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游戏“套子” 把未成年人拉回现实
时间:2021-09-01 09:26: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导读]杭州某中学教师张金(化名)从事心理教育多年。他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沉迷游戏:他们早上一睁眼就精神恍惚,不愿洗脸、不愿刷牙,一屁股坐回电...
杭州某中学教师张金(化名)从事心理教育多年。他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沉迷游戏:他们早上一睁眼就精神恍惚,不愿洗脸、不愿刷牙,一屁股坐回电脑前,“可能他们在生活中受挫,出现了厌学情绪,也可能是家庭出现问题,自控力不足,导致他们走向了虚拟空间,寻找自我认同。”
张金明显感受到,政府近年来开始重视这些被游戏装进“套子”里的孩子。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保护墙”渐渐立起来了。
躲在房间打游戏 老师家访被挡在门外
有一类孩子的“游戏人生”让人心痛。在张金的记忆里,有个14岁的男孩,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电脑打转。他看到孩子的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后背一动不动,只有眼前的游戏画面随着鼠标按键而变动。吃饭时,都需要人拿着泡好的方便面端进房间。
他曾去这个孩子家里进行家访,却被挡在门外,“他把自己整个人‘套’进虚拟网络里了。”
曾经,张金也尝试走进另外一个孩子的游戏世界。那是一个靠打斗、装备堆砌起来的世界,等级森严,尊卑分明。在那里,这个有着3年游戏经验的14岁孩子被网友们称为“老大”。而在游戏之外,他的生活却天差地别——他跟随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父母矛盾不断,他交不到知心朋友。“他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就不愿意出来了,完全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了。”张金说。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5%,较2019年提升1.5个百分点。此外,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中,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两小时的达到13.2%,略高于2019年的12.5%。
“如今在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网络安全问题上,存在影响程度越来越深的趋势。”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认为,随着一些网络游戏的火爆,不少未成年人沉迷其中,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虚拟入侵现实 孩子打闹时喊着“全军出击”
更让张金感到担忧的是,沉迷游戏的孩子对真实世界有一种对抗性。
网络上攻击性的内容情景被孩子们“搬”到了现实生活中。有学生之间打闹,喊着“全军出击”,追逐时还说着“我会助跑”。最常见的冲突是在游戏被强行中断后,沉迷其中的孩子往往用暴力、极端的方式去对抗。江苏泰州的孙女士是一名高一学生的家长。让她焦虑的是,“本来和孩子约好只许玩1小时,他就说游戏不能中断,必须打完一局才能结束。”有时她把手机强行拿走,孩子会扑过来,跟她争抢手机。如果不给他手机打游戏,他索性不吃不喝,和家长对着干。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的调研,深度访谈了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整理49封信件,并于8月初发布了《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90%的家长反映,沉迷网络游戏后,原本开朗的孩子性格大变,变得暴躁、说脏话。81%的家长反映,沉迷游戏对孩子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辍学或休学。一些孩子除了与身边同学、朋友等关系疏离外,对外界的活动、风景等均表现出精神萎靡的状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受损严重。
北京一所中学的教师陈毅(化名)试着揣摩、思考部分孩子沉迷游戏的心理变化,“可能这些孩子在现实中找不到足够的成就感、价值感,甚至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存在自卑感,而进入网络虚拟世界后,依托虚拟人物的身体去争夺、打斗,就好像形成了粗鲁的、原始的、野性的争斗,其实是回到了一个浅显的状态。”
他认为,要引导孩子在线下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找到自身价值。
不能让游戏“套牢”孩子
早在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还规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等。
“从国家层面重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强制性规范企业行为是好事。”张海波建议,一方面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工作中,企业不能仅在技术方面下工夫,而要主动加入社会教育中。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推动科研和教材开发,让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早日进入地方课程。要推动网络安全像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一样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必修内容;推动网络素养像艺术素养、文学素养那样成为网络时代广大少年儿童必备的基本素养。
要真正打开游戏“套子”,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也不可忽视。作为中学班主任的陈毅也认为,“要在家庭、学校之间建立一个共管共治的机制。家长不能一味地断网、嘶吼,而要学会带着孩子找到一个真正有价值、能发现自己乐趣的地方。”
从教多年,有个场景一直让张金印象深刻:一次,班级评选优秀心理委员。大家把荣誉颁给了一名曾经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站在讲台上,他告诉大家:“这是我第一次在大会上接受荣誉,而不是接受批评惩罚。”当时张金就站在这个14岁男孩的身边,看到他的眼圈都红了。
“马斯洛的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孩子而言,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点在防止沉迷游戏的教育中经常被忽视。”张金说。
张金明显感受到,政府近年来开始重视这些被游戏装进“套子”里的孩子。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保护墙”渐渐立起来了。
躲在房间打游戏 老师家访被挡在门外
有一类孩子的“游戏人生”让人心痛。在张金的记忆里,有个14岁的男孩,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电脑打转。他看到孩子的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后背一动不动,只有眼前的游戏画面随着鼠标按键而变动。吃饭时,都需要人拿着泡好的方便面端进房间。
他曾去这个孩子家里进行家访,却被挡在门外,“他把自己整个人‘套’进虚拟网络里了。”
曾经,张金也尝试走进另外一个孩子的游戏世界。那是一个靠打斗、装备堆砌起来的世界,等级森严,尊卑分明。在那里,这个有着3年游戏经验的14岁孩子被网友们称为“老大”。而在游戏之外,他的生活却天差地别——他跟随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父母矛盾不断,他交不到知心朋友。“他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就不愿意出来了,完全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了。”张金说。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5%,较2019年提升1.5个百分点。此外,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中,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两小时的达到13.2%,略高于2019年的12.5%。
“如今在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网络安全问题上,存在影响程度越来越深的趋势。”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认为,随着一些网络游戏的火爆,不少未成年人沉迷其中,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虚拟入侵现实 孩子打闹时喊着“全军出击”
更让张金感到担忧的是,沉迷游戏的孩子对真实世界有一种对抗性。
网络上攻击性的内容情景被孩子们“搬”到了现实生活中。有学生之间打闹,喊着“全军出击”,追逐时还说着“我会助跑”。最常见的冲突是在游戏被强行中断后,沉迷其中的孩子往往用暴力、极端的方式去对抗。江苏泰州的孙女士是一名高一学生的家长。让她焦虑的是,“本来和孩子约好只许玩1小时,他就说游戏不能中断,必须打完一局才能结束。”有时她把手机强行拿走,孩子会扑过来,跟她争抢手机。如果不给他手机打游戏,他索性不吃不喝,和家长对着干。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的调研,深度访谈了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整理49封信件,并于8月初发布了《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90%的家长反映,沉迷网络游戏后,原本开朗的孩子性格大变,变得暴躁、说脏话。81%的家长反映,沉迷游戏对孩子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辍学或休学。一些孩子除了与身边同学、朋友等关系疏离外,对外界的活动、风景等均表现出精神萎靡的状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受损严重。
北京一所中学的教师陈毅(化名)试着揣摩、思考部分孩子沉迷游戏的心理变化,“可能这些孩子在现实中找不到足够的成就感、价值感,甚至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存在自卑感,而进入网络虚拟世界后,依托虚拟人物的身体去争夺、打斗,就好像形成了粗鲁的、原始的、野性的争斗,其实是回到了一个浅显的状态。”
他认为,要引导孩子在线下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找到自身价值。
不能让游戏“套牢”孩子
早在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还规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等。
“从国家层面重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强制性规范企业行为是好事。”张海波建议,一方面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工作中,企业不能仅在技术方面下工夫,而要主动加入社会教育中。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推动科研和教材开发,让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早日进入地方课程。要推动网络安全像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一样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必修内容;推动网络素养像艺术素养、文学素养那样成为网络时代广大少年儿童必备的基本素养。
要真正打开游戏“套子”,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也不可忽视。作为中学班主任的陈毅也认为,“要在家庭、学校之间建立一个共管共治的机制。家长不能一味地断网、嘶吼,而要学会带着孩子找到一个真正有价值、能发现自己乐趣的地方。”
从教多年,有个场景一直让张金印象深刻:一次,班级评选优秀心理委员。大家把荣誉颁给了一名曾经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站在讲台上,他告诉大家:“这是我第一次在大会上接受荣誉,而不是接受批评惩罚。”当时张金就站在这个14岁男孩的身边,看到他的眼圈都红了。
“马斯洛的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孩子而言,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点在防止沉迷游戏的教育中经常被忽视。”张金说。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