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全程体验:进口冷链食品上架前需要经过这几步
时间:2020-12-23 09:15:03 来源:新京报
[导读]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11月1日起,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下称北京冷链)正式运行,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产地、核酸证明等信息通过扫...
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11月1日起,“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下称“北京冷链”)正式运行,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产地、核酸证明等信息通过扫二维码即可查询。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处处长周小丰介绍,“北京冷链”运行至今近两个月,已注册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3700家;累计记录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品种约1.7万个、产品批次约2.8万个,涉及8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9个省份,累计流通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18.1万吨,日流通量2000余吨。
一件进口冷链产品从海关到市民餐桌,需要经过哪些步骤?记者走进企业,跟踪进口冷链产品的运输、检验全流程。
步骤一:从港口到首站入库
出入库均进行消杀,入库需上传追溯数据
根据相关要求,凡是进入北京市存储、加工、销售的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均需在“北京冷链”如实上传其来源、流向等追溯数据,做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北京冷链”实施“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对产品流通开展追溯管理。
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承担北京市储备肉任务的重点企业。其贸易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下进口货物有严格的进出库流程和消毒要求。
进口货物到港口后,由海关率先负责组织核酸抽检取样、消毒,合格后通知放行。进入中国境内,由货主或代理商负责运输至国内冷库。货物入库前,要对货物进行消杀,初步进行货物检查和拍照,同时,存储冷库或代理商要再次组织核酸检测与预防性消毒。
上述负责人介绍,冷链货物到达各主港后,如果要运输至北京地区进行存储或者销售,均需在“北京冷链”进行货物出入库操作,首站冷库或经营企业在追溯平台进行操作的同时完成赋码。首站定义主要为货物入京的第一经营者或者承储单位。
“在京存储的进口冷链产品要全部赋码,货物未粘贴二维码之前,禁止业务销售。”该负责人说。
出库时,还要对货物进行出库消杀,出具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并随车同行。出库装货车辆则要求携带车辆消毒证明。
据介绍,二商肉类贸易分公司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组。按照防疫要求,需确保采购供应商和进口产品,均为海关允许的输华名录中的国家或地区的厂号。进口货物四证齐全后才允许出入库、赋码,这四证为:报关单、检疫证明、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及货物消毒杀菌证明。
步骤二:冷库出库发货
出库时贴二维码,更新货物流向信息
12月22日下午,记者跟随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来到辖区内某外贸公司外设冷库,检查进口冷链产品存储、消毒、工作人员管理,以及产品的赋码、贴码情况。
该公司冷库内,存储的有进口牛肉、猪肉、羊肉等,来自新西兰、美国等地,主要供应北京的一些酒店和餐饮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口冷链产品在入库时,就会将产品批次、原产国、各种证明等上传至“北京冷链”平台,并生成二维码;产品出库时,再将二维码贴到包装箱上。“一方面为了成本考虑,另一方面也防止二维码在冷冻、装运过程中损坏。”
上述负责人现场演示了贴码过程,发货前还要在“北京冷链”平台上进行发货单操作,更新货物流向信息。他调出一件阿根廷牛肉肋条,将产品包装上的批次录入发货单,添加送货车辆、司机信息;此时,在收货客户的“北京冷链”平台上,就会生成一张收货单,客户点击确认“收货入库”,这批货就进入了客户的产品信息中。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张凯说,监管部门在“北京冷链”平台上可以查验到这批货的流向信息,进入流通环节后,二维码始终是可以追溯货物的基本凭证,货物流通的各个环节,相关下游企业均可继续更新后续路径信息,以实现对产品的全流程追溯。
点击进入下一页
物美集团位于大兴区旧宫的冷库,工作人员给前来送货的司机消毒。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步骤三:物流中转到门店
流通企业收货前,对应纸质报告和二维码信息
首站供应商对产品赋码、贴码后,产品将进入流通领域。
在物美集团位于大兴区旧宫的冷库,记者看到,在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的冷库里,进口冷链产品有一个独立的库房,大约500平方米,存储了进口的牛肉、猪肉和巴沙鱼等产品。
一辆冷链厢式货车开到库区门口,司机先下车出示证件登记信息。“疫情期间,负责进口冷链运输的车辆和司机都是固定的。”物美旧宫冷库负责人李冬志说,疫情期间,车辆进入库区要提前预约,单独的进口冷链库房是今年疫情后设置的。
司机完成测温、扫码登记后,将随车的纸质报告交给冷库工作人员,报告包括产品的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成品发货消毒记录表,以及产品信息表等。车辆进入库区,在门口进行喷淋消杀,再到指定的月台门卸货。
车辆倒车到指定位置后,工作人员先对门区再次进行喷淋消杀,然后打开厢门,对照产品信息表,每一种产品搬一件到推车上,由质量安全管理部工作人员将货物带到专门的区域验货。记者看到,当天运送到冷库的进口冷链肉类产品包括巴沙鱼片、肥牛片、羔羊肉片、牛腱子、原切牛肉等。
品控专员于彬先将产品进行测温,确保温度在-18℃以下,再扫描二维码,与纸质报告单一一对应,均符合要求;再打开包装,将肉取出,检查质量,验货没有问题,才能收货。
工作人员给货物扫码登记。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李冬志介绍,该冷库供应物美华北地区的所有门店,还有一些线上业务。冷库主要是两种形式作业,一种是直流,即供应商收到订单按量送货,冷库从收货、分拣、发货,在24小时内发到门店;另一种是在库,即大宗商品送到冷库里储存,门店产生订单后,再配货发往门店。
此外,记者走访几个冷库了解到,冷库对作业人员管理也非常严格。按照北京市的要求,在京冷库作业人员等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人员,一周做一次核酸检测,确保绿码上岗,并将人员登记造册,每天监测体温。
冷库的库区库房每天定时消杀,每次作业前后,也要进行区域消杀。如物美旧宫冷库,每天动态两个小时消杀一次,下班之后全面消杀。
步骤四:门店售卖
超市设专人管理二维码张贴公示
在销售终端,市民购买进口冷链产品前,可以扫描相应的产品二维码进行查验。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超市,发现销售进口冷链产品的冷柜旁,都出示了“北京冷链”的二维码。在一家超市,记者拿起一盒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澳州和牛M4+牛肉卷,打开微信扫码,手机中出现商品编码、批次号等信息,显示产品原产国/地区为澳大利亚,与包装盒上的信息相符。超市工作人员介绍,产品生产批次号具有“唯一性”。
物美新街口店店长段辉东介绍,每天店里都会根据当天的销售情况,向大库发出订单,一次订一到两天的货。一般来讲,货到达门店前,相关产品的二维码等信息就提前发到群里了,有专人管理二维码,对其进行张贴公示。
据介绍,在收货时,除了专车专筐运送、消毒,还要对货品进行再次“查验正身”:核对产品二维码是否与包装相符、检验产品的进口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等。在门店库房内,进口冷链产品也是专区存放,货物上架后,还必须对转运工具进行二次消毒。
释疑
为何产地“越南”,追溯信息中原产国却是“中国”?
“北京冷链”二维码实施近两个月,一些市民反映,有些二维码信息“名不副实”,比如在丰台区一家超市销售的“盛达海洋”牌巴沙鱼片,外包装上写着原产地为越南,但二维码信息显示原产国是中国。
对此,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张凯介绍,这种情况一般是商品原材料为越南进口,但在国内进行加工,而非整个商品是由境外直接进口,属于国内加工生产的预包装食品。“这种产品属于国产商品,但我们也要求纳入‘北京冷链’追溯平台进行管理。”
张凯表示,他们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二维码与产品信息不符的情况。“首先我们会要求企业立即将产品下架,然后对产品进行调查。后来发现基本都是人为原因,比如一些超市产品销售比较快,工作人员对二维码更换不及时。”张凯说,如果出现这种流程错误,查清后,企业要对二维码更新确认后,才能再次上架销售。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处处长周小丰表示,“北京冷链”作为新冠病毒输入风险的“物防”措施,通过“首站赋码、依序扫码、终端查询、一码到底”,确保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线上排查、精准管控、现场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没有检验检疫证明、没有核酸检测报告、没有消毒证明、没有追溯信息的进口冷冻冷藏肉类、水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做到不采购、不入库、不经营、不使用。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处处长周小丰介绍,“北京冷链”运行至今近两个月,已注册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3700家;累计记录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品种约1.7万个、产品批次约2.8万个,涉及8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9个省份,累计流通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18.1万吨,日流通量2000余吨。
一件进口冷链产品从海关到市民餐桌,需要经过哪些步骤?记者走进企业,跟踪进口冷链产品的运输、检验全流程。
步骤一:从港口到首站入库
出入库均进行消杀,入库需上传追溯数据
根据相关要求,凡是进入北京市存储、加工、销售的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均需在“北京冷链”如实上传其来源、流向等追溯数据,做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北京冷链”实施“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对产品流通开展追溯管理。
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承担北京市储备肉任务的重点企业。其贸易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下进口货物有严格的进出库流程和消毒要求。
进口货物到港口后,由海关率先负责组织核酸抽检取样、消毒,合格后通知放行。进入中国境内,由货主或代理商负责运输至国内冷库。货物入库前,要对货物进行消杀,初步进行货物检查和拍照,同时,存储冷库或代理商要再次组织核酸检测与预防性消毒。
上述负责人介绍,冷链货物到达各主港后,如果要运输至北京地区进行存储或者销售,均需在“北京冷链”进行货物出入库操作,首站冷库或经营企业在追溯平台进行操作的同时完成赋码。首站定义主要为货物入京的第一经营者或者承储单位。
“在京存储的进口冷链产品要全部赋码,货物未粘贴二维码之前,禁止业务销售。”该负责人说。
出库时,还要对货物进行出库消杀,出具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并随车同行。出库装货车辆则要求携带车辆消毒证明。
据介绍,二商肉类贸易分公司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组。按照防疫要求,需确保采购供应商和进口产品,均为海关允许的输华名录中的国家或地区的厂号。进口货物四证齐全后才允许出入库、赋码,这四证为:报关单、检疫证明、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及货物消毒杀菌证明。
步骤二:冷库出库发货
出库时贴二维码,更新货物流向信息
12月22日下午,记者跟随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来到辖区内某外贸公司外设冷库,检查进口冷链产品存储、消毒、工作人员管理,以及产品的赋码、贴码情况。
该公司冷库内,存储的有进口牛肉、猪肉、羊肉等,来自新西兰、美国等地,主要供应北京的一些酒店和餐饮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口冷链产品在入库时,就会将产品批次、原产国、各种证明等上传至“北京冷链”平台,并生成二维码;产品出库时,再将二维码贴到包装箱上。“一方面为了成本考虑,另一方面也防止二维码在冷冻、装运过程中损坏。”
上述负责人现场演示了贴码过程,发货前还要在“北京冷链”平台上进行发货单操作,更新货物流向信息。他调出一件阿根廷牛肉肋条,将产品包装上的批次录入发货单,添加送货车辆、司机信息;此时,在收货客户的“北京冷链”平台上,就会生成一张收货单,客户点击确认“收货入库”,这批货就进入了客户的产品信息中。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张凯说,监管部门在“北京冷链”平台上可以查验到这批货的流向信息,进入流通环节后,二维码始终是可以追溯货物的基本凭证,货物流通的各个环节,相关下游企业均可继续更新后续路径信息,以实现对产品的全流程追溯。
点击进入下一页
物美集团位于大兴区旧宫的冷库,工作人员给前来送货的司机消毒。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步骤三:物流中转到门店
流通企业收货前,对应纸质报告和二维码信息
首站供应商对产品赋码、贴码后,产品将进入流通领域。
在物美集团位于大兴区旧宫的冷库,记者看到,在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的冷库里,进口冷链产品有一个独立的库房,大约500平方米,存储了进口的牛肉、猪肉和巴沙鱼等产品。
一辆冷链厢式货车开到库区门口,司机先下车出示证件登记信息。“疫情期间,负责进口冷链运输的车辆和司机都是固定的。”物美旧宫冷库负责人李冬志说,疫情期间,车辆进入库区要提前预约,单独的进口冷链库房是今年疫情后设置的。
司机完成测温、扫码登记后,将随车的纸质报告交给冷库工作人员,报告包括产品的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成品发货消毒记录表,以及产品信息表等。车辆进入库区,在门口进行喷淋消杀,再到指定的月台门卸货。
车辆倒车到指定位置后,工作人员先对门区再次进行喷淋消杀,然后打开厢门,对照产品信息表,每一种产品搬一件到推车上,由质量安全管理部工作人员将货物带到专门的区域验货。记者看到,当天运送到冷库的进口冷链肉类产品包括巴沙鱼片、肥牛片、羔羊肉片、牛腱子、原切牛肉等。
品控专员于彬先将产品进行测温,确保温度在-18℃以下,再扫描二维码,与纸质报告单一一对应,均符合要求;再打开包装,将肉取出,检查质量,验货没有问题,才能收货。
工作人员给货物扫码登记。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李冬志介绍,该冷库供应物美华北地区的所有门店,还有一些线上业务。冷库主要是两种形式作业,一种是直流,即供应商收到订单按量送货,冷库从收货、分拣、发货,在24小时内发到门店;另一种是在库,即大宗商品送到冷库里储存,门店产生订单后,再配货发往门店。
此外,记者走访几个冷库了解到,冷库对作业人员管理也非常严格。按照北京市的要求,在京冷库作业人员等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人员,一周做一次核酸检测,确保绿码上岗,并将人员登记造册,每天监测体温。
冷库的库区库房每天定时消杀,每次作业前后,也要进行区域消杀。如物美旧宫冷库,每天动态两个小时消杀一次,下班之后全面消杀。
步骤四:门店售卖
超市设专人管理二维码张贴公示
在销售终端,市民购买进口冷链产品前,可以扫描相应的产品二维码进行查验。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超市,发现销售进口冷链产品的冷柜旁,都出示了“北京冷链”的二维码。在一家超市,记者拿起一盒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澳州和牛M4+牛肉卷,打开微信扫码,手机中出现商品编码、批次号等信息,显示产品原产国/地区为澳大利亚,与包装盒上的信息相符。超市工作人员介绍,产品生产批次号具有“唯一性”。
物美新街口店店长段辉东介绍,每天店里都会根据当天的销售情况,向大库发出订单,一次订一到两天的货。一般来讲,货到达门店前,相关产品的二维码等信息就提前发到群里了,有专人管理二维码,对其进行张贴公示。
据介绍,在收货时,除了专车专筐运送、消毒,还要对货品进行再次“查验正身”:核对产品二维码是否与包装相符、检验产品的进口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等。在门店库房内,进口冷链产品也是专区存放,货物上架后,还必须对转运工具进行二次消毒。
释疑
为何产地“越南”,追溯信息中原产国却是“中国”?
“北京冷链”二维码实施近两个月,一些市民反映,有些二维码信息“名不副实”,比如在丰台区一家超市销售的“盛达海洋”牌巴沙鱼片,外包装上写着原产地为越南,但二维码信息显示原产国是中国。
对此,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张凯介绍,这种情况一般是商品原材料为越南进口,但在国内进行加工,而非整个商品是由境外直接进口,属于国内加工生产的预包装食品。“这种产品属于国产商品,但我们也要求纳入‘北京冷链’追溯平台进行管理。”
张凯表示,他们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二维码与产品信息不符的情况。“首先我们会要求企业立即将产品下架,然后对产品进行调查。后来发现基本都是人为原因,比如一些超市产品销售比较快,工作人员对二维码更换不及时。”张凯说,如果出现这种流程错误,查清后,企业要对二维码更新确认后,才能再次上架销售。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处处长周小丰表示,“北京冷链”作为新冠病毒输入风险的“物防”措施,通过“首站赋码、依序扫码、终端查询、一码到底”,确保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线上排查、精准管控、现场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没有检验检疫证明、没有核酸检测报告、没有消毒证明、没有追溯信息的进口冷冻冷藏肉类、水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做到不采购、不入库、不经营、不使用。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