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双碳”目标咋实现?企业如何从中受益?
时间:2021-10-24 07:45:14 来源:经济日报
[导读]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园区企业通常又是用能大户。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
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园区企业通常又是用能大户。“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组织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是城市、区域和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用重大,更应积极面对“双碳”任务。
工业园区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园区用能改造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企业如何从中受益?就以上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园区和行业专家。
清洁生产改造形式多样
“‘光伏+储能’我们已经关注很多年了。”浙江光隆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翟孙华说,作为投资方,他们在浙江海宁尖山新区和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屋顶上安装了容量800千瓦的光伏发电装置,同时配置一套100千瓦/276千瓦时储能系统,这是浙江省首个用户侧“光伏+储能”项目。
随着分布式电站的普及,目前全国部分地区电网能承受的余电上网负荷已达上限,造成部分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并网困难,而通过配套储能,错峰消纳或错峰接入,将减轻电网运行压力,也能更好地发展新能源项目。
早在今年3月,浙江海宁市就在尖山新区成立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同时从政策机制上对“新能源+储能”进行要求,提出原则上按照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的10%配置储能。示范区成立后,越来越多园区企业用上了清洁能源。
“光伏+储能”仅是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的方式之一,“双碳”目标发布后,各地园区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低碳生产实践。
江苏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累计270余家企业上线;积极推进新能源利用和能源互联网发展,在园区内投资80亿元建设园区光伏电站,同步打造燃料电池热电联供自立型系统,最大限度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益。
山东万华烟台工业园则成立了能源管理系统项目组,搭设能源管理平台,80%用电设备实现电能监测。通过能源管理系统掌控园区实时电能分配情况、重点设备负荷情况,分析各装置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能源损耗,总结能源损耗与工艺条件、设备运行方式、运行参数的相关性,年可节约电量1529.3万千瓦时,节省费用1085.8万元。
促进能源数字化转型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提高能效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能源电力价格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在现有电价形成机制下,企业对用能成本越来越敏感。同时,绿色发展的要求,迫使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提高能效水平。”中电联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中心部门负责人杨迪表示。
经济效益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翟孙华说,从企业角度看,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退坡,光伏电站的收益大幅减少,有条件的分布式电站业主单位如果能同时配套储能,在增加直接收益的基础上,还可摊薄电站的业务、运维等成本。
作为使用方,浙江海宁和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学民关心的不仅仅是价格。“价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电能质量,以及‘光伏+储能’可作为现有电能的替补和持续保障。”根据他的调研,他们公司屋顶光伏每个月发电近8万千瓦时,按照电网电价八五折计算,一个月可以节约9000元至1万元。此外,“光伏+储能”组合对于企业来说,用电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停电后继续供电一定时间,起到不间断用电的作用。
“园区的智慧化首先要实现能源的智慧化。”杨迪认为,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的意义远不止于省电这么简单,通过数字化能源管理,将能源生产消费过程可视化、可量化,通过数据分析更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质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4月,由浙江平湖市供电公司和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张江平湖园能源数据治理实验室挂牌成立,探索开展长三角区域跨省市一体化园区级能源数据治理。该实验室贯通了能源数据、政务数据和企业经营数据,通过量化分析建模开展能源数据技术研究、能源数字产品孵化等,推进园区低碳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根据张江平湖园目前碳排放情况等,系统预判园区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平湖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吴佳告诉记者,“根据系统建议,园区可以通过建设屋顶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调整用能结构,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70.9吨,提前三年实现碳达峰。”
建设新型综合能源系统
一直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70%左右,工业部门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针对性地对工业部门实施碳减排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绿色制造以及再制造是基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原则推动工业部门实现循环经济的两个主要方面。覆盖工业部门的循环经济能够有效进行碳减排,从而为碳达峰碳中和助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
这就要求“十四五”时期,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与绿色低碳化方向相融合。从电力入手提升能效,一方面要在需求侧继续推动电力电量节约,在用电环节制止浪费、降低电耗,促进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要在需求侧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利用,推广多方共赢的需求响应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协同模式,并鼓励创新绿色能源认证、绿色货币、绿色证书等清洁能源新型商业模式。
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园区向综合能源服务方向发展,建设新型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能源服务是一种为满足终端客户多元化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新型能源服务方式。”杨迪建议,一是要鼓励能源企业、制造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开展跨界融合,搭建智慧能源服务平台,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各参与主体在需求侧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通过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打通电、热、气多种能源子系统间的技术壁垒、体制壁垒和市场壁垒,促进多种能源互补互济和多系统协调优化,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推动能效提升和新能源消纳。
此外,能源生产消费与数字技术结合也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专家表示,促进能源数字化转型发展,要以能源互联网建设为着力点,推动“云、大、物、移、智”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通信技术在系统运行控制、终端用户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促进能源信息双向流动和开放共享,实现各类资源灵活汇聚、系统运行智能决策、用户用能便捷高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是城市、区域和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用重大,更应积极面对“双碳”任务。
工业园区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园区用能改造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企业如何从中受益?就以上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园区和行业专家。
清洁生产改造形式多样
“‘光伏+储能’我们已经关注很多年了。”浙江光隆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翟孙华说,作为投资方,他们在浙江海宁尖山新区和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屋顶上安装了容量800千瓦的光伏发电装置,同时配置一套100千瓦/276千瓦时储能系统,这是浙江省首个用户侧“光伏+储能”项目。
随着分布式电站的普及,目前全国部分地区电网能承受的余电上网负荷已达上限,造成部分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并网困难,而通过配套储能,错峰消纳或错峰接入,将减轻电网运行压力,也能更好地发展新能源项目。
早在今年3月,浙江海宁市就在尖山新区成立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同时从政策机制上对“新能源+储能”进行要求,提出原则上按照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的10%配置储能。示范区成立后,越来越多园区企业用上了清洁能源。
“光伏+储能”仅是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的方式之一,“双碳”目标发布后,各地园区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低碳生产实践。
江苏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累计270余家企业上线;积极推进新能源利用和能源互联网发展,在园区内投资80亿元建设园区光伏电站,同步打造燃料电池热电联供自立型系统,最大限度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益。
山东万华烟台工业园则成立了能源管理系统项目组,搭设能源管理平台,80%用电设备实现电能监测。通过能源管理系统掌控园区实时电能分配情况、重点设备负荷情况,分析各装置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能源损耗,总结能源损耗与工艺条件、设备运行方式、运行参数的相关性,年可节约电量1529.3万千瓦时,节省费用1085.8万元。
促进能源数字化转型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提高能效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能源电力价格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在现有电价形成机制下,企业对用能成本越来越敏感。同时,绿色发展的要求,迫使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提高能效水平。”中电联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中心部门负责人杨迪表示。
经济效益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翟孙华说,从企业角度看,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退坡,光伏电站的收益大幅减少,有条件的分布式电站业主单位如果能同时配套储能,在增加直接收益的基础上,还可摊薄电站的业务、运维等成本。
作为使用方,浙江海宁和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学民关心的不仅仅是价格。“价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电能质量,以及‘光伏+储能’可作为现有电能的替补和持续保障。”根据他的调研,他们公司屋顶光伏每个月发电近8万千瓦时,按照电网电价八五折计算,一个月可以节约9000元至1万元。此外,“光伏+储能”组合对于企业来说,用电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停电后继续供电一定时间,起到不间断用电的作用。
“园区的智慧化首先要实现能源的智慧化。”杨迪认为,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的意义远不止于省电这么简单,通过数字化能源管理,将能源生产消费过程可视化、可量化,通过数据分析更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质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4月,由浙江平湖市供电公司和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张江平湖园能源数据治理实验室挂牌成立,探索开展长三角区域跨省市一体化园区级能源数据治理。该实验室贯通了能源数据、政务数据和企业经营数据,通过量化分析建模开展能源数据技术研究、能源数字产品孵化等,推进园区低碳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根据张江平湖园目前碳排放情况等,系统预判园区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平湖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吴佳告诉记者,“根据系统建议,园区可以通过建设屋顶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调整用能结构,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70.9吨,提前三年实现碳达峰。”
建设新型综合能源系统
一直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70%左右,工业部门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针对性地对工业部门实施碳减排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绿色制造以及再制造是基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原则推动工业部门实现循环经济的两个主要方面。覆盖工业部门的循环经济能够有效进行碳减排,从而为碳达峰碳中和助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
这就要求“十四五”时期,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与绿色低碳化方向相融合。从电力入手提升能效,一方面要在需求侧继续推动电力电量节约,在用电环节制止浪费、降低电耗,促进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要在需求侧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利用,推广多方共赢的需求响应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协同模式,并鼓励创新绿色能源认证、绿色货币、绿色证书等清洁能源新型商业模式。
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园区向综合能源服务方向发展,建设新型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能源服务是一种为满足终端客户多元化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新型能源服务方式。”杨迪建议,一是要鼓励能源企业、制造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开展跨界融合,搭建智慧能源服务平台,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各参与主体在需求侧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通过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打通电、热、气多种能源子系统间的技术壁垒、体制壁垒和市场壁垒,促进多种能源互补互济和多系统协调优化,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推动能效提升和新能源消纳。
此外,能源生产消费与数字技术结合也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专家表示,促进能源数字化转型发展,要以能源互联网建设为着力点,推动“云、大、物、移、智”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通信技术在系统运行控制、终端用户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促进能源信息双向流动和开放共享,实现各类资源灵活汇聚、系统运行智能决策、用户用能便捷高效。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