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有这些事要防帕金森病
时间:2021-04-13 09:21:44 来源:天津日报
[导读]本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市多家医院开展了有关帕金森病防治的各类活动。 10日,我市首个帕...
本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市多家医院开展了有关帕金森病防治的各类活动。
10日,我市首个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中心在医大总医院正式启动,作为帕金森病患者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服务的基地,该中心集合了总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临床心理科、康复医学科、医学影像科、全科医学科等多学科优势,将为帕金森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条件和治疗技术,以实现“一次就诊,关爱一生”的服务目标。9日,我市环湖医院为帕金森病患者举行了“帕友”运动会,70多位帕金森病患者在医生们的指导下踊跃参加了斗转星移(铁勺运乒乓球)、凌波微步(乒乓球拍转运)、得分王(投网球、投篮球)、健步走以及帕金森康复操等活动。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帕金森病治疗专家陈蕾的帕金森病治疗团队创建了病友会和患者微信群,每年都会组织队员们开展多种活动。“对帕金森病人的关爱不仅是在治疗上,鼓励患者主动运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细致的护理,才能真正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景润、巴金、拳王阿里深受帕金森病折磨,国人知道帕金森病也是从他们开始。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一双双颤抖的手让人们开始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不再罕见。“我国帕金森病状况不容乐观,每年新增病例约10万人,预计到2030年,全球一半的帕金森病人会在中国,将达到500万人。帕金森病的防治急需切实行动,帕金森病患者亟待社会更多关爱。”医大总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治疗专家朱晓冬主任医师说。
帕金森病名称已为人熟知
知晓率就诊率治疗率不乐观
在帕友运动会上,身穿粉色卫衣配牛仔裤的王女士看上去比其他病人年轻很多,跟着护士们跳健身操的动作也有模有样。其实,王女士49岁就出现帕金森病症状,至今已经9年。她说,2012年前后工作和生活令她疲惫不堪,经常精神不集中,做事情没精打采。后来她发现自己走路越来越慢,反应也变得很迟钝。有一次走在路上一个好心人告诉她鞋掉了,她才发现自己光着一只脚走路,鞋子落在身后一米多远的地方,鞋子什么时候离开了脚她毫无感觉。之后,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病了,但去了很多医院都不能确诊,直到2016年才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帕金森病,之后在我市环湖医院接受规范治疗,病情很快稳定。现在她的手机里有好几个帕友群,她说北京、上海的病人中有不少都是40多岁的企业高管、社会精英,他们的工作压力都非常大。
“王女士49岁出现运动症状到确诊整整4年,多年来,大家对帕金森病的名称可能已不陌生,但多数人对帕金森病的了解还非常不足。帕金森病在我国依然是知晓率、就诊率、治疗率都较低的疾病。”陈蕾说。陈蕾主持的一项帕金森病患者调查也发现,仅有3.75%的患者在最初发病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得了帕金森病;就诊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病进展相对缓慢,63.75%的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是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典型症状难以控制才就诊,他们中有55%的病人确诊前都有在骨科、心理科就诊的经历,有的人甚至因颈部僵硬症状做了颈椎手术,也有的以情绪低落、反应迟缓服用了七八年抗抑郁药。另外,很多医生对该病也缺乏必要的了解,每个帕金森病患者从出现症状到首次确诊通常需要1到2年时间。在治疗方面,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帕金森病治疗率不到40%,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更低。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帕金森病患病率男性约为1.7%,女性约为1.6%,这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朱晓冬说,以此计算,我市帕金森病患者在2万人以上,但目前各大医院患者总数估计在5000人左右,还有大量病人没有得到治疗。
手抖并不等于帕金森病
发病前5至10年就有症状
陈蕾说,王女士最初的行动迟缓症状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帕金森病典型症状有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就是静止时手指出现“数钞票”或“搓丸子”样颤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手抖,但活动或用力时消失。这种手抖往往从一侧手开始,多为不对称性;肌强直是指肌肉僵直,如果出现在面部,则表现为表情僵硬、眨眼少,俗称“面具脸”,四肢活动时也感觉很沉重或没有力气。运动迟缓则表现为活动刚开始困难吃力、缓慢,如走路迈不开脚俗称小碎步、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等。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书写、系纽扣、剃须、洗脸等动作都会比较笨拙和困难。需要提醒的是手抖并不等于帕金森病。还有一些手抖属于生理性手抖、心理性手抖,消除起因、辅助心理治疗即可缓解。甲亢等疾病也可有手抖症状。
“帕金森病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其出现要早于典型症状5至10年。如果王女士仔细回想,极有可能在她40出头就有了一些非典型症状。”陈蕾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发布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将嗅觉减退列为确诊帕金森病的支持标准之一。因为约 90%以上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现手抖等运动症状之前的3至7年就存在嗅觉减退情况。此外,睡眠行为异常、便秘、不宁腿综合征、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也都大大早于典型运动症状。为此,她建议如果50岁之前出现持续性的嗅觉减退,闻不到花香饭香;睡眠行为异常,熟睡后拳打脚踢,练“无影脚”将老伴儿踢下床或者自己掉下床;抑郁,心情不好,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说笑;便秘,肠道排空不畅,总有便意或者好几天才大便一次等情况则可视为帕金森高危人群,应密切注意自己是否有运动迟缓、迈不开脚步、手抖等情况,一旦发现要尽早就医。
中年非运动症状早干预
运动晒太阳喝茶咖啡延缓发病
朱晓冬说,在人脑中一个叫“黑质”的地方,专门合成名为“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多巴胺在调控人体运动和精神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多巴胺神经细胞死亡达到一定程度,导致脑中缺乏多巴胺,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症状。年龄老化(50岁以上)、环境及遗传是多巴胺神经细胞过度死亡引发帕金森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知的环境因素包括杀虫剂、除草剂、煤气中毒、吸毒以及甲醇、二硫化碳、锰、汞等重金属中毒,特别是长期接触除草剂的人群需高度警惕,而遗传并不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只有约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另外,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的长期大脑紧张状态也是该病的诱发因素,这也是帕金森病40多岁年轻患者日益增多一个重要原因。
“帕金森病一旦出现运动障碍等典型症状,其多巴胺已经损失70%,需要接受非药物、药物以及手术等终身治疗。但如果40多岁的人发现有帕金森病的非典型症状,则可以通过干预极大地延缓甚至阻止手抖等典型症状的出现。目前已知的有效干预措施包括有规律的有效运动、阳光直射下晒太阳、喝绿茶或现磨咖啡、多吃西兰花、葡萄籽、虾青素、海藻、大蒜等抗氧化食物或营养制剂。”朱晓冬说。
朱晓冬说,目前帕金森病尚无法治愈,通过药物等综合治疗,能有效控制和减轻症状, 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并不明显影响寿命,也不会传染。其中关键要实现早诊断、早治疗。他认为有非运动症状的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可以及时做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等检测来排查。
他特别提醒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个体化差异较大,需要专业医生的精细调整,以达到疗效最佳、维持时间更长而运动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目标,切不可随意加大减小剂量。同时要警惕一些医疗机构打着科学前沿的幌子鼓吹所谓的治愈疗法,因为帕金森病的治愈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10日,我市首个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中心在医大总医院正式启动,作为帕金森病患者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服务的基地,该中心集合了总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临床心理科、康复医学科、医学影像科、全科医学科等多学科优势,将为帕金森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条件和治疗技术,以实现“一次就诊,关爱一生”的服务目标。9日,我市环湖医院为帕金森病患者举行了“帕友”运动会,70多位帕金森病患者在医生们的指导下踊跃参加了斗转星移(铁勺运乒乓球)、凌波微步(乒乓球拍转运)、得分王(投网球、投篮球)、健步走以及帕金森康复操等活动。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帕金森病治疗专家陈蕾的帕金森病治疗团队创建了病友会和患者微信群,每年都会组织队员们开展多种活动。“对帕金森病人的关爱不仅是在治疗上,鼓励患者主动运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细致的护理,才能真正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景润、巴金、拳王阿里深受帕金森病折磨,国人知道帕金森病也是从他们开始。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一双双颤抖的手让人们开始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不再罕见。“我国帕金森病状况不容乐观,每年新增病例约10万人,预计到2030年,全球一半的帕金森病人会在中国,将达到500万人。帕金森病的防治急需切实行动,帕金森病患者亟待社会更多关爱。”医大总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治疗专家朱晓冬主任医师说。
帕金森病名称已为人熟知
知晓率就诊率治疗率不乐观
在帕友运动会上,身穿粉色卫衣配牛仔裤的王女士看上去比其他病人年轻很多,跟着护士们跳健身操的动作也有模有样。其实,王女士49岁就出现帕金森病症状,至今已经9年。她说,2012年前后工作和生活令她疲惫不堪,经常精神不集中,做事情没精打采。后来她发现自己走路越来越慢,反应也变得很迟钝。有一次走在路上一个好心人告诉她鞋掉了,她才发现自己光着一只脚走路,鞋子落在身后一米多远的地方,鞋子什么时候离开了脚她毫无感觉。之后,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病了,但去了很多医院都不能确诊,直到2016年才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帕金森病,之后在我市环湖医院接受规范治疗,病情很快稳定。现在她的手机里有好几个帕友群,她说北京、上海的病人中有不少都是40多岁的企业高管、社会精英,他们的工作压力都非常大。
“王女士49岁出现运动症状到确诊整整4年,多年来,大家对帕金森病的名称可能已不陌生,但多数人对帕金森病的了解还非常不足。帕金森病在我国依然是知晓率、就诊率、治疗率都较低的疾病。”陈蕾说。陈蕾主持的一项帕金森病患者调查也发现,仅有3.75%的患者在最初发病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得了帕金森病;就诊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病进展相对缓慢,63.75%的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是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典型症状难以控制才就诊,他们中有55%的病人确诊前都有在骨科、心理科就诊的经历,有的人甚至因颈部僵硬症状做了颈椎手术,也有的以情绪低落、反应迟缓服用了七八年抗抑郁药。另外,很多医生对该病也缺乏必要的了解,每个帕金森病患者从出现症状到首次确诊通常需要1到2年时间。在治疗方面,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帕金森病治疗率不到40%,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更低。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帕金森病患病率男性约为1.7%,女性约为1.6%,这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朱晓冬说,以此计算,我市帕金森病患者在2万人以上,但目前各大医院患者总数估计在5000人左右,还有大量病人没有得到治疗。
手抖并不等于帕金森病
发病前5至10年就有症状
陈蕾说,王女士最初的行动迟缓症状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帕金森病典型症状有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就是静止时手指出现“数钞票”或“搓丸子”样颤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手抖,但活动或用力时消失。这种手抖往往从一侧手开始,多为不对称性;肌强直是指肌肉僵直,如果出现在面部,则表现为表情僵硬、眨眼少,俗称“面具脸”,四肢活动时也感觉很沉重或没有力气。运动迟缓则表现为活动刚开始困难吃力、缓慢,如走路迈不开脚俗称小碎步、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等。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书写、系纽扣、剃须、洗脸等动作都会比较笨拙和困难。需要提醒的是手抖并不等于帕金森病。还有一些手抖属于生理性手抖、心理性手抖,消除起因、辅助心理治疗即可缓解。甲亢等疾病也可有手抖症状。
“帕金森病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其出现要早于典型症状5至10年。如果王女士仔细回想,极有可能在她40出头就有了一些非典型症状。”陈蕾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发布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将嗅觉减退列为确诊帕金森病的支持标准之一。因为约 90%以上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现手抖等运动症状之前的3至7年就存在嗅觉减退情况。此外,睡眠行为异常、便秘、不宁腿综合征、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也都大大早于典型运动症状。为此,她建议如果50岁之前出现持续性的嗅觉减退,闻不到花香饭香;睡眠行为异常,熟睡后拳打脚踢,练“无影脚”将老伴儿踢下床或者自己掉下床;抑郁,心情不好,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说笑;便秘,肠道排空不畅,总有便意或者好几天才大便一次等情况则可视为帕金森高危人群,应密切注意自己是否有运动迟缓、迈不开脚步、手抖等情况,一旦发现要尽早就医。
中年非运动症状早干预
运动晒太阳喝茶咖啡延缓发病
朱晓冬说,在人脑中一个叫“黑质”的地方,专门合成名为“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多巴胺在调控人体运动和精神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多巴胺神经细胞死亡达到一定程度,导致脑中缺乏多巴胺,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症状。年龄老化(50岁以上)、环境及遗传是多巴胺神经细胞过度死亡引发帕金森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知的环境因素包括杀虫剂、除草剂、煤气中毒、吸毒以及甲醇、二硫化碳、锰、汞等重金属中毒,特别是长期接触除草剂的人群需高度警惕,而遗传并不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只有约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另外,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的长期大脑紧张状态也是该病的诱发因素,这也是帕金森病40多岁年轻患者日益增多一个重要原因。
“帕金森病一旦出现运动障碍等典型症状,其多巴胺已经损失70%,需要接受非药物、药物以及手术等终身治疗。但如果40多岁的人发现有帕金森病的非典型症状,则可以通过干预极大地延缓甚至阻止手抖等典型症状的出现。目前已知的有效干预措施包括有规律的有效运动、阳光直射下晒太阳、喝绿茶或现磨咖啡、多吃西兰花、葡萄籽、虾青素、海藻、大蒜等抗氧化食物或营养制剂。”朱晓冬说。
朱晓冬说,目前帕金森病尚无法治愈,通过药物等综合治疗,能有效控制和减轻症状, 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并不明显影响寿命,也不会传染。其中关键要实现早诊断、早治疗。他认为有非运动症状的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可以及时做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等检测来排查。
他特别提醒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个体化差异较大,需要专业医生的精细调整,以达到疗效最佳、维持时间更长而运动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目标,切不可随意加大减小剂量。同时要警惕一些医疗机构打着科学前沿的幌子鼓吹所谓的治愈疗法,因为帕金森病的治愈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