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限塑”不“限速”?
时间:2020-10-22 09:14:56 来源:工人日报
[导读]即日起,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2020年底前,福州、厦门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书店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
“即日起,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2020年底前,福州、厦门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书店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打包外卖服务”……近期,福建出台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新政,划定了“限塑”时间表和路线图。
“禁塑”时间表能否管住数以亿计的塑料袋?面对不断升级的“限塑令”,有人尚在观望,有人早已入局。
环保塑料袋为何“不好卖”
日前,本报记者在位于福建福州华屏路的龙峰农贸市场看到,每个摊位前都挂着几捆颜色各异的超薄塑料袋供顾客免费使用。来往的市民戴着口罩,提着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穿梭其中。
“不用塑料袋你要我用什么?我们这种小摊子如果用塑料袋要收费,客人扭头就得走。”摊主林尚娟在市场里干了十多年的蔬菜生意,相较于分辨可降解和不可降解塑料袋,她对分辨各种蔬菜更有经验。在她看来,对于农贸市场来说,向客人赠送廉价的超薄塑料袋远比号召客人使用无纺布袋来得简便易行。
记者了解到,在批发超市,1斤超薄塑料袋大约有200个,批发价是6.5元,平均每个成本不到4分钱。然而,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是普通塑料袋的2~3倍。以林尚娟一天要用掉800多个塑料袋来计算,若全部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替代,她每天得多掏出近30元,一个月就要增加近1000元的额外成本。
在距离林尚娟摊位300米左右的水果超市里,老板龚月欣这个月在收银台背后的柱子上多挂了一张硬纸板,上面手写着:“大塑料袋2毛/个,小塑料袋1毛/个”的字样。“年轻人一般会购买塑料袋,他们不在乎那点钱。”龚月欣选择让消费者承担起“限塑”带来的耗材成本。但比起几毛钱的塑料袋,更让她纠结的是可降解塑料袋的质量。“质地太软”“承重性能差”……不太好的使用体验让她不得不面临可降解塑料袋卖不出去、传统塑料袋卖到脱销的尴尬。
行业标准不明带来“生产限速”
限塑,对消费者来说,是消费习惯的升级;而对生产企业而言,则是产业的变革。
最近,福建漳州新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全福已带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开了5次论证会,就为了制定一个全生物降解材料的自动生产线方案。
2016年,新迪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推出了BBM全生物降解材料,然而这些环保材料并没有被国内市场“消化”,反而是被送到了海外。郑全福坦言,国内民用领域对可降解材料的接受度并不高,成本是关键因素。他希望通过“机器换工”降低生产成本,让企业在即将到来的“限塑潮”中赢得一席之地。
同样忙着备战升级版“限塑令”的,还有厦门荣安集团旗下杰安塑料有限公司的工人们。车间里,上百台纸吸管和PLA吸管制造机替代了传统的塑料吸管制程,全面投入使用。集团董事长刘志忠告诉记者,8月以来,来工厂里打样纸质和PLA吸管的客人明显增多,较往年同期增加了近5成。在刘志忠看来,伴随着“限塑”倒计时,供应链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加入了观望的队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两家公司都面临着因原材料紧缺、价格上涨、行业标准不明带来的“生产限速”。以PLA吸管原材料为例,2018年底PLA的价格仅为2万元/吨,而近期,进口PLA的价格飙升到了近4万元/吨。同时受可降解材料国家标准的缺失,两家企业都难以向下游厂家推广自主研发的新材料。即便是率先布局,产能也无法满负荷开启。
“我们呼吁政府尽快制定科学严谨的产品标准,这将推动‘限塑新政’的加速落地和持续发展。”刘志忠感叹,从“限”到“禁”的演变,将推动行业洗牌。
塑料回收再利用与“限塑”同行
走进漳州市陆海环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仓储区,堆积如山的塑料瓶、餐盒等经分类后,被打包成块,摆放得整整齐齐,几乎没有异味。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纸塑分离、铝塑综合处理等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再生纸浆、再生铝粉和再生塑料颗粒,让废品‘重生’。”据陆海环保公司副总经理谢奕斌介绍,废弃的一次性杯子等塑料制品,清洗包装内的残留物后,经回收、再加工处理,可被制作成垃圾桶、可降解塑料袋、拷贝纸等再生产品。
“废弃塑料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谢奕斌介绍,每回收、分解、再生1吨废弃复合包材,相当于拯救12棵大树,减少0.8吨石油、1.8吨铝土矿的开采,少排放3吨二氧化碳。
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城市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立宏表示,多地新政提出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管理制度。在当前替代方案和产能不足的大背景下,加大对塑料制品的再利用,也是不让“限塑”影响到消费者生活效率,治理塑料污染的可选路径之一。
“禁塑”时间表能否管住数以亿计的塑料袋?面对不断升级的“限塑令”,有人尚在观望,有人早已入局。
环保塑料袋为何“不好卖”
日前,本报记者在位于福建福州华屏路的龙峰农贸市场看到,每个摊位前都挂着几捆颜色各异的超薄塑料袋供顾客免费使用。来往的市民戴着口罩,提着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穿梭其中。
“不用塑料袋你要我用什么?我们这种小摊子如果用塑料袋要收费,客人扭头就得走。”摊主林尚娟在市场里干了十多年的蔬菜生意,相较于分辨可降解和不可降解塑料袋,她对分辨各种蔬菜更有经验。在她看来,对于农贸市场来说,向客人赠送廉价的超薄塑料袋远比号召客人使用无纺布袋来得简便易行。
记者了解到,在批发超市,1斤超薄塑料袋大约有200个,批发价是6.5元,平均每个成本不到4分钱。然而,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是普通塑料袋的2~3倍。以林尚娟一天要用掉800多个塑料袋来计算,若全部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替代,她每天得多掏出近30元,一个月就要增加近1000元的额外成本。
在距离林尚娟摊位300米左右的水果超市里,老板龚月欣这个月在收银台背后的柱子上多挂了一张硬纸板,上面手写着:“大塑料袋2毛/个,小塑料袋1毛/个”的字样。“年轻人一般会购买塑料袋,他们不在乎那点钱。”龚月欣选择让消费者承担起“限塑”带来的耗材成本。但比起几毛钱的塑料袋,更让她纠结的是可降解塑料袋的质量。“质地太软”“承重性能差”……不太好的使用体验让她不得不面临可降解塑料袋卖不出去、传统塑料袋卖到脱销的尴尬。
行业标准不明带来“生产限速”
限塑,对消费者来说,是消费习惯的升级;而对生产企业而言,则是产业的变革。
最近,福建漳州新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全福已带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开了5次论证会,就为了制定一个全生物降解材料的自动生产线方案。
2016年,新迪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推出了BBM全生物降解材料,然而这些环保材料并没有被国内市场“消化”,反而是被送到了海外。郑全福坦言,国内民用领域对可降解材料的接受度并不高,成本是关键因素。他希望通过“机器换工”降低生产成本,让企业在即将到来的“限塑潮”中赢得一席之地。
同样忙着备战升级版“限塑令”的,还有厦门荣安集团旗下杰安塑料有限公司的工人们。车间里,上百台纸吸管和PLA吸管制造机替代了传统的塑料吸管制程,全面投入使用。集团董事长刘志忠告诉记者,8月以来,来工厂里打样纸质和PLA吸管的客人明显增多,较往年同期增加了近5成。在刘志忠看来,伴随着“限塑”倒计时,供应链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加入了观望的队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两家公司都面临着因原材料紧缺、价格上涨、行业标准不明带来的“生产限速”。以PLA吸管原材料为例,2018年底PLA的价格仅为2万元/吨,而近期,进口PLA的价格飙升到了近4万元/吨。同时受可降解材料国家标准的缺失,两家企业都难以向下游厂家推广自主研发的新材料。即便是率先布局,产能也无法满负荷开启。
“我们呼吁政府尽快制定科学严谨的产品标准,这将推动‘限塑新政’的加速落地和持续发展。”刘志忠感叹,从“限”到“禁”的演变,将推动行业洗牌。
塑料回收再利用与“限塑”同行
走进漳州市陆海环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仓储区,堆积如山的塑料瓶、餐盒等经分类后,被打包成块,摆放得整整齐齐,几乎没有异味。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纸塑分离、铝塑综合处理等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再生纸浆、再生铝粉和再生塑料颗粒,让废品‘重生’。”据陆海环保公司副总经理谢奕斌介绍,废弃的一次性杯子等塑料制品,清洗包装内的残留物后,经回收、再加工处理,可被制作成垃圾桶、可降解塑料袋、拷贝纸等再生产品。
“废弃塑料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谢奕斌介绍,每回收、分解、再生1吨废弃复合包材,相当于拯救12棵大树,减少0.8吨石油、1.8吨铝土矿的开采,少排放3吨二氧化碳。
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城市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立宏表示,多地新政提出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管理制度。在当前替代方案和产能不足的大背景下,加大对塑料制品的再利用,也是不让“限塑”影响到消费者生活效率,治理塑料污染的可选路径之一。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