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149人当选
时间:2021-11-19 09:58:15 来源:新京报
[导读]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9岁,11位女性科学家当选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共有149人当...
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9岁,11位女性科学家当选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共有149人当选,其中11人为女性科学家。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数十年扎根云南、广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的有12位。
据新华社电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8日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一批长期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卡脖子”技术攻关中的杰出专家当选。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2人,化学部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3人,平均年龄57.4岁,5位女性科学家当选。
据介绍,本次院士增选中,通过特别推荐评审机制,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有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有3人当选。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8岁,6位女性科学家当选。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本次院士增选中,中国工程院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贡献导向,坚持“四个面向”,重视候选人在重大工程、“卡脖子”技术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的贡献。
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核物理工程技术专家胡晓棉、电网特高压技术专家饶宏、微创手术机器人领域技术专家王树新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与此同时,一批长期坚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边远地区的杰出工程科技专家当选。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数十年扎根云南、广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的有12位。
此外,2021年院士增选还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5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860人,外籍院士1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971人,外籍院士111人。
关注1
北大4人新当选 姜保国曾带队赴武汉“战疫”
2021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北京大学共有4人。
数学科学学院陈松蹊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北京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
新当选的4名院士中,姜保国长期从事创伤外科临床救治,是我国临床多发伤救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关节周围骨折诊疗技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去年2月,他曾带队出征,奔赴一线“战疫”,在武汉奋战了70多个日夜。
45岁的朴世龙在今年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小,他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朱彤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化学与环境健康,取得了大气污染来源甄别、成因解析及健康危害评估等系列创新成果。他带领北京大学团队提出《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北京周边省区市措施》,为保障北京奥运空气质量做出贡献。
陈松蹊主要研究方向为超高维大数据统计分析、环境统计、非参数统计方法等,同时注重数理统计的应用,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在数学地球物理领域做出了前沿交叉成果,为精准度量污染排放和评估大气治理效果提供了科学方法。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关注2
清华4人新当选 含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领军学者
清华大学共有4人新当选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学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中,李克强长期致力于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动态设计与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攻克了“控制协同、结构共用、车云融合”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他是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主要领军学者,是“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术语及其技术中国方案的提出者与推动者。
罗毅是国际公认的优秀光源增益耦合DFB激光器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从事DFB激光器与电吸收调制器单片集成研究的科学家。
清华官网显示,姜培学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据悉,他长期从事低碳能源与空天动力领域中极端条件热质传递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热质传递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梅祥教授长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重点科研项目。他目前还担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专委会主任、国际杯芳烃大会顾问委员等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的名单显示,在京单位至少有2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专业涵盖了结构工程、地质、医学、环境、计算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新京报记者 张璐
关注3
长七火箭总设计师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均当选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该集团公司于登云、范瑞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国庆、李得天、杨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集团公司有36位两院院士。
于登云,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于登云曾任高分四号、九号、十三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工程副总师,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副总技术负责人等。长期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参加了我国“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资源一号卫星、资源二号卫星、北斗导航星、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和有关小卫星等多个型号工程研制与管理工作,从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角度,为型号工程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2020年6月,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
范瑞祥,先后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火箭院从事航天科研工作后,曾先后参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等多型火箭的研制工作,从2001年开始,先后任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二丙”火箭)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其间,他参与、主持完成了长二丙火箭的两种新型上面级的研制工作,完成了整流罩低空分离、二级箭体主动离轨钝化等多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长二丙火箭成为我国唯一能够同时承担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大椭圆轨道卫星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而且能够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2008年,范瑞祥担任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火箭总设计师。2014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王国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长期从事航天大型复杂金属构件成形、连接、装配集成技术研究及特种装备研制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项目,参加多个航天型号研制工作,突破了多项制造关键技术,解决了型号研制的瓶颈难题,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英国TWI布鲁克奖等多项奖励。202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李得天,是我国真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领域专家。长期从事真空计量测量技术及仪器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固定流导法测量气体微流量、分流法校准极高真空规等创新思想,主持创立了7种不同参数国防最高真空计量标准,使我国真空计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李得天及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基于质谱分析原理的推进剂泄漏检测方法,并研制出发射场卫星推进剂泄漏检测仪和火箭危险气体共底泄漏监测系统,成功解决了推进剂泄漏检测难题。他曾荣获我国真空科技界最高奖——“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以及“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等。201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杨宏,1991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自开始研制新型返回式卫星,到主持神舟一号、神舟三号总体工作,成为神舟四号副总设计师,作为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全程参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再到现任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及其团队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拿下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确保了各项试验的完成。杨宏曾获团中央“中国科技创新杰出奖”、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载人航天功臣奖、航天功勋奖、曾宪梓航天基金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关注4
水产生物技术科学家陈松林曾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基因组
11月18日,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得知,陈松林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黄海水产研究所继赵法箴、唐启升、雷霁霖后产生的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松林从事鱼类生物技术(工程)研究工作30余年,破译了我国首个鱼类基因组,揭示其性别决定机制,创建分子性控技术,实现我国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从0到1的突破,推动鱼类育种进入基因组时代;建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奠定了鱼类种质冷冻保存与种质资源冷冻库建设的基础;发现我国首个海水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突破遗传性别分子鉴定技术难题,推动国内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以鲆鳎等鱼类为代表,解析抗病和变态性状的分子机制,创建我国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育成高产抗病新品种3个,推动鱼类育种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种业发展,为我国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研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突出贡献;连续七年被Elsevier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为该学科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介绍,陈松林院士现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山东省海洋渔业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功能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水产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重要刊物Marine Biotechnology编委。
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另外三名院士是赵法箴、唐启升、雷霁霖,分别于1995年、1999年、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共有149人当选,其中11人为女性科学家。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数十年扎根云南、广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的有12位。
据新华社电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8日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一批长期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卡脖子”技术攻关中的杰出专家当选。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2人,化学部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3人,平均年龄57.4岁,5位女性科学家当选。
据介绍,本次院士增选中,通过特别推荐评审机制,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有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有3人当选。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8岁,6位女性科学家当选。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本次院士增选中,中国工程院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贡献导向,坚持“四个面向”,重视候选人在重大工程、“卡脖子”技术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的贡献。
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核物理工程技术专家胡晓棉、电网特高压技术专家饶宏、微创手术机器人领域技术专家王树新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与此同时,一批长期坚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边远地区的杰出工程科技专家当选。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数十年扎根云南、广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的有12位。
此外,2021年院士增选还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5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860人,外籍院士1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971人,外籍院士111人。
关注1
北大4人新当选 姜保国曾带队赴武汉“战疫”
2021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北京大学共有4人。
数学科学学院陈松蹊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北京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
新当选的4名院士中,姜保国长期从事创伤外科临床救治,是我国临床多发伤救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关节周围骨折诊疗技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去年2月,他曾带队出征,奔赴一线“战疫”,在武汉奋战了70多个日夜。
45岁的朴世龙在今年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小,他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朱彤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化学与环境健康,取得了大气污染来源甄别、成因解析及健康危害评估等系列创新成果。他带领北京大学团队提出《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北京周边省区市措施》,为保障北京奥运空气质量做出贡献。
陈松蹊主要研究方向为超高维大数据统计分析、环境统计、非参数统计方法等,同时注重数理统计的应用,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在数学地球物理领域做出了前沿交叉成果,为精准度量污染排放和评估大气治理效果提供了科学方法。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关注2
清华4人新当选 含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领军学者
清华大学共有4人新当选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学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中,李克强长期致力于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动态设计与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攻克了“控制协同、结构共用、车云融合”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他是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主要领军学者,是“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术语及其技术中国方案的提出者与推动者。
罗毅是国际公认的优秀光源增益耦合DFB激光器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从事DFB激光器与电吸收调制器单片集成研究的科学家。
清华官网显示,姜培学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据悉,他长期从事低碳能源与空天动力领域中极端条件热质传递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热质传递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梅祥教授长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重点科研项目。他目前还担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专委会主任、国际杯芳烃大会顾问委员等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的名单显示,在京单位至少有2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专业涵盖了结构工程、地质、医学、环境、计算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新京报记者 张璐
关注3
长七火箭总设计师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均当选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该集团公司于登云、范瑞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国庆、李得天、杨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集团公司有36位两院院士。
于登云,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于登云曾任高分四号、九号、十三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任务工程副总师,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副总技术负责人等。长期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参加了我国“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资源一号卫星、资源二号卫星、北斗导航星、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和有关小卫星等多个型号工程研制与管理工作,从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角度,为型号工程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2020年6月,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
范瑞祥,先后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火箭院从事航天科研工作后,曾先后参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等多型火箭的研制工作,从2001年开始,先后任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二丙”火箭)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其间,他参与、主持完成了长二丙火箭的两种新型上面级的研制工作,完成了整流罩低空分离、二级箭体主动离轨钝化等多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长二丙火箭成为我国唯一能够同时承担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大椭圆轨道卫星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而且能够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2008年,范瑞祥担任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火箭总设计师。2014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王国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长期从事航天大型复杂金属构件成形、连接、装配集成技术研究及特种装备研制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项目,参加多个航天型号研制工作,突破了多项制造关键技术,解决了型号研制的瓶颈难题,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英国TWI布鲁克奖等多项奖励。202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李得天,是我国真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领域专家。长期从事真空计量测量技术及仪器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固定流导法测量气体微流量、分流法校准极高真空规等创新思想,主持创立了7种不同参数国防最高真空计量标准,使我国真空计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李得天及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基于质谱分析原理的推进剂泄漏检测方法,并研制出发射场卫星推进剂泄漏检测仪和火箭危险气体共底泄漏监测系统,成功解决了推进剂泄漏检测难题。他曾荣获我国真空科技界最高奖——“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以及“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等。201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杨宏,1991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自开始研制新型返回式卫星,到主持神舟一号、神舟三号总体工作,成为神舟四号副总设计师,作为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全程参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再到现任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及其团队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拿下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确保了各项试验的完成。杨宏曾获团中央“中国科技创新杰出奖”、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载人航天功臣奖、航天功勋奖、曾宪梓航天基金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关注4
水产生物技术科学家陈松林曾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基因组
11月18日,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得知,陈松林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黄海水产研究所继赵法箴、唐启升、雷霁霖后产生的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松林从事鱼类生物技术(工程)研究工作30余年,破译了我国首个鱼类基因组,揭示其性别决定机制,创建分子性控技术,实现我国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从0到1的突破,推动鱼类育种进入基因组时代;建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奠定了鱼类种质冷冻保存与种质资源冷冻库建设的基础;发现我国首个海水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突破遗传性别分子鉴定技术难题,推动国内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以鲆鳎等鱼类为代表,解析抗病和变态性状的分子机制,创建我国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育成高产抗病新品种3个,推动鱼类育种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种业发展,为我国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研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突出贡献;连续七年被Elsevier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为该学科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介绍,陈松林院士现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山东省海洋渔业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功能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水产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重要刊物Marine Biotechnology编委。
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另外三名院士是赵法箴、唐启升、雷霁霖,分别于1995年、1999年、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