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名校环城”:学校批售牌子,房企赚足票子
时间:2021-04-01 08:50: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导读]房子没住,就可入读名校冠名,一挂就灵,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却演变成开发商炒作的热点 学校没盖,名声在外房子没住,就可入读除了学...
“房子没住,就可入读”“名校冠名,一挂就灵”,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却演变成开发商炒作的热点
“学校没盖,名声在外”“房子没住,就可入读”“除了学校,没啥配套”“名校冠名,一挂就灵”……
近年来,各地新建名校冠名学校(以下简称冠名学校)数量激增。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却演变成为众多开发商炒作的热点,形成“名校环城”现象。
抱着“买房进名校”的心理预期,一些群众购房后却发现,有的学校几乎人满为患,导致孩子难以入学,有的学校名不副实、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专家建议,警惕各地义务教育阶段“批量复制”的名校拉高房地产市场热度,影响“房住不炒”政策落实,最终损害群众利益。
教育均衡还是地产营销?
“咫尺学府,一步未来”“名校集萃,菁英养成”……走进吉林省长春市多个新城区,类似楼盘广告不胜枚举。在这些新城区,坐落着不少号称某知名高校新建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周边有众多新建楼盘。
有关部门多次发文,禁止房地产商捆绑教育进行宣传。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新建学校已然成为周边楼盘的营销“利器”。
“学校没盖,名声在外”,一些尚在规划中的“教育用地”尚未建设就被作为营销噱头。长春市“龙湖舜山府”刚开盘,售楼处就人流如织,展板上注明楼盘旁有一块“教育用地”。置业顾问介绍,虽然还没建设,但这个学校一定是名校。
“房子没住,就可入读”。在长春市“华润昆仑御”,售楼员介绍:“我们不承诺学区,但房子距离这所名校多么近。”
她所说的学校,是当地与一所知名大学合作建立的公办学校,去年开始招生。售楼员表示,虽还未交房,但已有业主的孩子入学。记者在周边探访时看到,有的地块还是草丛,有的道路还是“断头路”,最近的大型超市在数公里外。
为何新建的名校冠名学校在新城区扎堆?教育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新城区教育基础弱,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与知名大学、名校联合办学,以此吸引人口集聚,促进新城区发展。例如,长春某新城区引入多所合作办学的名校,5年来,义务教育在校生由不到8000人增加到超4万人,带动周边学区房价格和人气一路走高。
名校为何心甘情愿落户新城区?记者发现,一方面名校得到了高额托管费,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实现低成本“版图”扩张,并为其教师提供晋升平台,一般教师变“名师”、骨干教师当校长。某大学教育集团官网显示,该集团负责进行管理、运营和资源服务的附属(实验)学校和一批资源服务校已达80多所,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份。
为何房地产商热衷在远郊拍地、卖房?地产界业内人士透露,土地拍卖之前,一些地方会暗示开发商将为相关地块配套“一类学校”,即名校冠名学校,部分房地产商也会在销售中炒作学区概念。因此,“名校来了地好‘摘’”“名校来了房好卖”现象不断上演。
主动配套还是炒作概念?
新城区建设学校,本是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职责进行的主动配套。然而,一些地方借机炒作名校概念,拔高了百姓心理预期,却在教育体验上大打折扣,损害群众利益。
打开诸多城市地图可以看出,大多冠名学校分布在新城区而非老城区,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环城名校带”。
“为什么合作办学不先布局在老城区,而都建在开发区?”长春市南关区某学生家长刘明质疑。刘明户口所在地学校生源萎缩,教师年龄老化。他观望多年,学校不见起色,只能到新城区买了套学区房。“名校都优先布局在新城区,感觉老城区的孩子没人管。”刘明说。
除了喜“新”厌“旧”,名校扩张还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
“以为进了名校,就能享受名师教育,但发现都是新招教师,没有经验。”某新城区名校家长吐槽:“有的冠名学校为了快速提升教学质量,小学一年级就频繁考试。一些班主任为了让成绩好看,鼓动家长报课外班。教师把压力转嫁给家长,这算什么优质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表示,从一些地方冠名学校的运行情况来看,建校初期都存在很多困难,虽然硬件设施先进,但教师队伍往往无法满足需求,老百姓也往往只认牌子。
事实上,部分群众瞄准名校购房,结果发现入学并不保证。站在长春市某冠名学校的建筑工地外,李雯的心情复杂,学校将于今年7月竣工,随后迎来新生。一年前,她特意到这里买房,本来是看中了一家冠名学校,当时开发商信誓旦旦地说,买房就能入学。
没想到该校去年一年级新生就招了20个班,学位爆满。今年初,她才知道孩子已经无法入学,学位被划到了另一所在建的冠名学校。“建成就会是名校?新校离家几公里远,不通公交车,步行要40多分钟。”她说。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近年来,很多冠名学校每年招生规模达千人,学位不足后,附近楼盘一些业主子女无法就近入学。新城区就只能批量开设“名校”分校,引发群众不满。
遏制“名校冠名”冲动
吉林省教育厅近日发文,防止人为炒作学区房,缓解家长因为择校购房产生的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专家表示,政府发展义务教育要兼顾新老城区、强弱学校的协调发展,遏制义务教育名校化、产业化、商业化冲动,防止“环城名校”现象进一步制造新的不均衡,加深百姓焦虑,损害群众利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一些地方在做规划的时候,明确列出要建多少所重点或示范中小学。这样的规划是在强化新的不均衡和不平等,政府职责是把每一所学校办好。设置龙头或示范校,或将义务教育分级发展列入规划,本身就暴露出深层次隐性问题。
专家表示,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履行好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不要寄期望于名校冠名、托管和集团化办学,避免少数人打着教育旗号损伤群众利益。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雷生认为,对于一些大学和名校搞批售和商业化行为进行认真评估,让冠名学校在阳光下运行,遏制“名校冠名”冲动,落实“房住不炒”政策。
“学校没盖,名声在外”“房子没住,就可入读”“除了学校,没啥配套”“名校冠名,一挂就灵”……
近年来,各地新建名校冠名学校(以下简称冠名学校)数量激增。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却演变成为众多开发商炒作的热点,形成“名校环城”现象。
抱着“买房进名校”的心理预期,一些群众购房后却发现,有的学校几乎人满为患,导致孩子难以入学,有的学校名不副实、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专家建议,警惕各地义务教育阶段“批量复制”的名校拉高房地产市场热度,影响“房住不炒”政策落实,最终损害群众利益。
教育均衡还是地产营销?
“咫尺学府,一步未来”“名校集萃,菁英养成”……走进吉林省长春市多个新城区,类似楼盘广告不胜枚举。在这些新城区,坐落着不少号称某知名高校新建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周边有众多新建楼盘。
有关部门多次发文,禁止房地产商捆绑教育进行宣传。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新建学校已然成为周边楼盘的营销“利器”。
“学校没盖,名声在外”,一些尚在规划中的“教育用地”尚未建设就被作为营销噱头。长春市“龙湖舜山府”刚开盘,售楼处就人流如织,展板上注明楼盘旁有一块“教育用地”。置业顾问介绍,虽然还没建设,但这个学校一定是名校。
“房子没住,就可入读”。在长春市“华润昆仑御”,售楼员介绍:“我们不承诺学区,但房子距离这所名校多么近。”
她所说的学校,是当地与一所知名大学合作建立的公办学校,去年开始招生。售楼员表示,虽还未交房,但已有业主的孩子入学。记者在周边探访时看到,有的地块还是草丛,有的道路还是“断头路”,最近的大型超市在数公里外。
为何新建的名校冠名学校在新城区扎堆?教育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新城区教育基础弱,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与知名大学、名校联合办学,以此吸引人口集聚,促进新城区发展。例如,长春某新城区引入多所合作办学的名校,5年来,义务教育在校生由不到8000人增加到超4万人,带动周边学区房价格和人气一路走高。
名校为何心甘情愿落户新城区?记者发现,一方面名校得到了高额托管费,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实现低成本“版图”扩张,并为其教师提供晋升平台,一般教师变“名师”、骨干教师当校长。某大学教育集团官网显示,该集团负责进行管理、运营和资源服务的附属(实验)学校和一批资源服务校已达80多所,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份。
为何房地产商热衷在远郊拍地、卖房?地产界业内人士透露,土地拍卖之前,一些地方会暗示开发商将为相关地块配套“一类学校”,即名校冠名学校,部分房地产商也会在销售中炒作学区概念。因此,“名校来了地好‘摘’”“名校来了房好卖”现象不断上演。
主动配套还是炒作概念?
新城区建设学校,本是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职责进行的主动配套。然而,一些地方借机炒作名校概念,拔高了百姓心理预期,却在教育体验上大打折扣,损害群众利益。
打开诸多城市地图可以看出,大多冠名学校分布在新城区而非老城区,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环城名校带”。
“为什么合作办学不先布局在老城区,而都建在开发区?”长春市南关区某学生家长刘明质疑。刘明户口所在地学校生源萎缩,教师年龄老化。他观望多年,学校不见起色,只能到新城区买了套学区房。“名校都优先布局在新城区,感觉老城区的孩子没人管。”刘明说。
除了喜“新”厌“旧”,名校扩张还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
“以为进了名校,就能享受名师教育,但发现都是新招教师,没有经验。”某新城区名校家长吐槽:“有的冠名学校为了快速提升教学质量,小学一年级就频繁考试。一些班主任为了让成绩好看,鼓动家长报课外班。教师把压力转嫁给家长,这算什么优质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表示,从一些地方冠名学校的运行情况来看,建校初期都存在很多困难,虽然硬件设施先进,但教师队伍往往无法满足需求,老百姓也往往只认牌子。
事实上,部分群众瞄准名校购房,结果发现入学并不保证。站在长春市某冠名学校的建筑工地外,李雯的心情复杂,学校将于今年7月竣工,随后迎来新生。一年前,她特意到这里买房,本来是看中了一家冠名学校,当时开发商信誓旦旦地说,买房就能入学。
没想到该校去年一年级新生就招了20个班,学位爆满。今年初,她才知道孩子已经无法入学,学位被划到了另一所在建的冠名学校。“建成就会是名校?新校离家几公里远,不通公交车,步行要40多分钟。”她说。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近年来,很多冠名学校每年招生规模达千人,学位不足后,附近楼盘一些业主子女无法就近入学。新城区就只能批量开设“名校”分校,引发群众不满。
遏制“名校冠名”冲动
吉林省教育厅近日发文,防止人为炒作学区房,缓解家长因为择校购房产生的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专家表示,政府发展义务教育要兼顾新老城区、强弱学校的协调发展,遏制义务教育名校化、产业化、商业化冲动,防止“环城名校”现象进一步制造新的不均衡,加深百姓焦虑,损害群众利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一些地方在做规划的时候,明确列出要建多少所重点或示范中小学。这样的规划是在强化新的不均衡和不平等,政府职责是把每一所学校办好。设置龙头或示范校,或将义务教育分级发展列入规划,本身就暴露出深层次隐性问题。
专家表示,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履行好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不要寄期望于名校冠名、托管和集团化办学,避免少数人打着教育旗号损伤群众利益。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雷生认为,对于一些大学和名校搞批售和商业化行为进行认真评估,让冠名学校在阳光下运行,遏制“名校冠名”冲动,落实“房住不炒”政策。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