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内外:矛盾背后更多的是焦虑和痛苦的挣扎
时间:2020-11-16 08:38: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导读]这些天,一个家长退出家长群的事件迅速占领各路媒体,甚至引发了一场混战。很多家长在慨叹终于有人说了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的同时,继续大...
这些天,一个家长退出家长群的事件迅速占领各路媒体,甚至引发了一场混战。很多家长在慨叹“终于有人说了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的同时,继续大倒“苦水”,甚至逐渐演变为一场对老师的声讨。而老师们也在“发声”,有人晒出自己“披星戴月”的作息表,有人列举出自己某天某个小时内同时处理的十几件大小事儿,以此证明自己的“委屈”……
随着“家长退群”事件的发酵,江西、辽宁等省纷纷出台文件,明确提出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有媒体对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文件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自2018年以来,已有至少10个省份“叫停”了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的作法,有些地方还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家校关系中的脆弱一面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实,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较量一直存在,只是他们之间的争斗常常“发乎情止乎礼”,公开“翻脸”的时候并不多。有人说,出现这种公开混战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家长和老师学校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人们甚至担心家校矛盾是否会向类似医患矛盾的方向演变。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和老师,当走近被家长群困扰的老师和家长时发现,矛盾的背后有相互的不理解和相互的抱怨,但更多的是焦虑和痛苦的挣扎。
家长的挣扎:进退总两难
“特别理解那位‘退群’的家长。”北京的初二学生家长刘鹏说,让家长判作业应该是很简单的要求了,真让人痛苦的是那些“看似留给学生实则留给家长”的任务。
期中考试结束后,刘鹏的家长群里收到了一条来自老师的提醒:今晚请督促学生完成各科试卷分析。
“孩子期中考试共有七科,完成七科试卷分析,仅一科一科写出来,文字量就很可观了,更何况还要分析,孩子怎么可能一个晚上做完?我不帮忙可能吗?”刘鹏说,更让他不能理解的是,试卷分析不应该是老师的事吗?
家长群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使得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几乎成为中国家长的标配。
“没有家长群这种互联网工具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的矛盾会因为有时间和空间的间隔而隐藏起来了,但现在这些矛盾会更快地凸显出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现在小学生家长以80后为主体,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没有前辈们的隐忍,同时他们也在职场上承受着比前辈们更大的压力,很多人过着“996+白加黑”的生活,有时,来自家长群的压力就成了家长情绪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每天白天最怕的就是收到家长群里的消息。”广州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林丽说,老师每天都会在家长群里总结学生的情况,上午总结孩子前一天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午总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做得不好的学生会被老师在家长群里“提醒”。“老师不会点出孩子的名字,但是会写出孩子的学号,家长们私下里把这种被老师点学号叫做‘挂号’,所以,只要看到家长群发信息了,我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儿子被‘挂号’了。”林丽说。
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批评,哪怕被批评的仅是学号。
但是,即使不少家长有退出家长群的冲动,真正退出的人却少之又少。就像林丽所说,被“挂号”的那一天自己就会乱了心绪,但是如果哪一天家长群里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心里会更加慌乱,不知道孩子在学校情况如何。
中国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虽然不少家长在网上呼吁“叫停家长批改作业”,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还是愿意“插手”孩子的学习,并不认为老师布置的与学习相关的任务是负担,甚至表示“家长批改作业能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辅导孩子作业也是一种亲子互动”“希望老师经常在群里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
“为什么矛盾容易出现在小学或者幼儿园阶段?”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所学知识难度不高,家长有能力进行辅导,家长介入的就会很多。而到了高中,这种家长和老师的矛盾基本没有了,因为家长基本无法介入了,矛盾就随之缓解。
有专家表示,家长们对“家长群”所表现出的这种进退两难,其实是家长们内心挣扎的体现。这些年,主张“鸡娃”的“虎妈”“狼爸”和主张“快乐”的“羊妈”“猫爸”同时存在,甚至有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同一父母身上同时存在,不同观念的交锋不仅会给家长们带来焦虑,同时也会带来困惑。
老师的挣扎:收放难自如
家长挣扎,老师也在挣扎。
“现在最让我痛苦的是,想做的事情没时间做,不想做的事情却要做很多。”北京市海淀区的张老师一边滑动手机屏幕一边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最近一个星期张老师在家长群中一共发了13条信息,其中7条是“想发的”、6条是“不得不发的”。
张老师教初三语文,同时也是班主任。
记者浏览后发现,张老师“想发的”那7条中有5条跟期中考试有关,一条是全班期中考试总结分析,两条是考试结束当天告诫家长的要点,比如“不要太过询问孩子考试情况”“做个倾听者”“带孩子好好放松”,还有两条是考试前的提醒。
张老师“不得不发的”那6条信息中,有3条是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某知识竞赛的,还有3条是满意度调查和两个通知的“接龙”。
“这段时间正好赶上考试,我发的跟孩子学习、成长相关的信息还多了一些,平时,很多信息真是不得不发。”张老师说,班主任每天需要花太多时间在各种与教育无关的事情上。
不过张老师这样的说法如果放在网上,一定会被“怼”,“谁不累呢?”
在很多人心目中那个“备备课、上上课、陪孩子玩玩,还有寒暑假”的中小学教师,负担到底有多重?
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位教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拼命把他摇醒。这位教师睁开眼睛努力去捡散落的纸张,然后说:“这些是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学科教学总结、教研组总结、结对总结、课题小结、个人年度小结、个人3年规划、个别化学习观察记录、各科成绩汇总、个案追踪、家访记录、安全工作总结、学生评估手册、学籍卡登记、课外活动总结、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学习材料、业务学习材料、听课记录……”
有人觉得段子就是搞笑,其实,很多中小学老师早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表哥”“表姐”——有多少与教学无关的表格,背后就有多少与教学无关的“杂事”。
“遇到必须布置给学生的‘杂事’,我经常‘偷工减料’。”刘老师在北京一所中学担任初一年级的班主任,一次“上面”布置下来观看一个视频节目,然后让交一篇观后感,“我就直接交代给了班上一位同学和家长,让家长帮忙完成”。
“我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刘老师说,万一遇到检查一定会被批评。刘老师说以前也接到类似的任务,很多孩子在同一时间打开相同的链接,由于网速的问题,视频观看效果极差,“这样的收看效果也达不到什么教育目的,还给孩子家长增添负担,我擅自决定不把这样的任务发到群里”。
“现在的局面是,家长不是家长,老师不是老师,学校不是学校。”熊丙奇说,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减的就是中小学老师过重的非教学压力。行政部门给老师布置了很多非教学任务,这导致了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够。
专家:最该改的是评价体系
教师承担了很多非教学的任务,一些本该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转嫁到了家长身上,导致了家长和老师职责上的混乱和错位。
怎么会不产生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厘清家长老师的职责,让老师做老师该做的事,家长做家长该做的事。“这涉及了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办学制度、教育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熊丙奇说。
在储朝晖看来,最根本的原因也出在“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上,在现有这种评价体系中,家长和老师的目标一致:孩子成绩好。于是,一些本不是负担的事情变成了负担,比如一些本来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实践、安全知识问答等,因为对提高学科成绩没什么帮助而失去了“价值”,本该由学生填答的知识问答,老师默认了由家长填答,本该由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变成了由家长代劳晒照片、打卡……
“如果教育评价制度不改,那么教师和家长之间就有一颗定时炸弹,矛盾总是存在的。”储朝晖说。
有人说,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不过,别忘了两个成年人群体的矛盾最终伤害的是孩子,能压垮成年人的压力和焦虑何尝不会压垮孩子?
寻找出路才是正路。
随着“家长退群”事件的发酵,江西、辽宁等省纷纷出台文件,明确提出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有媒体对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文件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自2018年以来,已有至少10个省份“叫停”了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的作法,有些地方还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家校关系中的脆弱一面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实,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较量一直存在,只是他们之间的争斗常常“发乎情止乎礼”,公开“翻脸”的时候并不多。有人说,出现这种公开混战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家长和老师学校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人们甚至担心家校矛盾是否会向类似医患矛盾的方向演变。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和老师,当走近被家长群困扰的老师和家长时发现,矛盾的背后有相互的不理解和相互的抱怨,但更多的是焦虑和痛苦的挣扎。
家长的挣扎:进退总两难
“特别理解那位‘退群’的家长。”北京的初二学生家长刘鹏说,让家长判作业应该是很简单的要求了,真让人痛苦的是那些“看似留给学生实则留给家长”的任务。
期中考试结束后,刘鹏的家长群里收到了一条来自老师的提醒:今晚请督促学生完成各科试卷分析。
“孩子期中考试共有七科,完成七科试卷分析,仅一科一科写出来,文字量就很可观了,更何况还要分析,孩子怎么可能一个晚上做完?我不帮忙可能吗?”刘鹏说,更让他不能理解的是,试卷分析不应该是老师的事吗?
家长群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使得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几乎成为中国家长的标配。
“没有家长群这种互联网工具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的矛盾会因为有时间和空间的间隔而隐藏起来了,但现在这些矛盾会更快地凸显出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现在小学生家长以80后为主体,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没有前辈们的隐忍,同时他们也在职场上承受着比前辈们更大的压力,很多人过着“996+白加黑”的生活,有时,来自家长群的压力就成了家长情绪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每天白天最怕的就是收到家长群里的消息。”广州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林丽说,老师每天都会在家长群里总结学生的情况,上午总结孩子前一天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午总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做得不好的学生会被老师在家长群里“提醒”。“老师不会点出孩子的名字,但是会写出孩子的学号,家长们私下里把这种被老师点学号叫做‘挂号’,所以,只要看到家长群发信息了,我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儿子被‘挂号’了。”林丽说。
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批评,哪怕被批评的仅是学号。
但是,即使不少家长有退出家长群的冲动,真正退出的人却少之又少。就像林丽所说,被“挂号”的那一天自己就会乱了心绪,但是如果哪一天家长群里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心里会更加慌乱,不知道孩子在学校情况如何。
中国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虽然不少家长在网上呼吁“叫停家长批改作业”,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还是愿意“插手”孩子的学习,并不认为老师布置的与学习相关的任务是负担,甚至表示“家长批改作业能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辅导孩子作业也是一种亲子互动”“希望老师经常在群里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
“为什么矛盾容易出现在小学或者幼儿园阶段?”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所学知识难度不高,家长有能力进行辅导,家长介入的就会很多。而到了高中,这种家长和老师的矛盾基本没有了,因为家长基本无法介入了,矛盾就随之缓解。
有专家表示,家长们对“家长群”所表现出的这种进退两难,其实是家长们内心挣扎的体现。这些年,主张“鸡娃”的“虎妈”“狼爸”和主张“快乐”的“羊妈”“猫爸”同时存在,甚至有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同一父母身上同时存在,不同观念的交锋不仅会给家长们带来焦虑,同时也会带来困惑。
老师的挣扎:收放难自如
家长挣扎,老师也在挣扎。
“现在最让我痛苦的是,想做的事情没时间做,不想做的事情却要做很多。”北京市海淀区的张老师一边滑动手机屏幕一边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最近一个星期张老师在家长群中一共发了13条信息,其中7条是“想发的”、6条是“不得不发的”。
张老师教初三语文,同时也是班主任。
记者浏览后发现,张老师“想发的”那7条中有5条跟期中考试有关,一条是全班期中考试总结分析,两条是考试结束当天告诫家长的要点,比如“不要太过询问孩子考试情况”“做个倾听者”“带孩子好好放松”,还有两条是考试前的提醒。
张老师“不得不发的”那6条信息中,有3条是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某知识竞赛的,还有3条是满意度调查和两个通知的“接龙”。
“这段时间正好赶上考试,我发的跟孩子学习、成长相关的信息还多了一些,平时,很多信息真是不得不发。”张老师说,班主任每天需要花太多时间在各种与教育无关的事情上。
不过张老师这样的说法如果放在网上,一定会被“怼”,“谁不累呢?”
在很多人心目中那个“备备课、上上课、陪孩子玩玩,还有寒暑假”的中小学教师,负担到底有多重?
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位教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拼命把他摇醒。这位教师睁开眼睛努力去捡散落的纸张,然后说:“这些是我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学科教学总结、教研组总结、结对总结、课题小结、个人年度小结、个人3年规划、个别化学习观察记录、各科成绩汇总、个案追踪、家访记录、安全工作总结、学生评估手册、学籍卡登记、课外活动总结、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学习材料、业务学习材料、听课记录……”
有人觉得段子就是搞笑,其实,很多中小学老师早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表哥”“表姐”——有多少与教学无关的表格,背后就有多少与教学无关的“杂事”。
“遇到必须布置给学生的‘杂事’,我经常‘偷工减料’。”刘老师在北京一所中学担任初一年级的班主任,一次“上面”布置下来观看一个视频节目,然后让交一篇观后感,“我就直接交代给了班上一位同学和家长,让家长帮忙完成”。
“我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刘老师说,万一遇到检查一定会被批评。刘老师说以前也接到类似的任务,很多孩子在同一时间打开相同的链接,由于网速的问题,视频观看效果极差,“这样的收看效果也达不到什么教育目的,还给孩子家长增添负担,我擅自决定不把这样的任务发到群里”。
“现在的局面是,家长不是家长,老师不是老师,学校不是学校。”熊丙奇说,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减的就是中小学老师过重的非教学压力。行政部门给老师布置了很多非教学任务,这导致了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够。
专家:最该改的是评价体系
教师承担了很多非教学的任务,一些本该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转嫁到了家长身上,导致了家长和老师职责上的混乱和错位。
怎么会不产生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厘清家长老师的职责,让老师做老师该做的事,家长做家长该做的事。“这涉及了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办学制度、教育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熊丙奇说。
在储朝晖看来,最根本的原因也出在“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上,在现有这种评价体系中,家长和老师的目标一致:孩子成绩好。于是,一些本不是负担的事情变成了负担,比如一些本来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实践、安全知识问答等,因为对提高学科成绩没什么帮助而失去了“价值”,本该由学生填答的知识问答,老师默认了由家长填答,本该由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变成了由家长代劳晒照片、打卡……
“如果教育评价制度不改,那么教师和家长之间就有一颗定时炸弹,矛盾总是存在的。”储朝晖说。
有人说,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不过,别忘了两个成年人群体的矛盾最终伤害的是孩子,能压垮成年人的压力和焦虑何尝不会压垮孩子?
寻找出路才是正路。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