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采购各方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规范
时间:2022-01-12 08:43: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导读]《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11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但是...
《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11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但是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滞后于需求端的发展。校服行业的变革迫切需要管理者、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
2015年,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在校服选用方面,《意见》指出,要有效规范校服市场和强化学校选用管理工作,学校应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选用校服。选用校服的学校要加快建立以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为主体,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负责具体选用、采购工作。
《意见》也强调合理发挥市场机制,包括不得违反市场原则采取“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涉交易,严查地方保护行为,充分保障校服市场公平等。
校服作为服装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小中高的在校生数量直接决定了校服市场现有需求规模,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约为2.89亿人。
根据《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中对家长群体校服需求的调研结果,依据2至3年一更换,春秋、夏、冬装套系总价600元计算,可估算出当前中国中小学校服市场需求规模在千亿元以上,如计入幼儿园园服市场,则整体规模更大,校服行业市场潜力将更加可观。
然而在供需矛盾方面,《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校服需求呈现不平衡性和多样化。根据《白皮书》中关于校服市场需求的调研结果,以200元/件以上校服为例,华东地区有17.33%的家长愿意购买,这一比例在西北区域仅为3.16%。不难看出,各地对于校服产品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报告指出,90年代,价格是家长们对于校服购买的最大考量因素。随着家长消费能力、审美意识和育儿理念的提升,优先考虑的因素已经转変为质量和舒适度,且价格敏感度持续下降,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家长们对于校服选购考量因素的变化。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在快速进步,校园服饰也在发生变化,逐步从传统的千篇一律走向更注重功能化、科技化、场景化的多样性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
报告同时指出,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原中国纤维检验局2018年的调查数据,校服行业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几乎没有全国性的品牌,行业内营收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
根据《2020年学生服产品质量监测分析报告》,2020年9月至12月,中国纤维质量检测中心在天津、河北、山西、江苏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区域性学生服质量监测专项行动。在抽验的学生服产品企业中,微型规模企业占一半以上,产品合格率为80.86%;大型企业占比最小,仅为0.31%,合格率却达到100%。
报告认为,中国校服产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小作坊利益圈层、半封闭的拼低价竞争状态,是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涉足该行业的原因之一,而近几年来尝试进军校服领城的大型服装企业面临不了解校服采购特点、不熟悉行业标准、难以克服地方保护壁垒、对校服育人功能的理解有待加深等现实困难,大多增长缓慢。
报告认为,校服行业供给侧改革正进入深水区,一方面要打破校服管理政策封闭、行业监管混乱的现状,以市场化竞争重获行业活力;另一方面,应加强行业协同,优势互补,携手努力提高整体校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供给质量,在服务好校服市场、满足校服穿着新需求的同时,获得行业、企业自身的更大发展。
报告也指出,校服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备受社会关注,因此也受到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多个行政部门的强监管。自2015年国家四部委颁布“校服新政”以来,大部分省市通过转发《意见》或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校服管理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家长委员会为主体,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负责具体选用、采购工作。校服采购逐渐呈现开放透明的态势。
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对于校服的需求水平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然而供给侧面却长期受到有违市场竞争的地方保护、价格限制、质量标准不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供给水平参差不齐,滞后于需求端的发展。校服行业的变革迫切需要管理者、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
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方指出,校服行业的很多问题出在了采购模式上。今天中国的校服市场呈现高度分散的基本格局,产品的款式、质量、品类也都相对单一。校服市场已经与消费者对美好服务和产品的需求相矛盾,这是中国校服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此外,产品限价、德育美育功能受到忽视等问题也是当前中国校服行业发展的痛点。
关于校服采购,报告也建议,要完善校服采购立法,厘清校服采购的主体及职责,并规范校服采购模式,同时应加强校服行业自律。
谈及此次发布《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对校服行业发展的指导意义,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杨金纯表示,校服作为中国服装行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的细分领域,在产业升级和市场反馈上均有较为亮眼的表现,发展过程中也承载了很多社会关注。对于产业来说,中国校服市场的升级水平、企业认知、管理方等仍存在不足,对比国际市场与其他细分领域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市场升级潜力巨大。
“当前,中国校服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家长、学校日益增强的对于品质校服的需求,与供给端参差不齐的供给水平之间的矛盾,导致出现这种供需矛盾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杨金纯表示,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尝试从校服采购这一角度出发,梳理现状、找出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推动校服采购有法可依,引导各区域校服采购共同向着民主、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本次发布的报告由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组织编写。该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隶属于中国服装协会,是专门面向校服产业发展的研究机构。通过校服产业专业研究,推动政策落实、技术创新及标准完善;加强校服行业自律,优化市场环境。中心致力于促进中国校服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发挥校服这一特殊服装的育人功能,引领中国校服产业向善向美变革。(完)
2015年,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在校服选用方面,《意见》指出,要有效规范校服市场和强化学校选用管理工作,学校应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选用校服。选用校服的学校要加快建立以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为主体,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负责具体选用、采购工作。
《意见》也强调合理发挥市场机制,包括不得违反市场原则采取“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涉交易,严查地方保护行为,充分保障校服市场公平等。
校服作为服装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小中高的在校生数量直接决定了校服市场现有需求规模,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约为2.89亿人。
根据《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中对家长群体校服需求的调研结果,依据2至3年一更换,春秋、夏、冬装套系总价600元计算,可估算出当前中国中小学校服市场需求规模在千亿元以上,如计入幼儿园园服市场,则整体规模更大,校服行业市场潜力将更加可观。
然而在供需矛盾方面,《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校服需求呈现不平衡性和多样化。根据《白皮书》中关于校服市场需求的调研结果,以200元/件以上校服为例,华东地区有17.33%的家长愿意购买,这一比例在西北区域仅为3.16%。不难看出,各地对于校服产品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报告指出,90年代,价格是家长们对于校服购买的最大考量因素。随着家长消费能力、审美意识和育儿理念的提升,优先考虑的因素已经转変为质量和舒适度,且价格敏感度持续下降,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家长们对于校服选购考量因素的变化。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在快速进步,校园服饰也在发生变化,逐步从传统的千篇一律走向更注重功能化、科技化、场景化的多样性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
报告同时指出,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原中国纤维检验局2018年的调查数据,校服行业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几乎没有全国性的品牌,行业内营收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
根据《2020年学生服产品质量监测分析报告》,2020年9月至12月,中国纤维质量检测中心在天津、河北、山西、江苏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区域性学生服质量监测专项行动。在抽验的学生服产品企业中,微型规模企业占一半以上,产品合格率为80.86%;大型企业占比最小,仅为0.31%,合格率却达到100%。
报告认为,中国校服产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小作坊利益圈层、半封闭的拼低价竞争状态,是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涉足该行业的原因之一,而近几年来尝试进军校服领城的大型服装企业面临不了解校服采购特点、不熟悉行业标准、难以克服地方保护壁垒、对校服育人功能的理解有待加深等现实困难,大多增长缓慢。
报告认为,校服行业供给侧改革正进入深水区,一方面要打破校服管理政策封闭、行业监管混乱的现状,以市场化竞争重获行业活力;另一方面,应加强行业协同,优势互补,携手努力提高整体校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供给质量,在服务好校服市场、满足校服穿着新需求的同时,获得行业、企业自身的更大发展。
报告也指出,校服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备受社会关注,因此也受到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多个行政部门的强监管。自2015年国家四部委颁布“校服新政”以来,大部分省市通过转发《意见》或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校服管理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家长委员会为主体,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负责具体选用、采购工作。校服采购逐渐呈现开放透明的态势。
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对于校服的需求水平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然而供给侧面却长期受到有违市场竞争的地方保护、价格限制、质量标准不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供给水平参差不齐,滞后于需求端的发展。校服行业的变革迫切需要管理者、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
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方指出,校服行业的很多问题出在了采购模式上。今天中国的校服市场呈现高度分散的基本格局,产品的款式、质量、品类也都相对单一。校服市场已经与消费者对美好服务和产品的需求相矛盾,这是中国校服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此外,产品限价、德育美育功能受到忽视等问题也是当前中国校服行业发展的痛点。
关于校服采购,报告也建议,要完善校服采购立法,厘清校服采购的主体及职责,并规范校服采购模式,同时应加强校服行业自律。
谈及此次发布《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对校服行业发展的指导意义,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杨金纯表示,校服作为中国服装行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的细分领域,在产业升级和市场反馈上均有较为亮眼的表现,发展过程中也承载了很多社会关注。对于产业来说,中国校服市场的升级水平、企业认知、管理方等仍存在不足,对比国际市场与其他细分领域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市场升级潜力巨大。
“当前,中国校服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家长、学校日益增强的对于品质校服的需求,与供给端参差不齐的供给水平之间的矛盾,导致出现这种供需矛盾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杨金纯表示,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尝试从校服采购这一角度出发,梳理现状、找出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推动校服采购有法可依,引导各区域校服采购共同向着民主、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本次发布的报告由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组织编写。该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隶属于中国服装协会,是专门面向校服产业发展的研究机构。通过校服产业专业研究,推动政策落实、技术创新及标准完善;加强校服行业自律,优化市场环境。中心致力于促进中国校服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发挥校服这一特殊服装的育人功能,引领中国校服产业向善向美变革。(完)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