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时间:2021-10-11 09:28:05 来源:天津日报
[导读]今年春季,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到超过40万只候鸟,较2020年同期增加10万只左右;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东方白鹳数量最高峰约4000...
今年春季,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到超过40万只候鸟,较2020年同期增加10万只左右;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东方白鹳数量最高峰约4000余只,较2020年同期增加2400只左右;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的候鸟总数为65000余只,较2020年同期增长20%左右
每年冬季有超过1万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在我市沿海滩涂栖息越冬,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90%以上
我市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7种(其中鸟类26种、兽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2种(其中鸟类67种、兽类4种、爬行类1种)。截至目前,我市共观测记录鸟类452种,较2014年记录种类增加了36种
本报讯(记者 曲晴)每年有大量的红嘴鸥在海河城区段越冬,已成为海河一道靓丽新风景;连续几年,在市区湖泊中观察到极危鸟类青头潜鸭……野生鸟类与人们的距离日益拉近。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大量植树造林,修复碎片化的生态,“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大写意生态场景已经显现,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日前,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召开天津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和成效。
“近年来,天津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颁布实施《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天津市绿化条例》《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项条例,修正《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天津市植物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自然处处长祁磊说。
自2017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机制试点,探索生态空间监管“天津模式”,紧盯自然保护区疑似生态破坏重点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特别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力推进,使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市野生鸟类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按照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2月1日公布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我市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7种(其中鸟类26种、兽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2种(其中鸟类67种、兽类4种、爬行类1种)。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根据天津师范大学专业团队监测数据,截至目前,我市共观测记录鸟类452种,较2014年记录种类增加了36种。”市规划资源局森林野保处副处长教效同介绍说。
随着我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经临我市迁徙和停歇。今年春季,我市各主要湿地均迎来大量迁徙候鸟,其中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到超过40万只候鸟,较2020年同期增加10万只左右;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东方白鹳数量最高峰约4000余只,较2020年同期增加2400只左右。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的候鸟总数为65000余只,较2020年同期增长20%左右。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有超过1000只的东方白鹳、灰鹤、白琵鹭、天鹅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3万余只雁鸭类候鸟过境。此外,每年冬季有超过1万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在我市沿海滩涂栖息越冬,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90%以上。
同时,野生鸟类居留类型和栖息区域也在不断扩展,一些鸟类从最初的“匆匆过客”到后面选择留下来越冬或繁殖。2020年,北大港湿地越冬未走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多达1000多只,雁类等更是高达3万多只。截至2020年底,东方白鹳在北大港湿地累计筑巢33个,成功繁殖幼鸟35只,今年春季又有16对东方白鹳在北大港湿地筑巢。野生鸟类恢复到200多种,哺乳类动物恢复到10多种,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据介绍,我市哺乳类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以食肉目和啮齿目物种为主,我市哺乳类野生动物种群正逐步恢复。在食肉目野生动物方面主要以中小型食肉目物种为主,例如豹猫、猪獾、亚洲狗獾等物种的数量近年来有所增加,活动区域范围不断增大。在啮齿目物种方面,数量最多的是松鼠、岩松鼠,近年来区域扩散速度较快,几乎遍布天津各森林生态系统。在偶蹄目物种方面,经天津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在天津蓟北山区长达8年的红外监测,成功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的成年和幼体个体,不仅科学证实了天津存在野生斑羚种群,并且有效说明该物种可以在自然环境下成功繁育,种群数量可以维持自然增长。
每年冬季有超过1万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在我市沿海滩涂栖息越冬,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90%以上
我市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7种(其中鸟类26种、兽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2种(其中鸟类67种、兽类4种、爬行类1种)。截至目前,我市共观测记录鸟类452种,较2014年记录种类增加了36种
本报讯(记者 曲晴)每年有大量的红嘴鸥在海河城区段越冬,已成为海河一道靓丽新风景;连续几年,在市区湖泊中观察到极危鸟类青头潜鸭……野生鸟类与人们的距离日益拉近。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大量植树造林,修复碎片化的生态,“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大写意生态场景已经显现,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日前,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召开天津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和成效。
“近年来,天津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颁布实施《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天津市绿化条例》《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项条例,修正《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天津市植物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自然处处长祁磊说。
自2017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机制试点,探索生态空间监管“天津模式”,紧盯自然保护区疑似生态破坏重点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特别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力推进,使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市野生鸟类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按照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2月1日公布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我市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7种(其中鸟类26种、兽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2种(其中鸟类67种、兽类4种、爬行类1种)。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根据天津师范大学专业团队监测数据,截至目前,我市共观测记录鸟类452种,较2014年记录种类增加了36种。”市规划资源局森林野保处副处长教效同介绍说。
随着我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经临我市迁徙和停歇。今年春季,我市各主要湿地均迎来大量迁徙候鸟,其中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到超过40万只候鸟,较2020年同期增加10万只左右;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东方白鹳数量最高峰约4000余只,较2020年同期增加2400只左右。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的候鸟总数为65000余只,较2020年同期增长20%左右。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有超过1000只的东方白鹳、灰鹤、白琵鹭、天鹅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3万余只雁鸭类候鸟过境。此外,每年冬季有超过1万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在我市沿海滩涂栖息越冬,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90%以上。
同时,野生鸟类居留类型和栖息区域也在不断扩展,一些鸟类从最初的“匆匆过客”到后面选择留下来越冬或繁殖。2020年,北大港湿地越冬未走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多达1000多只,雁类等更是高达3万多只。截至2020年底,东方白鹳在北大港湿地累计筑巢33个,成功繁殖幼鸟35只,今年春季又有16对东方白鹳在北大港湿地筑巢。野生鸟类恢复到200多种,哺乳类动物恢复到10多种,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据介绍,我市哺乳类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以食肉目和啮齿目物种为主,我市哺乳类野生动物种群正逐步恢复。在食肉目野生动物方面主要以中小型食肉目物种为主,例如豹猫、猪獾、亚洲狗獾等物种的数量近年来有所增加,活动区域范围不断增大。在啮齿目物种方面,数量最多的是松鼠、岩松鼠,近年来区域扩散速度较快,几乎遍布天津各森林生态系统。在偶蹄目物种方面,经天津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在天津蓟北山区长达8年的红外监测,成功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的成年和幼体个体,不仅科学证实了天津存在野生斑羚种群,并且有效说明该物种可以在自然环境下成功繁育,种群数量可以维持自然增长。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