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80后”拍客用镜头记录变迁 万张照片留下珍贵史料
时间:2021-09-15 09:34: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导读]中新网银川9月14日电 (记者 李佩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别人忽略的问题。中新网记者近日见到张万玉时,他把这句话常常挂在嘴边,事实证...
中新网银川9月14日电 (记者 李佩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别人忽略的问题。”中新网记者近日见到张万玉时,他把这句话常常挂在嘴边,事实证明他也是这样做的。40多年间,这位年过八旬的银川市兴庆区永泰社区老人每天带着拍摄工具,走遍银川每个角落,用万余张老照片描绘着对城市的热爱,也为银川城市发展变迁留下珍贵史料。
“原来的大新镇政府,在银横路的南边,后来易地建在石油基地西侧。那会的灯光球场位于新华东街与玉皇阁南街交叉点之西北角,20世纪60年代初才吊上电灯,晚上打球时整个市区都能听到裁判员的哨声,成为银川市唯一的亮点。”翻开一本本相册集,里面都夹带着亲手写的备注小卡片,张万玉如数家珍地给中新网记者介绍着家里的“宝贝”。如今,他的相册已堆满了书架,堆满了储藏间,这些相册几乎记录下了银川的每一个发展过程。
“我出生在山西,1959年来到银川工作,一待就是60多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张万玉说,从年轻起,他便热衷于摄影。在他看来,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拿着相机走街串巷地拍摄照片,他的镜头下满满都是他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
“1982年,我用全家心爱的一部收录机换来一架海鸥4C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从此学着拍起照片来了。先是用手电简、照明灯的开闭来控制印像,后来用木板自制了一个印像机。”在张万玉的回忆自传里,他这样描述着自己40余年的摄影经历。拍摄、冲印、放大、剪辑、说明……40余年来,他把拍摄的照片制成摄影集,并清楚地标记拍摄信息,让每一张照片都有了自己的“身份”,也让银川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有了见证。
如今,在张万玉家的地下储藏室里,5平方米的小型影展都是关于银川这座城市的,不管是人文景观还是风土人情,他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镜头另一端的银川人。
“张叔兴趣广泛,热爱生活,酷爱摄影、书法,经常参与我们社区文艺活动和志愿服务,这个年纪还能对生活有这样的热情,真的很难得,我们都要向张叔学习。”兴庆区永泰社区工作人员金池说。
直到如今,这位“80后”依然在用相机记录银川的变化。“我热爱摄影,摄影让我保持年轻的心态。而我所拍的照片若能为后世留存城市的记忆,则是我最大的心愿。”张万玉说。(完)
“原来的大新镇政府,在银横路的南边,后来易地建在石油基地西侧。那会的灯光球场位于新华东街与玉皇阁南街交叉点之西北角,20世纪60年代初才吊上电灯,晚上打球时整个市区都能听到裁判员的哨声,成为银川市唯一的亮点。”翻开一本本相册集,里面都夹带着亲手写的备注小卡片,张万玉如数家珍地给中新网记者介绍着家里的“宝贝”。如今,他的相册已堆满了书架,堆满了储藏间,这些相册几乎记录下了银川的每一个发展过程。
“我出生在山西,1959年来到银川工作,一待就是60多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张万玉说,从年轻起,他便热衷于摄影。在他看来,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拿着相机走街串巷地拍摄照片,他的镜头下满满都是他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
“1982年,我用全家心爱的一部收录机换来一架海鸥4C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从此学着拍起照片来了。先是用手电简、照明灯的开闭来控制印像,后来用木板自制了一个印像机。”在张万玉的回忆自传里,他这样描述着自己40余年的摄影经历。拍摄、冲印、放大、剪辑、说明……40余年来,他把拍摄的照片制成摄影集,并清楚地标记拍摄信息,让每一张照片都有了自己的“身份”,也让银川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有了见证。
如今,在张万玉家的地下储藏室里,5平方米的小型影展都是关于银川这座城市的,不管是人文景观还是风土人情,他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镜头另一端的银川人。
“张叔兴趣广泛,热爱生活,酷爱摄影、书法,经常参与我们社区文艺活动和志愿服务,这个年纪还能对生活有这样的热情,真的很难得,我们都要向张叔学习。”兴庆区永泰社区工作人员金池说。
直到如今,这位“80后”依然在用相机记录银川的变化。“我热爱摄影,摄影让我保持年轻的心态。而我所拍的照片若能为后世留存城市的记忆,则是我最大的心愿。”张万玉说。(完)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