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饭圈”乱象的幕后推手 粉丝:精神控制很可怕
时间:2021-08-15 08:59:25 来源:成都商报
[导读]一段时间以来,饭圈频频出现的粉丝非理性追星行为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2020年...
一段时间以来,“饭圈”频频出现的粉丝非理性追星行为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参加粉丝应援比例达到8%。另有数据显示,近15%的“00后”粉丝每月为追星花费5000元以上。
一些组织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诱导青少年无底线追星,导致这些青少年在网上互撕谩骂、拉踩引战、刷量控评、不当消费,造成了不良网络文化和社会现象,也误导和侵蚀了青少年的三观。
粉丝讲述
疲惫了?失望了?醒悟了?
他们为何逃离“饭圈”
“‘塌房’或许无人伤亡,但很多人的心却碎了。”一些资深粉丝这样描述“脱粉”的过程。虽然痛苦纠结,一些人还是决然离开。他们为何逃离“饭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采访了数位曾经的“饭圈”成员。
■ 理由1 “累觉不爱”
“以前看MV是因为喜欢,现在是为了跟其他家粉丝竞争”
记者采访的对象中,不少是追星四五年甚至时间更长的资深粉丝,他们离开“饭圈”的普遍感受是“累觉不爱”。
小张曾是某明星应援站成员。他的离开,是因为圈内“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每次活动都需要制作宣传物料、准备应援物品、组织粉丝参与等,要做的工作非常多、非常细,每一项都要抠。”后援会中,数据、投票、前线、文案、美工、策划、公关等各组分工明确。有粉丝说:“直接开广告公司都没问题。”
追星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前看MV是因为喜欢,现在为了跟其他家粉丝竞争,要拼命刷着看。”有粉丝说。
■ 理由2 不想当“韭菜”了
“我不能成为别人炫富和挣钱的工具”
有人深深体会到被“割韭菜”的痛感和荒谬。
如今,某偶像团体应援组招聘,要求微博管理岗位应聘者集资不少于1000元,超话(微博超级话题)等级11级以上;文案和美工都要求集资超过500元,超话等级10级以上。
大学生小T从小学五年级一直追星至去年。偶像每次回归,她都会花5000多元力挺。令她不适的是,粉丝中越来越弥漫着拜金的味道,以金钱实力划分三六九等。比如,领取应援物时,被要求出示买专辑的证明,最少5张;超话等级则最低7级。“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又不打投又不花钱,拿什么证明你爱哥哥”,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
“花猫小子”告诉记者,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真正摆脱“饭圈”的影响。“在应援会收工的一天,我把卡里所有的钱都买专辑了,一分钱没剩。可是却被身边的一个富二代鄙视。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以金钱区分高下的圈子很差,我不能成为别人炫富和挣钱的工具。那一刻,‘饭圈’的光环一下暗淡了。”
■ 理由3 精神控制很可怕
“再这么混下去,就会失去自我”
频频挑起的网络骂战、站队互撕,让很多粉丝不安。情绪激烈的粉丝往往非黑即白,一言不合就暴怒,在公众场合叫骂或“人肉”对手。“现在的‘饭圈’戾气太重了。”“丸子”感慨,“粉丝会因一句话、一个帖子甚至一个细节就在网络上大肆开战。”
小李说,在“饭圈”里,“属性”或“粉籍”(喜欢哪位明星,讨厌哪位明星之类)要写得很清楚。“如果粉丝喜欢不止一个人,对于‘唯粉’(只喜欢某一团体中的一个成员)来说就是在降低偶像的流量,属于不忠,会被鄙视。这种精神控制很可怕。”
小王是名大二学生,上学期为了几场互撕彻夜鏖战,两门挂科。拿到成绩单,这个曾经的学霸感觉突然被冰水浇透了:“花了那么多精力与一些无谓的人缠斗,我是疯了吧?再这么混下去,就会失去自我。”
■ 理由4 偶像人设崩塌
“曾以为他远离世俗,后来发现也不过如此”
“他刚出道时太迷人了。歌词是那么阳光,歌声超级有感染力。”宁宁曾是某知名男星的粉丝,没想到有一天“爱豆”会“塌房”。
负面新闻出来时,宁宁的第一感觉是,“原来他的人设是骗人的”。“曾经以为他是远离世俗、醉心音乐的天才,后来发现也不过如此。”于是,她果断脱粉。
还有一些粉丝在近距离接触偶像后,发现真实人品与商业塑造人设之间的反差,于是脱粉。
小M最初也是被某明星“高冷撕漫男”的人设所打动。跟拍久了,她发现这个明星会在聊天过程中暗示她送大牌戒指和手链;礼物如果放在普通纸袋中会被拒绝,放在国际大牌购物袋中却会秒收。“觉得他虚伪,与人设不符。”小M说,“类似事情很多,让人寒心。提醒自己要及时止损。”
深度观察
职业粉丝 艺人工作室 投资方
他们如何“收割”粉丝
“饭圈”追星为何掀起如此狂潮?谁是幕后推手?业内人士认为,出钱出力的多数青少年粉丝,处于“饭圈”底层,只是庞大商业利益棋局中的“棋子”。在职业粉丝、艺人工作室、投资方等利益相关方的合谋下,他们被不断裹挟、“收割”。
■ 推手一:职业粉丝
“粉头”带节奏操纵粉丝
记者调研发现,许多中学生粉丝正是老师、家长心中的好学生、乖孩子。但一牵扯到“哥哥”(粉丝对偶像的称呼),他们就换了模样。
“流量经济的逻辑是流量越高,商业价值越大。换句话说,话题度、曝光率、粉丝活跃度就是艺人的KPI。”前艺人经纪人立文说,“职粉”以及部分“粉头”作为连接粉丝与艺人工作室的桥梁,扮演的是“组织”“作势”的角色,向粉丝施压,激励其为艺人做数据、刷榜、打投。
在“职粉”的操纵下,“饭圈”处于无休止的比较和竞争中,比实绩、比排名,“为的是让‘哥哥’的排名更靠前一点,签到更好的商业品牌,获得更好的影视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季为民说,“饭圈”有着强组织性、高效率、系统化等特点,行动整齐划一,要求粉丝极度忠诚。
“部分‘粉头’以‘虐粉’的类传销话术,强化粉丝保护偶像的使命感,诱导粉丝加大消费,加大精力投入,使‘粉头’‘职粉’等相关方获利。而当群体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粉丝在情绪和环境作用下将产生极端、不理性行为,如激烈的网络骂战、聚集性行动等,失去常识和理性。”季为民说。
除了精神控制之外,底层粉丝还难以摆脱物质控制。立文说,艺人公司安插的“职粉”经常带节奏“虐粉”,刻意拉踩、恶意比较,给粉丝洗脑,增加“饭圈”黏性,刺激粉丝投入。比如“没钱别提爱”“做数据再不努力,‘哥哥’的前途就毁在你们手里了”等等。
季为民说,高额的应援花费不仅远超未成年人的承受能力,且追求数额、攀比排场的观念会误导未成年人的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
■ 推手二:艺人工作室
“一切向流量看”
“饭圈”疯狂背后,与艺人工作室的运营模式关系密切。
立文、一家影视公司负责人吕范等圈内人士表示,多数艺人工作室是艺人的家人参与经营,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不少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江湖气不少。他们凭借流量明星在短期内爆红获得的名气、金钱,刺激和纵容艺人膨胀心理,拉拢“粉头”“职粉”控制“饭圈”为其捞金,频频发生突破道德、法律边界等行为。
在一些艺人经纪团队看来,在一切向流量看的圈子,“一分靠打拼,九分靠营销”“热搜池里躺几回,是头猪都能起飞”。
“帮艺人琢磨演技、苦练歌技,远不如炒CP、买热搜、删差评来得实在。”吕范说,为给艺人营销人设,艺人团队和后援会常有专门职位负责对接水军渠道、资源,操纵舆论“带节奏”,或消除负面评论,或互黑引战,搞得娱乐圈、“饭圈”乌烟瘴气。
■ 推手三:资方
合谋深度操纵“饭圈”
平台、投资人、娱乐公司形成合谋,合力将大量不具备社会经验、缺乏判断能力的低龄粉丝当作圈钱“韭菜”,诱导其集资应援、刷榜做数据,增加艺人商业价值。在扩大市场后进行新一轮捞金,循环往复。
资方深度参与“艺人养成”,利用粉丝“用爱发电”的力量提升艺人商业价值。吕范以一些明星养成类综艺节目举例分析,带流量有热度的艺人被平台、资方、娱乐公司选中签约,然后包装、炒作、注入圈内资源,煽动“饭圈”打造知名度、话题性,买粉丝、买热搜,增加艺人商业价值。投资方还会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二度捞金。
造星流水线诱发了强烈的“收割”倾向,艺人不以实力、作品赢得市场,而是依靠洗脑粉丝氪金,使文娱产业走向异化。据新华社
热评
如何还“饭圈”一片清朗
一段时间以来,“饭圈”频频出现的粉丝非理性追星行为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追星本无可厚非,但是没有底线就成了问题。如果粉丝追星追的是明星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让构成“饭圈”主体的青少年群体得到正能量的激励,有助于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认同。
然而,现在的“饭圈”在平台和商业资本的运营和裹挟下片面追求“流量为王”,一些组织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诱导青少年无底线追星,导致这些青少年在网上互撕谩骂、拉踩引战、刷量控评、不当消费,造成了不良网络文化和社会现象,也误导和侵蚀了青少年的三观。
还“饭圈”一片清朗,需要聚焦问题精准打击。近期,中央网信办深入清理涉粉丝群体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目前已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集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排查整治,并下发通知重点围绕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内涵、题材类型、评审投票、嘉宾人员、话题评论等关键环节提出管理要求。
还“饭圈”一片清朗,需要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网络平台特别是“饭圈”较为集中的网络平台应切实负起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规则和制度,减少各类不合理的明星榜单,同时严格管理平台上一些助长歪风的营销号,主动过滤掉有害内容,处置不良信息。
还“饭圈”一片清朗,还需多方共治形成合力。作为偶像,应以崇德尚艺作为追求,为粉丝传递正能量;明星经纪团队、粉丝后援会等应引导大家理性追星;同时,家庭和学校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偶像观。
一些组织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诱导青少年无底线追星,导致这些青少年在网上互撕谩骂、拉踩引战、刷量控评、不当消费,造成了不良网络文化和社会现象,也误导和侵蚀了青少年的三观。
粉丝讲述
疲惫了?失望了?醒悟了?
他们为何逃离“饭圈”
“‘塌房’或许无人伤亡,但很多人的心却碎了。”一些资深粉丝这样描述“脱粉”的过程。虽然痛苦纠结,一些人还是决然离开。他们为何逃离“饭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采访了数位曾经的“饭圈”成员。
■ 理由1 “累觉不爱”
“以前看MV是因为喜欢,现在是为了跟其他家粉丝竞争”
记者采访的对象中,不少是追星四五年甚至时间更长的资深粉丝,他们离开“饭圈”的普遍感受是“累觉不爱”。
小张曾是某明星应援站成员。他的离开,是因为圈内“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每次活动都需要制作宣传物料、准备应援物品、组织粉丝参与等,要做的工作非常多、非常细,每一项都要抠。”后援会中,数据、投票、前线、文案、美工、策划、公关等各组分工明确。有粉丝说:“直接开广告公司都没问题。”
追星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前看MV是因为喜欢,现在为了跟其他家粉丝竞争,要拼命刷着看。”有粉丝说。
■ 理由2 不想当“韭菜”了
“我不能成为别人炫富和挣钱的工具”
有人深深体会到被“割韭菜”的痛感和荒谬。
如今,某偶像团体应援组招聘,要求微博管理岗位应聘者集资不少于1000元,超话(微博超级话题)等级11级以上;文案和美工都要求集资超过500元,超话等级10级以上。
大学生小T从小学五年级一直追星至去年。偶像每次回归,她都会花5000多元力挺。令她不适的是,粉丝中越来越弥漫着拜金的味道,以金钱实力划分三六九等。比如,领取应援物时,被要求出示买专辑的证明,最少5张;超话等级则最低7级。“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又不打投又不花钱,拿什么证明你爱哥哥”,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
“花猫小子”告诉记者,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真正摆脱“饭圈”的影响。“在应援会收工的一天,我把卡里所有的钱都买专辑了,一分钱没剩。可是却被身边的一个富二代鄙视。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以金钱区分高下的圈子很差,我不能成为别人炫富和挣钱的工具。那一刻,‘饭圈’的光环一下暗淡了。”
■ 理由3 精神控制很可怕
“再这么混下去,就会失去自我”
频频挑起的网络骂战、站队互撕,让很多粉丝不安。情绪激烈的粉丝往往非黑即白,一言不合就暴怒,在公众场合叫骂或“人肉”对手。“现在的‘饭圈’戾气太重了。”“丸子”感慨,“粉丝会因一句话、一个帖子甚至一个细节就在网络上大肆开战。”
小李说,在“饭圈”里,“属性”或“粉籍”(喜欢哪位明星,讨厌哪位明星之类)要写得很清楚。“如果粉丝喜欢不止一个人,对于‘唯粉’(只喜欢某一团体中的一个成员)来说就是在降低偶像的流量,属于不忠,会被鄙视。这种精神控制很可怕。”
小王是名大二学生,上学期为了几场互撕彻夜鏖战,两门挂科。拿到成绩单,这个曾经的学霸感觉突然被冰水浇透了:“花了那么多精力与一些无谓的人缠斗,我是疯了吧?再这么混下去,就会失去自我。”
■ 理由4 偶像人设崩塌
“曾以为他远离世俗,后来发现也不过如此”
“他刚出道时太迷人了。歌词是那么阳光,歌声超级有感染力。”宁宁曾是某知名男星的粉丝,没想到有一天“爱豆”会“塌房”。
负面新闻出来时,宁宁的第一感觉是,“原来他的人设是骗人的”。“曾经以为他是远离世俗、醉心音乐的天才,后来发现也不过如此。”于是,她果断脱粉。
还有一些粉丝在近距离接触偶像后,发现真实人品与商业塑造人设之间的反差,于是脱粉。
小M最初也是被某明星“高冷撕漫男”的人设所打动。跟拍久了,她发现这个明星会在聊天过程中暗示她送大牌戒指和手链;礼物如果放在普通纸袋中会被拒绝,放在国际大牌购物袋中却会秒收。“觉得他虚伪,与人设不符。”小M说,“类似事情很多,让人寒心。提醒自己要及时止损。”
深度观察
职业粉丝 艺人工作室 投资方
他们如何“收割”粉丝
“饭圈”追星为何掀起如此狂潮?谁是幕后推手?业内人士认为,出钱出力的多数青少年粉丝,处于“饭圈”底层,只是庞大商业利益棋局中的“棋子”。在职业粉丝、艺人工作室、投资方等利益相关方的合谋下,他们被不断裹挟、“收割”。
■ 推手一:职业粉丝
“粉头”带节奏操纵粉丝
记者调研发现,许多中学生粉丝正是老师、家长心中的好学生、乖孩子。但一牵扯到“哥哥”(粉丝对偶像的称呼),他们就换了模样。
“流量经济的逻辑是流量越高,商业价值越大。换句话说,话题度、曝光率、粉丝活跃度就是艺人的KPI。”前艺人经纪人立文说,“职粉”以及部分“粉头”作为连接粉丝与艺人工作室的桥梁,扮演的是“组织”“作势”的角色,向粉丝施压,激励其为艺人做数据、刷榜、打投。
在“职粉”的操纵下,“饭圈”处于无休止的比较和竞争中,比实绩、比排名,“为的是让‘哥哥’的排名更靠前一点,签到更好的商业品牌,获得更好的影视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季为民说,“饭圈”有着强组织性、高效率、系统化等特点,行动整齐划一,要求粉丝极度忠诚。
“部分‘粉头’以‘虐粉’的类传销话术,强化粉丝保护偶像的使命感,诱导粉丝加大消费,加大精力投入,使‘粉头’‘职粉’等相关方获利。而当群体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粉丝在情绪和环境作用下将产生极端、不理性行为,如激烈的网络骂战、聚集性行动等,失去常识和理性。”季为民说。
除了精神控制之外,底层粉丝还难以摆脱物质控制。立文说,艺人公司安插的“职粉”经常带节奏“虐粉”,刻意拉踩、恶意比较,给粉丝洗脑,增加“饭圈”黏性,刺激粉丝投入。比如“没钱别提爱”“做数据再不努力,‘哥哥’的前途就毁在你们手里了”等等。
季为民说,高额的应援花费不仅远超未成年人的承受能力,且追求数额、攀比排场的观念会误导未成年人的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
■ 推手二:艺人工作室
“一切向流量看”
“饭圈”疯狂背后,与艺人工作室的运营模式关系密切。
立文、一家影视公司负责人吕范等圈内人士表示,多数艺人工作室是艺人的家人参与经营,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不少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江湖气不少。他们凭借流量明星在短期内爆红获得的名气、金钱,刺激和纵容艺人膨胀心理,拉拢“粉头”“职粉”控制“饭圈”为其捞金,频频发生突破道德、法律边界等行为。
在一些艺人经纪团队看来,在一切向流量看的圈子,“一分靠打拼,九分靠营销”“热搜池里躺几回,是头猪都能起飞”。
“帮艺人琢磨演技、苦练歌技,远不如炒CP、买热搜、删差评来得实在。”吕范说,为给艺人营销人设,艺人团队和后援会常有专门职位负责对接水军渠道、资源,操纵舆论“带节奏”,或消除负面评论,或互黑引战,搞得娱乐圈、“饭圈”乌烟瘴气。
■ 推手三:资方
合谋深度操纵“饭圈”
平台、投资人、娱乐公司形成合谋,合力将大量不具备社会经验、缺乏判断能力的低龄粉丝当作圈钱“韭菜”,诱导其集资应援、刷榜做数据,增加艺人商业价值。在扩大市场后进行新一轮捞金,循环往复。
资方深度参与“艺人养成”,利用粉丝“用爱发电”的力量提升艺人商业价值。吕范以一些明星养成类综艺节目举例分析,带流量有热度的艺人被平台、资方、娱乐公司选中签约,然后包装、炒作、注入圈内资源,煽动“饭圈”打造知名度、话题性,买粉丝、买热搜,增加艺人商业价值。投资方还会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二度捞金。
造星流水线诱发了强烈的“收割”倾向,艺人不以实力、作品赢得市场,而是依靠洗脑粉丝氪金,使文娱产业走向异化。据新华社
热评
如何还“饭圈”一片清朗
一段时间以来,“饭圈”频频出现的粉丝非理性追星行为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追星本无可厚非,但是没有底线就成了问题。如果粉丝追星追的是明星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让构成“饭圈”主体的青少年群体得到正能量的激励,有助于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认同。
然而,现在的“饭圈”在平台和商业资本的运营和裹挟下片面追求“流量为王”,一些组织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诱导青少年无底线追星,导致这些青少年在网上互撕谩骂、拉踩引战、刷量控评、不当消费,造成了不良网络文化和社会现象,也误导和侵蚀了青少年的三观。
还“饭圈”一片清朗,需要聚焦问题精准打击。近期,中央网信办深入清理涉粉丝群体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目前已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集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排查整治,并下发通知重点围绕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内涵、题材类型、评审投票、嘉宾人员、话题评论等关键环节提出管理要求。
还“饭圈”一片清朗,需要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网络平台特别是“饭圈”较为集中的网络平台应切实负起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规则和制度,减少各类不合理的明星榜单,同时严格管理平台上一些助长歪风的营销号,主动过滤掉有害内容,处置不良信息。
还“饭圈”一片清朗,还需多方共治形成合力。作为偶像,应以崇德尚艺作为追求,为粉丝传递正能量;明星经纪团队、粉丝后援会等应引导大家理性追星;同时,家庭和学校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偶像观。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