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设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
时间:2020-12-06 08:31:06 来源:天津日报
[导读]11月10日下午,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周庄村。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标段内,几辆工程车正在紧张作业,把早已备好的种植土铺到扫尾施工区域,进行
11月10日下午,津南区双桥河镇西周庄村。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标段内,几辆工程车正在紧张作业,把早已备好的种植土铺到“扫尾”施工区域,进行最后约1万平方米的冬植。
“用不了多久就能种完。”面对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边伟光的问询,施工单位天津市连盛达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杨玉国很有把握,“前期土方作业最费时间,种起来会很快。公司今年5月进场,经过前期准备,10月1日开始大面积植树,如今已种下7.8万多株。”
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要不断往工地跑,督察了解进度,协调解决难题。“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下半年工程进展很快。”边伟光介绍。
11月26日,杨玉国站在同一地点督促路面铺设工程进度。他身后,8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后天路面铺完,这一标段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三年规划建设,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小荷已露尖尖角”, “天”字形骨架“骨骼”日益坚实、丰满。今年屏障区内植树数量为近年最多。明年,环首都东南部的这片绿色生态屏障,将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着力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指出,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着眼,高标准谋划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天津“十四五”期间,包括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内的“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要取得重大进展。天津将持续用力,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扩大区域环境容量生态空间上展现更大作为。
推动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筑牢首都“生态护城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极具现实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绿色生态屏障,开始由蓝图变为实践。
“京津冀山水相连,区域发展依托于共同的生态系统,维系于共同的生态肌体。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三地坚持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率先突破。”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牛桂敏研究员表示,京津冀地区生态资源处在紧约束、紧平衡的状态。天津市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规划建设相当于中心城区两倍面积的绿色生态屏障,显示出生态建设的大手笔、下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舍我其谁的政治担当。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从生态空间上看,绿色生态屏障有机融入京津冀生态网络。北连天津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盘山和于桥水库生态保护区,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呼应。南接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同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串联。将天津正在加紧推进的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保护修复和渤海海岸线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贯通起来,形成京津冀区域内从山到海的生态通道,切实筑牢首都“生态护城河”。
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天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宣言书”。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彻底改变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东西对进、相向拓展“摊大饼”式粗放发展路径,走上了绿色、集约、内涵、高质量的新路,有利于构建津城与滨城“双城”辉映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
方向对了,就要全力以赴。我市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屏障区规划建设问题,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指导,对屏障区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24个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区两个层面成立现场指挥部,统筹推动各项工作。市人大颁布《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突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等内容。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决定》和《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地区管理若干规定》,进一步压实法律责任,强化刚性约束。我市出台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细则、市级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管理及验收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施工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市纪委监委和市人大、市政协等将屏障区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纳入监督,全面督促保障工程建设,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基本形成‘生态屏障、津沽绿谷’的雏形,‘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景观初步显现,生态基底不断厚实。作为建设者,我们参与其中,既看到建设的成效,也收获精神的财富。”边伟光特别提到自己的感受,“从大局着眼,为未来筑基,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实践更新了天津干部群众的思维理念,空前强化了推进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的思想意识。”
集思广益、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生态屏障
回溯历史,规划建设中的绿色生态屏障区,自古为渤海退海之地,是内陆生态湿地系统向滨海滩涂湿地转换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一百多年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这片地区的面貌,土地被开垦、利用,水面和植被面积大量减少,生态承载力不断弱化。
参与规划设计的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周长林介绍,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将恢复地区百年前的“津沽”风貌和“九河下梢,水乡泽国”的生态环境。
“绿屏”建设,规划先行。为科学规划好这一区域,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生态多样性和历史延续性。学习借鉴国内外生态建设典型案例,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原则,集思广益编制《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
天津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采取“专家工作营”方式,由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11名专家领衔,成立城市空间、生态本底分析和评价等7个专项课题组,先后分两批组织专家研究论证会,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专业性、前瞻性。
结合屏障区基础条件,确定“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横向的永定新河湿地涵养带和海河生态发展轴,与纵向的古海岸湿地绿廊和卫南洼湿地绿廊,组成区域内一个大大的“天”字形骨架。近期目标到2021年屏障区蓝绿空间占比达65%,远期目标到2035年蓝绿空间占比达70%。
屏障区以生态连续、建设区不连续为原则,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严格限制高强度和高密度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中,449.3平方公里的一级管控区主要包括生态廊道地区和田园生态地区,按照“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进行布局,禁止一切与生态环保无关的建设活动。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涉及屏障区建设的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宁河区分别编制5个分区规划,细化各项指标落实。同时,我市还制定了建设管控、道路、农业附属设施、旅游等6个细则,编制水系、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保护、旅游、造林绿化和工业园区治理等6个专项规划,科学规范行业建设标准,保障重点领域工作高效开展,逐步形成完整的规划管控体系。严格对接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湿地保护规划、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构建区域生态大格局。
在现场指挥部,记者了解到,技术部门已初步完成各项规划数据的系统整合,结合现场查勘情况,形成日益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料,正推动市级综合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
生态屏障区多为盐碱地,协调处理好土、水、植被物种的关系极为重要。规划从打通地区水脉入手,统筹林田水草多系统治理与恢复,增强生态环境稳定性,构建屏障区高质量生态基底。
──通过治理22条河道,新(扩)建改造28座闸站,使区内河道、湖库勾连成网,实现水系循环、活水成网、丰枯互补和优化调度。以湖库和河道水系为骨架,以自然形态的池塘、浅滩等人工湿地为补充,形成两级水系统,恢复津沽水生态环境与湿地涵养功能。
──将地区传统台田模式经验与生态修复相融合,挖土成塘,渗碱排盐,控制地下水位。垫土成台,防止土壤返盐,台地上种田、植树,通过自然降水或定期人工灌水起到淡水淋碱的作用,为林木提供适宜生长的空间条件,在无需排盐工程的条件下,将树木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
──植被按照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多样化、近自然原则选用,体现经济节约,尽可能采用本地耐盐碱的植物。乔木如白蜡、国槐、垂柳、金叶榆等,灌木如紫荆、连翘、西府海棠等,地被如马蔺、委陵菜、大花秋葵等,种类共有20多种。
“十大工程”系统推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场景
初冬的官港森林公园,蓝天丽日。
这个总面积相当于18个水上公园的地方,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深入推进过程中,官港今年承担起150多万平方米造林绿化任务,植树造林驶入快车道。公园内的空地、杂草地焕然一新,条条步道通林海,刺槐、金枝槐、国槐、白蜡、松树等,透着鲜活的生机。
立冬前,记者遇到60多岁的老史,他正在为新种下的树木浇封冻水。老史名叫史春友,滨海新区杨家泊镇看才村人。他和30多名工友在官港务工,务的便是“绿色工”──每天穿梭林海,为林木浇水、培土、剪枝、锄草。
老史是种树熟手,可最近一次补植,一天下来,他种的树屈指可数,“成片种,肯定快。零星栽,工夫都耗在倒换地界儿上。”官港片区一标段项目承包单位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现场生产经理田士禹笑着解释,“项目占地79万平方米,相当于110个标准足球场,栽植乔灌木31000株,成活率高于97%。绿化面积大,树木成活率高,‘大海捞针’般补植自然不能以量论英雄。”
一花独放不是春。2020年,滨海新区生态屏障建设除官港片区外,还涉及胡家园街、经开区西区等,计划造林总面积9800多亩。
放眼736平方公里“绿屏”,更多的拆迁地、复垦地、零散土地等变幻成蓝绿色彩:津南咸水沽湾、辛庄湾、双桥河湾三大片区规模显现,海河南岸形成2万亩林水生态带;海教园绿廊铺开“大林、大水、大绿”画卷;东丽无瑕街北部、西青区王稳庄西南部等区域呈现林田相依美景,宁河区永定新河林水生态片区二期工程稳步推进……天津“绿屏”建设区域三年“美丽接力”,津沽大地生态文明建设“大合唱”歌声嘹亮。
通过对重点区域生态进行修复,目前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已达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从7%提升到20.4%,蓝绿空间占比达63.5%。随着今年冬植的完成,这组数字还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其中有林面积近20万亩。
自然生态是一个系统,生态修复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种树那么简单。
在生态屏障区建设中,我市同步开展了拆迁与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水生态环境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道路交通建设、旅游发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综合监管等“十大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场景。
针对屏障区内原有工业园区污染企业多、产业层次低等突出问题,下决心取缔整合低效园区,坚决淘汰出清“散乱污”企业,对保留的工业园区实行“亩产论英雄”,倒逼落后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借助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众多高校智库优势,积极引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物流等高端新兴业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目前已有中航工业园、阿里云创新中心、华为物联网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一降一升,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津的生态基底在逐步修复,城市环境承载力日益提升,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过去,游客多时也就一天三四百人。随着官港纳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公园借机提升完善,游客量持续走高,除了本地人,也引来京冀等地游客,节假日日均客流量提高到两三千。”官港森林公园林业管理部部长何国萍介绍。
“与林为邻,推窗见绿,想想都很美。”双桥河镇政府工作人员苏放说,该镇近年来以“绿屏”建设为契机,打造美丽乡村,同时发展蘑菇种植基地、君子兰基地等绿色产业,走出一条新致富路。“美了生态,红了日子。前景可期。”
市文化和旅游局专家保守估计,到202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将实现直接性旅游收入约70亿元,间接效应下带来280亿元旅游收入。预计拉动直接就业约1万人,间接带动社会就业人员约5万人。
“城在林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车行园中”,一派怡人图景正在津沽大地徐徐展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牵引下,城市生态、生产、生活,呈现全新面貌。
咬定青山,久久为功。按照规划,到2035年,京津冀东部这片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目标,将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同步实现。一片“绿屏”,将为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更将发展成一片绿色生态体验带、绿色产业发展带、绿色财富聚集带,成为新时代天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标志性作品。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标段内,几辆工程车正在紧张作业,把早已备好的种植土铺到“扫尾”施工区域,进行最后约1万平方米的冬植。
“用不了多久就能种完。”面对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边伟光的问询,施工单位天津市连盛达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杨玉国很有把握,“前期土方作业最费时间,种起来会很快。公司今年5月进场,经过前期准备,10月1日开始大面积植树,如今已种下7.8万多株。”
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要不断往工地跑,督察了解进度,协调解决难题。“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下半年工程进展很快。”边伟光介绍。
11月26日,杨玉国站在同一地点督促路面铺设工程进度。他身后,8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后天路面铺完,这一标段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三年规划建设,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小荷已露尖尖角”, “天”字形骨架“骨骼”日益坚实、丰满。今年屏障区内植树数量为近年最多。明年,环首都东南部的这片绿色生态屏障,将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着力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指出,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着眼,高标准谋划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天津“十四五”期间,包括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内的“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要取得重大进展。天津将持续用力,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扩大区域环境容量生态空间上展现更大作为。
推动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筑牢首都“生态护城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极具现实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绿色生态屏障,开始由蓝图变为实践。
“京津冀山水相连,区域发展依托于共同的生态系统,维系于共同的生态肌体。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三地坚持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率先突破。”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牛桂敏研究员表示,京津冀地区生态资源处在紧约束、紧平衡的状态。天津市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规划建设相当于中心城区两倍面积的绿色生态屏障,显示出生态建设的大手笔、下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舍我其谁的政治担当。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从生态空间上看,绿色生态屏障有机融入京津冀生态网络。北连天津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盘山和于桥水库生态保护区,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呼应。南接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同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串联。将天津正在加紧推进的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保护修复和渤海海岸线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贯通起来,形成京津冀区域内从山到海的生态通道,切实筑牢首都“生态护城河”。
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天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宣言书”。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彻底改变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东西对进、相向拓展“摊大饼”式粗放发展路径,走上了绿色、集约、内涵、高质量的新路,有利于构建津城与滨城“双城”辉映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
方向对了,就要全力以赴。我市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屏障区规划建设问题,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指导,对屏障区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24个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区两个层面成立现场指挥部,统筹推动各项工作。市人大颁布《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突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等内容。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决定》和《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地区管理若干规定》,进一步压实法律责任,强化刚性约束。我市出台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细则、市级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管理及验收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施工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市纪委监委和市人大、市政协等将屏障区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纳入监督,全面督促保障工程建设,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基本形成‘生态屏障、津沽绿谷’的雏形,‘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景观初步显现,生态基底不断厚实。作为建设者,我们参与其中,既看到建设的成效,也收获精神的财富。”边伟光特别提到自己的感受,“从大局着眼,为未来筑基,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实践更新了天津干部群众的思维理念,空前强化了推进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的思想意识。”
集思广益、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生态屏障
回溯历史,规划建设中的绿色生态屏障区,自古为渤海退海之地,是内陆生态湿地系统向滨海滩涂湿地转换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一百多年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这片地区的面貌,土地被开垦、利用,水面和植被面积大量减少,生态承载力不断弱化。
参与规划设计的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周长林介绍,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将恢复地区百年前的“津沽”风貌和“九河下梢,水乡泽国”的生态环境。
“绿屏”建设,规划先行。为科学规划好这一区域,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生态多样性和历史延续性。学习借鉴国内外生态建设典型案例,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原则,集思广益编制《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
天津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采取“专家工作营”方式,由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11名专家领衔,成立城市空间、生态本底分析和评价等7个专项课题组,先后分两批组织专家研究论证会,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专业性、前瞻性。
结合屏障区基础条件,确定“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横向的永定新河湿地涵养带和海河生态发展轴,与纵向的古海岸湿地绿廊和卫南洼湿地绿廊,组成区域内一个大大的“天”字形骨架。近期目标到2021年屏障区蓝绿空间占比达65%,远期目标到2035年蓝绿空间占比达70%。
屏障区以生态连续、建设区不连续为原则,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严格限制高强度和高密度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中,449.3平方公里的一级管控区主要包括生态廊道地区和田园生态地区,按照“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进行布局,禁止一切与生态环保无关的建设活动。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涉及屏障区建设的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宁河区分别编制5个分区规划,细化各项指标落实。同时,我市还制定了建设管控、道路、农业附属设施、旅游等6个细则,编制水系、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保护、旅游、造林绿化和工业园区治理等6个专项规划,科学规范行业建设标准,保障重点领域工作高效开展,逐步形成完整的规划管控体系。严格对接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湿地保护规划、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构建区域生态大格局。
在现场指挥部,记者了解到,技术部门已初步完成各项规划数据的系统整合,结合现场查勘情况,形成日益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料,正推动市级综合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
生态屏障区多为盐碱地,协调处理好土、水、植被物种的关系极为重要。规划从打通地区水脉入手,统筹林田水草多系统治理与恢复,增强生态环境稳定性,构建屏障区高质量生态基底。
──通过治理22条河道,新(扩)建改造28座闸站,使区内河道、湖库勾连成网,实现水系循环、活水成网、丰枯互补和优化调度。以湖库和河道水系为骨架,以自然形态的池塘、浅滩等人工湿地为补充,形成两级水系统,恢复津沽水生态环境与湿地涵养功能。
──将地区传统台田模式经验与生态修复相融合,挖土成塘,渗碱排盐,控制地下水位。垫土成台,防止土壤返盐,台地上种田、植树,通过自然降水或定期人工灌水起到淡水淋碱的作用,为林木提供适宜生长的空间条件,在无需排盐工程的条件下,将树木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
──植被按照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多样化、近自然原则选用,体现经济节约,尽可能采用本地耐盐碱的植物。乔木如白蜡、国槐、垂柳、金叶榆等,灌木如紫荆、连翘、西府海棠等,地被如马蔺、委陵菜、大花秋葵等,种类共有20多种。
“十大工程”系统推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场景
初冬的官港森林公园,蓝天丽日。
这个总面积相当于18个水上公园的地方,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深入推进过程中,官港今年承担起150多万平方米造林绿化任务,植树造林驶入快车道。公园内的空地、杂草地焕然一新,条条步道通林海,刺槐、金枝槐、国槐、白蜡、松树等,透着鲜活的生机。
立冬前,记者遇到60多岁的老史,他正在为新种下的树木浇封冻水。老史名叫史春友,滨海新区杨家泊镇看才村人。他和30多名工友在官港务工,务的便是“绿色工”──每天穿梭林海,为林木浇水、培土、剪枝、锄草。
老史是种树熟手,可最近一次补植,一天下来,他种的树屈指可数,“成片种,肯定快。零星栽,工夫都耗在倒换地界儿上。”官港片区一标段项目承包单位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现场生产经理田士禹笑着解释,“项目占地79万平方米,相当于110个标准足球场,栽植乔灌木31000株,成活率高于97%。绿化面积大,树木成活率高,‘大海捞针’般补植自然不能以量论英雄。”
一花独放不是春。2020年,滨海新区生态屏障建设除官港片区外,还涉及胡家园街、经开区西区等,计划造林总面积9800多亩。
放眼736平方公里“绿屏”,更多的拆迁地、复垦地、零散土地等变幻成蓝绿色彩:津南咸水沽湾、辛庄湾、双桥河湾三大片区规模显现,海河南岸形成2万亩林水生态带;海教园绿廊铺开“大林、大水、大绿”画卷;东丽无瑕街北部、西青区王稳庄西南部等区域呈现林田相依美景,宁河区永定新河林水生态片区二期工程稳步推进……天津“绿屏”建设区域三年“美丽接力”,津沽大地生态文明建设“大合唱”歌声嘹亮。
通过对重点区域生态进行修复,目前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已达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从7%提升到20.4%,蓝绿空间占比达63.5%。随着今年冬植的完成,这组数字还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其中有林面积近20万亩。
自然生态是一个系统,生态修复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种树那么简单。
在生态屏障区建设中,我市同步开展了拆迁与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水生态环境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道路交通建设、旅游发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综合监管等“十大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场景。
针对屏障区内原有工业园区污染企业多、产业层次低等突出问题,下决心取缔整合低效园区,坚决淘汰出清“散乱污”企业,对保留的工业园区实行“亩产论英雄”,倒逼落后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借助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众多高校智库优势,积极引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物流等高端新兴业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目前已有中航工业园、阿里云创新中心、华为物联网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一降一升,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津的生态基底在逐步修复,城市环境承载力日益提升,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过去,游客多时也就一天三四百人。随着官港纳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公园借机提升完善,游客量持续走高,除了本地人,也引来京冀等地游客,节假日日均客流量提高到两三千。”官港森林公园林业管理部部长何国萍介绍。
“与林为邻,推窗见绿,想想都很美。”双桥河镇政府工作人员苏放说,该镇近年来以“绿屏”建设为契机,打造美丽乡村,同时发展蘑菇种植基地、君子兰基地等绿色产业,走出一条新致富路。“美了生态,红了日子。前景可期。”
市文化和旅游局专家保守估计,到202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将实现直接性旅游收入约70亿元,间接效应下带来280亿元旅游收入。预计拉动直接就业约1万人,间接带动社会就业人员约5万人。
“城在林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车行园中”,一派怡人图景正在津沽大地徐徐展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牵引下,城市生态、生产、生活,呈现全新面貌。
咬定青山,久久为功。按照规划,到2035年,京津冀东部这片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目标,将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同步实现。一片“绿屏”,将为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更将发展成一片绿色生态体验带、绿色产业发展带、绿色财富聚集带,成为新时代天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标志性作品。
编辑: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