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产业经济 > 正文


消除购票平台服务猫腻 需有监管刚性约束

时间:2021-02-06 08:09:42   来源:新京报

[导读]第三方购票平台的服务猫腻,明显有违相关票务规定,也给消费者制造了权益隐患。  据报道,相声演员大兵于日前在网络发布视频,揭露了第三...

第三方购票平台的服务猫腻,明显有违相关票务规定,也给消费者制造了权益隐患。

  据报道,相声演员大兵于日前在网络发布视频,揭露了第三方网络订票平台的“票霸”行为:黄女士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购买一张两千多元的高铁票,因匆忙写错了身份证号码,遭遇“号改不了”“车上不了”“钱退不了”的“三连击”。而媒体调查发现,这番遭遇并非个案,记者在多个平台购票时,也陷入了“钱票两空”的窘境。更有一些平台,甚至不经身份核验就能成功购票。

  第三方网络订票平台的存在,大大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票渠道,也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人性化服务。但在便利的另一面,第三方购票平台的服务乱象同样不容忽视。此次发生在春运期间的“票霸”现象,就为此提供了新的注脚。

  从媒体调查来看,这些对消费者来说堪称“坑”的服务乱象,可谓五花八门,让人防不胜防。如,不少第三方购票平台提供“免核验通道”,甚至使用错误的身份信息也能完成“出票”,这明显与实名制购票规定存在抵牾,也给消费者制造了权益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还有媒体报道,网上活跃着不少为“限高”人员提供订票服务的“黄牛”,而部分“黄牛”正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其违规操作。这是不是也与“免核验通道”的漏洞有关,不仅需要平台自查自纠,监管部门也有必要介入调查。因为,这不仅构成对于实名制购票秩序的挑战,也可能消解“限高”制度的严肃性。

  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免核验”也人为放大了权益风险。消费者输错身份证号码照样能够“成功”购票,但后期却遭遇号改不了、车上不了、钱退不了的尴尬,这实际上是平台收获“溢价”,却完全把风险推给了用户。更显蹊跷的是,在身份证号码不符的情况下,平台却提示“成功”购票,并收取用户费用,这里面是否涉及消费欺诈,同样值得深究。

  在“免核验”挖坑之外,一些公平性存疑的服务也困扰着消费者。如,“列车‘因故停运’,火车票免费退了,但几十块的加速包一分都不退”“平台不让办理网上退票,但提供了每张票15元的跑腿代退票服务”等;而默认捆绑搭售增值服务、退票难、退款慢、虚假宣传等,更是普遍槽点。这类现象长期存在,让第三方平台的服务便利大打折扣,也成为了消费者权益“黑洞”。

  应该看到,虽然理论上,消费者对于第三方平台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倒逼其完善服务,但由于不少平台的用户规模已非常庞大,且不少是嵌在其他应用中,加之季节性需求激增,消费者选择空间其实并不大。这或许也是部分平台不惮于给用户挖坑、不拿消费者权益当回事的“底气”所在。

  互联网购票应用服务百花齐放,本是好事,在赋予消费者更多选择权的同时,也利于互联网新经济繁荣。但随着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平台规模做大,用户习惯培育完成,也应警惕其依仗自己的市场地位而忽视消费者权益,或丧失了改进服务的动力。

  在此意义上,一个健康的第三方购票平台市场的形成,必然离不开监管机制的完善和与时俱进。这套监管系统,既要能对平台进行刚性约束,切实压缩其猫腻空间,也要能为消费者权益提供有力支撑。

  眼下,鉴于春运高峰即将来临,第三方票务平台的服务乱象亟须重视。希望各家平台能真正秉持对消费者权益负责的态度,为每一位乘客的春运之路提供便利,而不是挖坑设障。从长远看,对当前暴露的这些问题,平台和监管都应拿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损,也才有利于平台长远发展。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