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教育 > 正文


“90后”女教师的两次援甘情

时间:2020-09-23 13:23:27   来源:天津日报

[导读]讲述人:李睿智 天津财经大学附属小学大队辅导员,河西区首批援甘教师。2018年9月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援教,2020年5月接受任务再次进甘南...

讲述人:李睿智  天津财经大学附属小学大队辅导员,河西区首批援甘教师。2018年9月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援教,2020年5月接受任务再次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开展援教工作。

  2018年9月19日,作为河西区教育系统首批援甘教师,怀着为教育奉献的情怀,我踏上了援甘之路。经过7个小时的舟车劳顿,3种交通工具的换乘后,终于到达了甘肃省庄浪县第一小学。

  走进庄浪县第一小学,眼前的一切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艰苦。学校没有宿舍,我只能孤身一人住在教学楼。楼内没有上下水和饮用水,一切生活用水都需要我每天数次用水桶到楼下几百米远的水井处一点点提回来。初到之时,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我有过畏难的情绪,也有过放弃的想法,我曾反复地问自己:“坚守梦想值得吗?”

  庄浪县地处高寒地区,时常大雪纷飞,这样的气候导致我经常感冒发烧。11月初的水井就已结冰,接水地点只能换到更远,生活条件更不方便。我再次挣扎、动摇过,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因为我知道“最初的选择是什么”!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要让自己的小梦想与大时代同频共振,我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

  我主动承担一年级班主任工作,将“河西教育”精神和天津财经大学附属小学的爱文化浸润在班级管理中。面对每班80余人的超大班额授课,我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师讲生听的黑板式教学,利用微课+小组合作电子化教学缓解此难题。

  援甘的半年时间,我听课近百节,带领数学组教师完成电子备课40余节,组织大学科组教研4次,做校级公开课2节。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我还主动跟随班级在荒山上割草、带领年级组教师家访留守儿童家庭、自费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

  半年的援甘一线工作,让我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长期的高原生活、水土不服、工作劳累等都在磨炼着我的身体与意志。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怕风雨兼程。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2020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决战之年,脱贫攻坚堪称使命必达。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今年的答卷出了道“加试题”。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无数的有责任、有担当的“90后”共产党员站了出来,他们不惧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在疫情肆虐时,作为市级优秀教师,“90后”的我,怀着对甘肃支教的情怀,背起行囊再次踏上对口援甘之路。此次我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这里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3460米,全年平均气温仅5.6摄氏度,学生也多为藏族。在卓尼柳林小学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学校两位青年教师结为师徒,听课、评课、磨课、改课,带领数学组教师一起学习动画课件与微课的制作,共作专题报告4场,累计培训人数200余人。

  由于此次支教时间短、任务重,我仅用短短三天时间,进藏区、查学校、访学情、作报告,为6所藏族学校送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的教学技术,受到当地藏族师生的欢迎和称赞。望着藏族孩子们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我想作为教师,能以自己的进步,推动教育的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极其缓慢的,也是精彩而美丽的。

  援甘归来,我在学校“水的智慧 爱的舞台”党建活动中与教师们分享。一件件往事,一幕幕画面,展现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执著与坚守的“教师精神”。老师们切身感悟到教育扶贫任重道远,教师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小工作,大事业,平凡的点滴成就教育事业的伟大与神圣。我还为学生们上了一节《爱心手拉手 成长心连心》的思政课,当看到昏暗阴冷的小教室、坑洼不平的土操场、热火朝天的大扫除、多人合作的提水桶等许多未曾想象的画面时,学生们明白了不是因为成长了才能承担,而是因为承担了才会成长。

  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继续在平凡中穿行,让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双腿走得更稳,让青春的花朵在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中竞相绽放!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