关;也与大疫3年后,人们更加珍惜面对面的接触机会有关。“人们更珍惜人与人、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刘晓程说,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超越了预设的二元对立,也将“陌生”转换为“熟悉”,让城里的“身”再次重温了乡土的“根”。
在朝夕相处中收获亲人温暖
作为一名有点儿社恐的90后,当了新娘子的宋荷今年表现得很主动,在春节前备好了给公婆的礼物和给家里长辈小辈的红包。
高速上堵一路,摸黑才 到家,迎接小两口的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卧室里,婆婆也提前换上了牛奶绒的床单被套。空调早早就开了,屋子很暖和。
宋荷的心跟着暖了起来。公公婆婆做小吃生意,今年春节返乡的人多,很忙碌,他们还是挤出时间,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年货也备得满满当当。
“我妈再三叮嘱我勤快点儿,公婆却没给我‘表现’的机会”。宋荷说,婆婆凌晨3点多就要起来为出摊作准备,每次都会把早餐做好,放在电饭锅里保温。
从广东潮汕嫁到安徽六安的一个小村庄,28岁的谢泽琳也在浓浓“烟火气”中,感受到暖意。
安徽菜口味重、广东菜清淡,年过古稀的公婆便开着电动车,带她去买自己喜欢吃的菜。回家,又帮她烧柴火灶、打下手。
做枣泥山药糕用到的糯米粉炒糊了两次、最后上锅蒸熟了,糯米鸡的糯米不怎么糯,萝卜糕也好像只是“地方限定美食”,谢泽琳一家人在饭桌上还是笑得合不拢嘴。
老公向她“炫耀”,柴火灶煮饭,锅底结的锅巴,油炸撒点五香粉,就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零食,婆婆立马给她做了一大锅。此外,不论是公公婆婆谁烧火,都会在灶膛里,给她烤橘子、烤地瓜。
城市姑娘嫁到农村,还没要彩礼,谢泽琳的选择一度不被人看好,但在她眼里,一个知她懂她的爱人、一对通情达理的公婆远远要比优渥的物质条件更重要。
刚刚结婚的陕西姑娘王晓娜(化名)也向记者分享了自家过年的片段——小辈给长辈买年货、发红包;除夕晚上,婆婆拿出攒了一辈子的金银首饰送给3个儿媳妇,“她说,今年人全乎,她高兴,我们都要收下礼物,收下她对我们的祝福”。
在文化碰撞中感受不同年俗
同在一个屋檐下,怀着相互体谅、渴望团圆的真心,八点档里的“婆媳战争”并没有出现。而后,便是在一轮一轮的走亲访友中,感受不同的年俗年味儿。
新婚后的头个春节,“讲究”要比往常更多些。王晓娜说,在关中地区,他们要走“笼笼亲戚”。
大年初二,新女婿提着双份的烟、酒、茶等礼品看望岳父岳母,接着家里的长辈要带他们去一些亲戚家“认亲”。
新女婿算“贵客”,到访后,男主人忙碌着照应,泡茶、递烟,女主人就开始张罗着做饭,间或儿走到客房里问长问短。吃罢饭后,他们还会给一对新人递上红包。
王晓娜说,“笼”既代表过去提礼物的竹编笼子,也代表一种情感上的回笼。今年你来,明年我往,有来有往,投桃报李。
天一亮就去走亲戚,早上八九点,就上一大桌酒菜,王晓娜的爱人被关中人民的好客“唬”住了,过了个年,身上也添了“幸福肥”。
娘家在吕梁,婆家在忻州,大学教师武小卜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在两地奔波中度过,她既感受到双份热情,也对春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思考。
虽然同在山西省,还是有地域差异,武小卜的爱人提前打起“预防针”——比如,吕梁初一不走亲戚,忻州初一要走亲戚;吕梁走亲戚不用“行大礼”,忻州走亲戚时,就要给长辈磕头;还有接神、垒旺火等等。
“小时候也会给长辈磕头,讨压岁钱”,但长大成人后再次磕头,武小卜还是有点尴尬。
尽管如此,武小卜并不会像一些网友那样认为磕头就是“封建陋习”,在她看来,这只是春节的一种传统礼仪习俗,是小辈对长辈表达尊敬的一种礼节。接神,是“不忘前人”的体现;忻州的“垒旺火”,吕梁的“绕九曲”,这些也都是在表达对来年的美好期盼。在春节这一特殊语境下,这些年俗既不“土”,也不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反而很有趣、很有意义。
“当下,我们需要用一种辩证地眼光来看待传统民俗,类似低俗‘婚闹’的要摒弃,体现文化传承的要保留。”武小卜说。
她也用自己的方式纾解先前心里的小尴尬。武小卜说,回娘家后,她也没提醒老公,这里见长辈不用磕头。因此在拜年时,老公又按照忻州的一套,磕了头,而她站在一边,“看热闹不嫌事大”。
让年轻人不太容易理解的风俗也不少。家住甘肃陇南的王佳在今年经历了“躲灯”——正月十四,他将新婚妻子送回娘家,正月十六再接回自己家,其间不能和公婆见面。王佳心里觉得,元宵节应该团团圆圆,可约定俗成的风俗是“躲灯”,他也能接受,即使他到现在没搞清楚“躲灯到底是在躲什么”。
在相互体谅中化解融入问题
亲朋的关心、缤纷的年俗,新婚夫妇的兔年春节显得格外热闹。与此同时,她们也在加速适应着自己“丈夫”“妻子”的身份,在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承担起更多责任。
宋荷的直观感受是,过去一些离自己比较遥远的话题变得更近了。比如,生孩子,公婆、父母都会催;走亲访友时,也有人关心小两口“什么时候要孩子”。
一次,碗里的汤圆没吃完,婆婆还私下问了宋荷的老公,儿媳妇是不是怀孕了,胃口不太好?
没来婆家过年前,宋荷有些排斥“催生”行为,转换到老家、春节这样的特殊语境,宋荷理解起长辈的关心。有人说,“早生好”“生两个好”,她也会点头附和。在她看来,“真正关心你的人,要学着宽他们的心”。
年轻人变得包容的同时,也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规划。面对家乡亲朋的催生,在北京当教师的张嘉慧(化名)每次都会笑着应对。
张嘉慧认为,春节是全家人团聚开心的时候,没必要因为一件最终由自己做主的事扫了长辈的兴致。她说,自己和长辈一年就见几次,除了关心身体、生活,彼此之间也没有太多话题,催生是一个聊天的由头,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但生活终究是自己的,人生大事的节奏也是由自己掌握的,心里放轻松,就不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
对于年轻人的选择,长辈也表现出更加通情达理的态度。谢泽琳说,婆婆一次委婉地告诉她,“我已经70岁了,想趁这两年身体还好,带带孙子,你们什么时候想生?”
谢泽琳说“后年”,婆婆又问,“能早一点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也没有任何不悦。
“我们规划自己的人生,也要勇敢表达真实的想法。”谢泽琳说,与公婆的相处会有“磨合期”,她正在把握“融入”的节奏。
初五过后,谢泽琳的爱人先回潮汕去上班,她留在村里与公婆单独相处。做美食、走亲戚,尝试短视频创作。
手机拍摄、手机剪辑,没有什么唯美的镜头,也没有输出“鸡汤”“金句”,谢泽琳简单记录两代人相处的温暖点滴,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金钱观。目前,她仅更新5条,浏览量就超过了100万,还有数千位网友送上祝福。
她最喜欢的一条留言写的是“从你的视频里,我看到城市女孩对农村婆家的认同感”。
谢泽琳觉得,这份认同感的背后是爱。
一些自媒体渲染出的婆媳冲突、代际矛盾,包括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也让宋荷有些担心。
于是,她在心里准备了两套待人方案:亲戚版,保持礼貌,心里有界限;家人版,告别客套,投入情感。
近距离接触后,心中的惴惴不安转变为熨帖温暖。宋荷认为,是彼此尊重、互相体谅,打破了预设“关卡”。
兔年春节,不少新婚年轻人回家乡过年,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融入”方式——不怕南北的“咸甜之争”;不怕“老一套”的磕头跪拜;也不怕“催生催二胎”……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晓程认为,这与时代进步、城乡差距缩小,人们认知水平提升、两代人间更能彼此理解共情有关;也与大疫3年后,人们更加珍惜面对面的接触机会有关。“人们更珍惜人与人、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刘晓程说,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超越了预设的二元对立,也将“陌生”转换为“熟悉”,让城里的“身”再次重温了乡土的“根”。
在朝夕相处中收获亲人温暖
作为一名有点儿社恐的90后,当了新娘子的宋荷今年表现得很主动,在春节前备好了给公婆的礼物和给家里长辈小辈的红包。
高速上堵一路,摸黑才 到家,迎接小两口的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卧室里,婆婆也提前换上了牛奶绒的床单被套。空调早早就开了,屋子很暖和。
宋荷的心跟着暖了起来。公公婆婆做小吃生意,今年春节返乡的人多,很忙碌,他们还是挤出时间,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年货也备得满满当当。
“我妈再三叮嘱我勤快点儿,公婆却没给我‘表现’的机会”。宋荷说,婆婆凌晨3点多就要起来为出摊作准备,每次都会把早餐做好,放在电饭锅里保温。
从广东潮汕嫁到安徽六安的一个小村庄,28岁的谢泽琳也在浓浓“烟火气”中,感受到暖意。
安徽菜口味重、广东菜清淡,年过古稀的公婆便开着电动车,带她去买自己喜欢吃的菜。回家,又帮她烧柴火灶、打下手。
做枣泥山药糕用到的糯米粉炒糊了两次、最后上锅蒸熟了,糯米鸡的糯米不怎么糯,萝卜糕也好像只是“地方限定美食”,谢泽琳一家人在饭桌上还是笑得合不拢嘴。
老公向她“炫耀”,柴火灶煮饭,锅底结的锅巴,油炸撒点五香粉,就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零食,婆婆立马给她做了一大锅。此外,不论是公公婆婆谁烧火,都会在灶膛里,给她烤橘子、烤地瓜。
城市姑娘嫁到农村,还没要彩礼,谢泽琳的选择一度不被人看好,但在她眼里,一个知她懂她的爱人、一对通情达理的公婆远远要比优渥的物质条件更重要。
刚刚结婚的陕西姑娘王晓娜(化名)也向记者分享了自家过年的片段——小辈给长辈买年货、发红包;除夕晚上,婆婆拿出攒了一辈子的金银首饰送给3个儿媳妇,“她说,今年人全乎,她高兴,我们都要收下礼物,收下她对我们的祝福”。
在文化碰撞中感受不同年俗
同在一个屋檐下,怀着相互体谅、渴望团圆的真心,八点档里的“婆媳战争”并没有出现。而后,便是在一轮一轮的走亲访友中,感受不同的年俗年味儿。
新婚后的头个春节,“讲究”要比往常更多些。王晓娜说,在关中地区,他们要走“笼笼亲戚”。
大年初二,新女婿提着双份的烟、酒、茶等礼品看望岳父岳母,接着家里的长辈要带他们去一些亲戚家“认亲”。
新女婿算“贵客”,到访后,男主人忙碌着照应,泡茶、递烟,女主人就开始张罗着做饭,间或儿走到客房里问长问短。吃罢饭后,他们还会给一对新人递上红包。
王晓娜说,“笼”既代表过去提礼物的竹编笼子,也代表一种情感上的回笼。今年你来,明年我往,有来有往,投桃报李。
天一亮就去走亲戚,早上八九点,就上一大桌酒菜,王晓娜的爱人被关中人民的好客“唬”住了,过了个年,身上也添了“幸福肥”。
娘家在吕梁,婆家在忻州,大学教师武小卜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在两地奔波中度过,她既感受到双份热情,也对春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思考。
虽然同在山西省,还是有地域差异,武小卜的爱人提前打起“预防针”——比如,吕梁初一不走亲戚,忻州初一要走亲戚;吕梁走亲戚不用“行大礼”,忻州走亲戚时,就要给长辈磕头;还有接神、垒旺火等等。
“小时候也会给长辈磕头,讨压岁钱”,但长大成人后再次磕头,武小卜还是有点尴尬。
尽管如此,武小卜并不会像一些网友那样认为磕头就是“封建陋习”,在她看来,这只是春节的一种传统礼仪习俗,是小辈对长辈表达尊敬的一种礼节。接神,是“不忘前人”的体现;忻州的“垒旺火”,吕梁的“绕九曲”,这些也都是在表达对来年的美好期盼。在春节这一特殊语境下,这些年俗既不“土”,也不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反而很有趣、很有意义。
“当下,我们需要用一种辩证地眼光来看待传统民俗,类似低俗‘婚闹’的要摒弃,体现文化传承的要保留。”武小卜说。
她也用自己的方式纾解先前心里的小尴尬。武小卜说,回娘家后,她也没提醒老公,这里见长辈不用磕头。因此在拜年时,老公又按照忻州的一套,磕了头,而她站在一边,“看热闹不嫌事大”。
让年轻人不太容易理解的风俗也不少。家住甘肃陇南的王佳在今年经历了“躲灯”——正月十四,他将新婚妻子送回娘家,正月十六再接回自己家,其间不能和公婆见面。王佳心里觉得,元宵节应该团团圆圆,可约定俗成的风俗是“躲灯”,他也能接受,即使他到现在没搞清楚“躲灯到底是在躲什么”。
在相互体谅中化解融入问题
亲朋的关心、缤纷的年俗,新婚夫妇的兔年春节显得格外热闹。与此同时,她们也在加速适应着自己“丈夫”“妻子”的身份,在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承担起更多责任。
宋荷的直观感受是,过去一些离自己比较遥远的话题变得更近了。比如,生孩子,公婆、父母都会催;走亲访友时,也有人关心小两口“什么时候要孩子”。
一次,碗里的汤圆没吃完,婆婆还私下问了宋荷的老公,儿媳妇是不是怀孕了,胃口不太好?
没来婆家过年前,宋荷有些排斥“催生”行为,转换到老家、春节这样的特殊语境,宋荷理解起长辈的关心。有人说,“早生好”“生两个好”,她也会点头附和。在她看来,“真正关心你的人,要学着宽他们的心”。
年轻人变得包容的同时,也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规划。面对家乡亲朋的催生,在北京当教师的张嘉慧(化名)每次都会笑着应对。
张嘉慧认为,春节是全家人团聚开心的时候,没必要因为一件最终由自己做主的事扫了长辈的兴致。她说,自己和长辈一年就见几次,除了关心身体、生活,彼此之间也没有太多话题,催生是一个聊天的由头,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但生活终究是自己的,人生大事的节奏也是由自己掌握的,心里放轻松,就不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
对于年轻人的选择,长辈也表现出更加通情达理的态度。谢泽琳说,婆婆一次委婉地告诉她,“我已经70岁了,想趁这两年身体还好,带带孙子,你们什么时候想生?”
谢泽琳说“后年”,婆婆又问,“能早一点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也没有任何不悦。
“我们规划自己的人生,也要勇敢表达真实的想法。”谢泽琳说,与公婆的相处会有“磨合期”,她正在把握“融入”的节奏。
初五过后,谢泽琳的爱人先回潮汕去上班,她留在村里与公婆单独相处。做美食、走亲戚,尝试短视频创作。
手机拍摄、手机剪辑,没有什么唯美的镜头,也没有输出“鸡汤”“金句”,谢泽琳简单记录两代人相处的温暖点滴,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金钱观。目前,她仅更新5条,浏览量就超过了100万,还有数千位网友送上祝福。
她最喜欢的一条留言写的是“从你的视频里,我看到城市女孩对农村婆家的认同感”。
谢泽琳觉得,这份认同感的背后是爱。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