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一河水 “甜”了一座城
时间:2020-08-09 08:40:48 来源:天津日报
[导读]天津,城与水相伴而生。天津人,也在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和谐共生。昨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和三版整版刊发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专栏...
天津,城与水相伴而生。天津人,也在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和谐共生。昨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和三版整版刊发“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专栏文章,详细报道了天津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艰难历程与显著成效。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刊发的文章《治好一河水,“甜”了一座城》中写道,因地处“九河下梢”,天津承接了上游七省(区、市)70%以上的污染物入海,近些年,天津下了狠功夫,切断一切污染源,治水力度紧锣密鼓地加强──2017年,天津全力推进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挂长”,实行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双总河(湖)长”制,集中整治“黑水河”,吹响了“散乱污”整治的号角,全市范围内摸排出的2.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整治到位;2018年实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污水排放标准提高到“准四类水”;2019年公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置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站的监管;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014年的25%,提高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55%,劣五类水质比例从2014年的65%,到如今劣五类断面不复存在。
短短几年,天津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好,天津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今年,七里海湿地喜报频传:一次性发现1400余只濒危鸟类东方白鹳栖息;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全球性近危鸟类又重返七里海。这得益于2017年以来,天津市严守生态红线,全面开展退渔还湿、退耕还湿,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湿地植被得到大规模恢复。
天津要用海河这“一根扁担”,挑起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中间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如今,7800亩的津南辛庄湾生态屏障区内,原来分布有20余处池塘,如今通过人工挖掘,扩大水体面积,打造出15个生态湖,栽种了20余种水生植物,形成林、湖、花草一体的错落景致。
中新生态城构建了独特的水生态和水循环体系,生态城的雨水收集后可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景观水体,景观补水年均近300万吨,按自来水5元/吨计算,一年可节约1500万元。生态城中最大的景观湖静湖,前身是营城污水库,曾被化工污水污染40多年,而今治理后的静湖环湖景观带全长7.8公里,湖水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原来的盐碱地已经被国槐、柽柳、火炬等植物密密覆盖,处处体现着景观之美。
天津的发展从未离开过“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三版刊发的文章《一条“曲折”的河 一座“甜蜜”的城》中记述了天津曾因水而兴,为水而困的阶段。因渤海海水交换和自净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上世纪50年代,海河沿线集中了很多老工业企业和民居,污水直接排放到海河,造成人为污染。为了恢复海河流域当年的风采,天津这些年不断加码治水力度,发布了落实“水十条”的意见,制定了《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了《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构建起了严密的法治体系,治水有法可依。对陆源污染的控源,主要是进行“三水”共治,即治理好工业、城镇和农业农村污水,入海河流污染治理正在让河道逐渐恢复“健康”。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天津率先打响了渤海污染防治攻坚战,对12条入海河流实施“一河一策”治理行动,对上千个入海排污口实施“查、测、溯、治、罚”专项行动。为了对问题排口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做好1000多个排水口分类、溯源工作,上百名监测人员不断用双脚丈量153公里的海岸线,为了治污更科学,更精准,遥感影像、声纳等高科技手段,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的设备也应用在监测溯源上。
文章中还提到,越来越严的环保政策,也倒逼沿岸的企业进行尾水排放升级改造。滨海新区杨家泊镇,沿线15公里毗邻汉沽盐场,镇子的杨家泊村近80%的人家从事水产养殖,工厂化养殖企业都是“吃水”和“排水”大户,镇内供水和排水的压力非常大。2017年,杨家泊镇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积极对接,签订了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综合处理项目技术开发合同,对养殖尾水科学处理进行试点,建起了循环水系统,现在尾水回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基本可以达到零排放。经过这些年的整治,天津近岸海域水质大幅度改善,海水优良比例提高了50个百分点。海边的垃圾少了,水质变好了,渔民的渔获也增多了。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刊发的文章《治好一河水,“甜”了一座城》中写道,因地处“九河下梢”,天津承接了上游七省(区、市)70%以上的污染物入海,近些年,天津下了狠功夫,切断一切污染源,治水力度紧锣密鼓地加强──2017年,天津全力推进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挂长”,实行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双总河(湖)长”制,集中整治“黑水河”,吹响了“散乱污”整治的号角,全市范围内摸排出的2.2万余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整治到位;2018年实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污水排放标准提高到“准四类水”;2019年公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置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站的监管;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014年的25%,提高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55%,劣五类水质比例从2014年的65%,到如今劣五类断面不复存在。
短短几年,天津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好,天津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今年,七里海湿地喜报频传:一次性发现1400余只濒危鸟类东方白鹳栖息;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全球性近危鸟类又重返七里海。这得益于2017年以来,天津市严守生态红线,全面开展退渔还湿、退耕还湿,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湿地植被得到大规模恢复。
天津要用海河这“一根扁担”,挑起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中间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如今,7800亩的津南辛庄湾生态屏障区内,原来分布有20余处池塘,如今通过人工挖掘,扩大水体面积,打造出15个生态湖,栽种了20余种水生植物,形成林、湖、花草一体的错落景致。
中新生态城构建了独特的水生态和水循环体系,生态城的雨水收集后可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景观水体,景观补水年均近300万吨,按自来水5元/吨计算,一年可节约1500万元。生态城中最大的景观湖静湖,前身是营城污水库,曾被化工污水污染40多年,而今治理后的静湖环湖景观带全长7.8公里,湖水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原来的盐碱地已经被国槐、柽柳、火炬等植物密密覆盖,处处体现着景观之美。
天津的发展从未离开过“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三版刊发的文章《一条“曲折”的河 一座“甜蜜”的城》中记述了天津曾因水而兴,为水而困的阶段。因渤海海水交换和自净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上世纪50年代,海河沿线集中了很多老工业企业和民居,污水直接排放到海河,造成人为污染。为了恢复海河流域当年的风采,天津这些年不断加码治水力度,发布了落实“水十条”的意见,制定了《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了《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构建起了严密的法治体系,治水有法可依。对陆源污染的控源,主要是进行“三水”共治,即治理好工业、城镇和农业农村污水,入海河流污染治理正在让河道逐渐恢复“健康”。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天津率先打响了渤海污染防治攻坚战,对12条入海河流实施“一河一策”治理行动,对上千个入海排污口实施“查、测、溯、治、罚”专项行动。为了对问题排口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做好1000多个排水口分类、溯源工作,上百名监测人员不断用双脚丈量153公里的海岸线,为了治污更科学,更精准,遥感影像、声纳等高科技手段,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的设备也应用在监测溯源上。
文章中还提到,越来越严的环保政策,也倒逼沿岸的企业进行尾水排放升级改造。滨海新区杨家泊镇,沿线15公里毗邻汉沽盐场,镇子的杨家泊村近80%的人家从事水产养殖,工厂化养殖企业都是“吃水”和“排水”大户,镇内供水和排水的压力非常大。2017年,杨家泊镇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积极对接,签订了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综合处理项目技术开发合同,对养殖尾水科学处理进行试点,建起了循环水系统,现在尾水回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基本可以达到零排放。经过这些年的整治,天津近岸海域水质大幅度改善,海水优良比例提高了50个百分点。海边的垃圾少了,水质变好了,渔民的渔获也增多了。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