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云面试” 过半受访者自感在智能面试中表现不错
时间:2022-05-26 09:40: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导读]在疫情防控管理的过程中,云招聘是很多企业采用的形式。智能面试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面试需要求职者在线上面对智能机器人,通过录制视频的...
在疫情防控管理的过程中,“云招聘”是很多企业采用的形式。智能面试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面试需要求职者在线上面对智能机器人,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回答问题,再由智能系统进行测评。对于这种新型的面试方式,求职者能否适应?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2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可以适应智能面试,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在智能面试中表现好。面试流程比较机械生硬(55.0%)和缺少人与人的交流互动(53.1%)是智能面试的主要难点。为了更好地准备智能面试,68.6%的受访者会自己对着摄像头练习。
受访者中,在校生占27.4%,应届毕业生占27.4%,已毕业群体占45.2%。男性占41.3%,女性占58.7%。
59.5%受访应届生参加过智能面试
来自杭州的研究生李思翰,在求职中感觉到智能面试的形式比较普遍,“像比较大型的公司,通常会把智能面试放在第一轮,只有通过智能面试,才能参加后续考核”。李思翰说,自己参加的智能面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情景类的问题,考察对公司的了解情况,另一种侧重对个人能力、语言表达的考察。
应届毕业生徐涛,在应聘一家企业技术岗时参加了智能面试。智能面试是这次求职的第一个环节,一共有8道题目,由智能机器人进行考核,会问类似“描述自己完成的最有挑战性的任务”“应聘的岗位需要哪些技能”等问题,每道题目有60秒思考时间、回答时限3分钟。
调查中,52.2%的受访者参加过智能面试,受访应届生参加过的比例更高(59.5%)。
徐涛觉得自己不太擅长人际沟通,在智能面试时没有人际交流的负担,不用担心面试官的反馈会影响面试状态,“自己对着镜头说就好了”。
“一对着镜头说话就紧张,磕磕巴巴的。”00后余棠(化名)在今年春招中,参加了两次智能面试,都没有通过。余棠觉得,对着镜头说话,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眼睛不知道该看向哪里,一紧张大脑就会空白,说话就会变得语无伦次,表达也就没有逻辑性了”。
数据显示,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在智能面试中表现好,男性受访者觉得自己表现好的比例(56.5%)高于女性受访者(45.9%)。
北京应届毕业研究生孙凯莉感觉,在进行智能面试时需要清晰表达,因此要在头脑中组织好语言,“不能像平时说话那么随意,要尽量避免重复、啰唆,要想好措辞,尽可能连贯地表达出来,这一点也是比较难的”。
数据显示,在受访者看来,面试流程比较机械生硬(55.0%)和缺少人与人的交流互动(53.1%)是智能面试的主要难点。其他还有:不知道如何符合人工智能的评判标准(47.3%)、缺少镜头前的表情管理能力(37.0%)和难以适应面对镜头的面试方式(33.3%)等。
75.3%受访者认为自己可以适应智能面试
在面试前,徐涛搜集了相关资料,准备了自我介绍以及场景类的描述,如“介绍一次团队合作的经历”“如何给自己设定目标并实现”。徐涛感觉在智能面试中发挥得不错,也顺利通过了这一环节。徐涛觉得,智能面试更侧重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通用技能,“智能面试通过后是笔试,还有专业技术类的考核,所以在智能面试环节对专业类知识的考察并不多”。
“我感觉智能面试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好语言并回答,这是需要练习的。”孙凯莉认为,在准备智能面试的过程中,需要适应人机对话的考核模式,改变过于口语化的表达,锻炼清晰、有逻辑的表达能力。
调查中,7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可以适应智能面试这种方式。
为了尽快掌握智能面试技巧,余棠一有空就会刷“面经”,看网友分享的题库,然后对着摄像头练习,掐时间,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也会让朋友帮我看看表情”。
数据显示,为了更好地准备智能面试,68.6%的受访者会自己对着摄像头练习,49.6%的受访者会请朋友帮自己练。其他的准备工作还有:参加学校组织的讲座等培训(35.1%)、找面经/课程学习(34.8%)和咨询相关专业人士(22.0%)等。
李思翰在面试前搜集了一些与智能面试有关的信息,他了解到通常这类面试会由电脑来判断应聘者的语言逻辑、面部表情、语速等。他也坦言对智能面试有些陌生,不太清楚怎样的表达方式有助于获得好成绩。“希望能对智能面试有更多的介绍,让求职者了解智能面试的考核、评分机制等”。
在私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陆凯(化名)说,现在很多大型企业会把智能面试作为初筛的重要方式,不过他也表示智能面试的“智能化程度”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单纯是线上录制视频再由人工筛选,也有的会通过人工智能来对应聘者回答问题的表情、语速、关键词等进行多维度分析,并辅助面试官进行复筛。
陆凯认为,应聘者在进行智能面试时,需要注意答题语速、控制好答题时间,“不要说话过快,吐字不清可能会影响测评。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作答,但也不要过于简短,因为智能面试题目通常都是一些表述类的,如果答题时间过短,不利于测评”。
陆凯也建议应聘者提前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的摄像头,自行练习,锻炼自己在摄像头前的表达能力和言语举止,“眼神不要飘忽不定,避免多余的小动作,保持自然的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疫情防控管理,智能面试成为了一个趋势。“智能面试、视频面试等线上远程面试,既是一种新的面试形式,也是对线下面试的补充,是一种辅助方式,因此要对智能面试有客观、全面的认知”。
林新奇分析,智能面试通常侧重对基本知识、能力的测评,但对人际关系、敬业度等的测试可能不会那么全面,“但到了线下面试或入职时,这方面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林新奇提示,企业通常很看重应聘者灵活应变的能力,但这方面的能力在有限的智能面试时间里,不一定能够检验出来,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2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可以适应智能面试,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在智能面试中表现好。面试流程比较机械生硬(55.0%)和缺少人与人的交流互动(53.1%)是智能面试的主要难点。为了更好地准备智能面试,68.6%的受访者会自己对着摄像头练习。
受访者中,在校生占27.4%,应届毕业生占27.4%,已毕业群体占45.2%。男性占41.3%,女性占58.7%。
59.5%受访应届生参加过智能面试
来自杭州的研究生李思翰,在求职中感觉到智能面试的形式比较普遍,“像比较大型的公司,通常会把智能面试放在第一轮,只有通过智能面试,才能参加后续考核”。李思翰说,自己参加的智能面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情景类的问题,考察对公司的了解情况,另一种侧重对个人能力、语言表达的考察。
应届毕业生徐涛,在应聘一家企业技术岗时参加了智能面试。智能面试是这次求职的第一个环节,一共有8道题目,由智能机器人进行考核,会问类似“描述自己完成的最有挑战性的任务”“应聘的岗位需要哪些技能”等问题,每道题目有60秒思考时间、回答时限3分钟。
调查中,52.2%的受访者参加过智能面试,受访应届生参加过的比例更高(59.5%)。
徐涛觉得自己不太擅长人际沟通,在智能面试时没有人际交流的负担,不用担心面试官的反馈会影响面试状态,“自己对着镜头说就好了”。
“一对着镜头说话就紧张,磕磕巴巴的。”00后余棠(化名)在今年春招中,参加了两次智能面试,都没有通过。余棠觉得,对着镜头说话,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眼睛不知道该看向哪里,一紧张大脑就会空白,说话就会变得语无伦次,表达也就没有逻辑性了”。
数据显示,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在智能面试中表现好,男性受访者觉得自己表现好的比例(56.5%)高于女性受访者(45.9%)。
北京应届毕业研究生孙凯莉感觉,在进行智能面试时需要清晰表达,因此要在头脑中组织好语言,“不能像平时说话那么随意,要尽量避免重复、啰唆,要想好措辞,尽可能连贯地表达出来,这一点也是比较难的”。
数据显示,在受访者看来,面试流程比较机械生硬(55.0%)和缺少人与人的交流互动(53.1%)是智能面试的主要难点。其他还有:不知道如何符合人工智能的评判标准(47.3%)、缺少镜头前的表情管理能力(37.0%)和难以适应面对镜头的面试方式(33.3%)等。
75.3%受访者认为自己可以适应智能面试
在面试前,徐涛搜集了相关资料,准备了自我介绍以及场景类的描述,如“介绍一次团队合作的经历”“如何给自己设定目标并实现”。徐涛感觉在智能面试中发挥得不错,也顺利通过了这一环节。徐涛觉得,智能面试更侧重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通用技能,“智能面试通过后是笔试,还有专业技术类的考核,所以在智能面试环节对专业类知识的考察并不多”。
“我感觉智能面试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好语言并回答,这是需要练习的。”孙凯莉认为,在准备智能面试的过程中,需要适应人机对话的考核模式,改变过于口语化的表达,锻炼清晰、有逻辑的表达能力。
调查中,7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可以适应智能面试这种方式。
为了尽快掌握智能面试技巧,余棠一有空就会刷“面经”,看网友分享的题库,然后对着摄像头练习,掐时间,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也会让朋友帮我看看表情”。
数据显示,为了更好地准备智能面试,68.6%的受访者会自己对着摄像头练习,49.6%的受访者会请朋友帮自己练。其他的准备工作还有:参加学校组织的讲座等培训(35.1%)、找面经/课程学习(34.8%)和咨询相关专业人士(22.0%)等。
李思翰在面试前搜集了一些与智能面试有关的信息,他了解到通常这类面试会由电脑来判断应聘者的语言逻辑、面部表情、语速等。他也坦言对智能面试有些陌生,不太清楚怎样的表达方式有助于获得好成绩。“希望能对智能面试有更多的介绍,让求职者了解智能面试的考核、评分机制等”。
在私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陆凯(化名)说,现在很多大型企业会把智能面试作为初筛的重要方式,不过他也表示智能面试的“智能化程度”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单纯是线上录制视频再由人工筛选,也有的会通过人工智能来对应聘者回答问题的表情、语速、关键词等进行多维度分析,并辅助面试官进行复筛。
陆凯认为,应聘者在进行智能面试时,需要注意答题语速、控制好答题时间,“不要说话过快,吐字不清可能会影响测评。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作答,但也不要过于简短,因为智能面试题目通常都是一些表述类的,如果答题时间过短,不利于测评”。
陆凯也建议应聘者提前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的摄像头,自行练习,锻炼自己在摄像头前的表达能力和言语举止,“眼神不要飘忽不定,避免多余的小动作,保持自然的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疫情防控管理,智能面试成为了一个趋势。“智能面试、视频面试等线上远程面试,既是一种新的面试形式,也是对线下面试的补充,是一种辅助方式,因此要对智能面试有客观、全面的认知”。
林新奇分析,智能面试通常侧重对基本知识、能力的测评,但对人际关系、敬业度等的测试可能不会那么全面,“但到了线下面试或入职时,这方面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林新奇提示,企业通常很看重应聘者灵活应变的能力,但这方面的能力在有限的智能面试时间里,不一定能够检验出来,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