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城市建设 未来城市应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0-06-15 13:45:07 来源:第一财经
[导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在加速涌入城市群。不过,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如公共卫生、老龄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而借助于...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在加速涌入城市群。不过,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如公共卫生、老龄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而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现代城市的发展正在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进化,城市治理也变得更加精细化。今年政府的重点投资方向,也聚焦“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
赛迪研究院4月发布的报告认为,城市空间已成为新基建的核心载体,也为新基建创造了更广阔的需求,新基建已经成为提升产业能级、集聚优质资源、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未来新基建的发展也必将带来中国城市格局的深刻变革和新一轮洗牌。
创新赋能城市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暴露出了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及城市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和弱项,今后这些方面将成为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表示,“这次疫情的确改变了许多内容,不仅给我们的城市好好地上了一堂课,也改变了许多人对城市的一些认识。”
吴志强团队在经过大规模研究后发现,流行病的传染空间,其实和人们晚上所处的城市空间极其相关。相较于工作场所和交通工具,住宅区则是城市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场所。
研究表明,他们通过热力图观察城市人口24小时所在的分布点,叠加城市流行病的发病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发病点和城市夜间人口分布的地方,几乎是吻合的。
从疫情的空间相关度来看,以100%为基数,排在第一位的空间是住宅区,相关度达到50%,通常人到了晚上必定要回家,住宅区是城市人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次,与晚间社交空间相关,比如一天里的17点~20点这个时间段内,人们吃饭、社交的场所,关联度达到25%左右;相关度第三的是交通工具,第四才是白天工作场所。
依托先进技术,进行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对城市治理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创新正在改变城市传统的发展模式,赋予一个城市全新的生命力。
随着新基建的兴起,多地纷纷推出新基建的投资方案。例如,6月10日,北京围绕“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智能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科创平台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基础设施、可信安全基础设施”六大方向,提出建设包括5G网络、大数据平台、共享开源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应用等在内的30个重点任务。
5月,《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明确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基建”四大重点领域: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
赛迪在其《2020城市新基建布局与发展白皮书》中表示,在推进新型技术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以“补短板”为首,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提升交通、能源、生态环保、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短板。
疫情发生以来,多地在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卫生领域方面补短板,国家发改委6月3日的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
未来的城市是一个智慧生命体
城市究竟是什么?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演化至今,各界对于城市的理解,经历了机器、有机体,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又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生命体(City being)。
吴志强的观点是,当认识到城市是一个生命体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城市是一个自我迭代、可以生长的一个生命,我们要尊重它的规律,“今天的我们正在经历了一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数字革命,正以人工智能(AI)带动这条大、智、移、云、链,城市就好比突然间发育了大量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上面还有更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上面有大脑、小脑进行感知。”
这一条智能体系进入城市,就相当于生命体接入了神经系统,将改变现在城市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减少不必要的长途跋涉和时间的浪费。“城市正在变成一个高度发达、敏感的高级生物,当前,它正处于一场重要的从生命体到高级生命体的转变过程中。”吴志强表示。
一个功能齐全的城市是怎样的?吴志强将一个拥有完整规划的城市称作之为家园,在这个家园里,集聚了商业、医疗、公共服务等人类生活必须的十大功能后,家园就是完整的,也不会产生交通问题,“正是因为功能不全,家园被破坏了,人们就需要长途跋涉,从城市的这一头流向另一头。因此,家园的配置非常重要。假如是家园做好了,城市安全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安全,也是对整个城市大规模贡献。”
结合人工智能等手段,吴志强的团队研发出了一套精准配置城市功能的工具,通过对城市的整体抓取和分析,可以精准捕捉到15分钟步行的生活圈里有或者缺少的功能要素,从而达到补齐短板的作用。
以浙江温州为例,将整个城市快速抓取分析后呈现,能够满足15分钟家园全部覆盖的要素,大概只有72个圈,在什么圈里缺了一项要素,可以很精准地补充这个要素,它就可以快速见效,因为这个实际上是大家最重要的生活需求。
通过人工智能精准管理城市的功能配置,这样的生活圈今后可以达到150个甚至更多。“基本上,配置规模在一个范围,直径就是一公里以内,希望能够配置完所有人的最大可能。人工智能来了以后,你可以很精准地就知道什么地方缺什么,你应该补上去,这样的补法就很精准、很省时间,不像过去乱糟糟的。”吴志强说。
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时就会发现,这些功能配置方式会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和渴望,会非常精准地帮助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城市应急管理方面,其实,城市规划中一直都在强调灾难逃逸路径,这些路径平时就隐藏在城市的绿道、公园等草皮下面,“尊重这些城市规划中间的绿色系统,实际上是尊重一个城市的生命规律,它在应急的时候有弹性空间。”吴志强说。
城镇化趋势
虽然城市的一部分是由技术构成的,然而,城市主体永远是人,人的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市生活的质量。吴志强表示,在世博会期间提出了“世博园区是一个智慧园区”,在用大量数据来保障安全运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实验体,因为这个6.28平方公里必须作为一个未来城市的样本,而整个世博园区以一个城市在做模型的时候,我们还在做另外一些实验,比方说人和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如何在一个城市里相互融合。
而且,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留住人才。
吴志强表示,实际上,城市建设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在架构这台更加智慧的生命,就像一台机器要重新架构,这是一个建设性的工作;另一部分工作就是建完以后,如何让这个机器运行起来,让这个生命运行起来,这就需要给它滋养。从根本上来说,今天的城市“建物太多、建人太少”。
“很多城市,你可以把它们建设得很美,但是假如青年们都走光了,这个城市即便再美,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青年就像是一个城市决定性的造血功能,这个城市没有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就没有办法吸引年轻人,也吸引不来年轻人创新创业,这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造血功能,你给它化妆也是无济于事。”吴志强说,“建物不建人”并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建人再建物,那才是我们的真谛。
展望中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6日表示,伴随着就业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应该发展一个更紧凑、更连通、更清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他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及未来趋势,给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三大新机遇。
首先,社会生活数字化的转型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创造机会。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推动下,网络会议及网络购物等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拉近了传统城镇间的物理距离,从而带动区域连片发展。中国不断加大5G及数字基础设施投资也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数字化转型。
其次,新颁布的《民法典》也为新型清洁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民法典》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民事主体和法人主体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第三,农村韧性的增强则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第三大机遇。
近日发布的《中国城镇化的新机遇:十四五规划愿景》报告则提出,新型城镇化有三大动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内的新型城市体系,气候韧性城市,及地方治理体系和全国财政体系。
而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现代城市的发展正在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进化,城市治理也变得更加精细化。今年政府的重点投资方向,也聚焦“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
赛迪研究院4月发布的报告认为,城市空间已成为新基建的核心载体,也为新基建创造了更广阔的需求,新基建已经成为提升产业能级、集聚优质资源、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未来新基建的发展也必将带来中国城市格局的深刻变革和新一轮洗牌。
创新赋能城市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暴露出了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及城市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和弱项,今后这些方面将成为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表示,“这次疫情的确改变了许多内容,不仅给我们的城市好好地上了一堂课,也改变了许多人对城市的一些认识。”
吴志强团队在经过大规模研究后发现,流行病的传染空间,其实和人们晚上所处的城市空间极其相关。相较于工作场所和交通工具,住宅区则是城市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场所。
研究表明,他们通过热力图观察城市人口24小时所在的分布点,叠加城市流行病的发病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发病点和城市夜间人口分布的地方,几乎是吻合的。
从疫情的空间相关度来看,以100%为基数,排在第一位的空间是住宅区,相关度达到50%,通常人到了晚上必定要回家,住宅区是城市人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次,与晚间社交空间相关,比如一天里的17点~20点这个时间段内,人们吃饭、社交的场所,关联度达到25%左右;相关度第三的是交通工具,第四才是白天工作场所。
依托先进技术,进行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对城市治理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创新正在改变城市传统的发展模式,赋予一个城市全新的生命力。
随着新基建的兴起,多地纷纷推出新基建的投资方案。例如,6月10日,北京围绕“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智能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科创平台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基础设施、可信安全基础设施”六大方向,提出建设包括5G网络、大数据平台、共享开源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应用等在内的30个重点任务。
5月,《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明确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基建”四大重点领域: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
赛迪在其《2020城市新基建布局与发展白皮书》中表示,在推进新型技术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以“补短板”为首,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提升交通、能源、生态环保、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短板。
疫情发生以来,多地在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卫生领域方面补短板,国家发改委6月3日的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
未来的城市是一个智慧生命体
城市究竟是什么?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演化至今,各界对于城市的理解,经历了机器、有机体,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又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生命体(City being)。
吴志强的观点是,当认识到城市是一个生命体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城市是一个自我迭代、可以生长的一个生命,我们要尊重它的规律,“今天的我们正在经历了一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数字革命,正以人工智能(AI)带动这条大、智、移、云、链,城市就好比突然间发育了大量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上面还有更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上面有大脑、小脑进行感知。”
这一条智能体系进入城市,就相当于生命体接入了神经系统,将改变现在城市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减少不必要的长途跋涉和时间的浪费。“城市正在变成一个高度发达、敏感的高级生物,当前,它正处于一场重要的从生命体到高级生命体的转变过程中。”吴志强表示。
一个功能齐全的城市是怎样的?吴志强将一个拥有完整规划的城市称作之为家园,在这个家园里,集聚了商业、医疗、公共服务等人类生活必须的十大功能后,家园就是完整的,也不会产生交通问题,“正是因为功能不全,家园被破坏了,人们就需要长途跋涉,从城市的这一头流向另一头。因此,家园的配置非常重要。假如是家园做好了,城市安全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安全,也是对整个城市大规模贡献。”
结合人工智能等手段,吴志强的团队研发出了一套精准配置城市功能的工具,通过对城市的整体抓取和分析,可以精准捕捉到15分钟步行的生活圈里有或者缺少的功能要素,从而达到补齐短板的作用。
以浙江温州为例,将整个城市快速抓取分析后呈现,能够满足15分钟家园全部覆盖的要素,大概只有72个圈,在什么圈里缺了一项要素,可以很精准地补充这个要素,它就可以快速见效,因为这个实际上是大家最重要的生活需求。
通过人工智能精准管理城市的功能配置,这样的生活圈今后可以达到150个甚至更多。“基本上,配置规模在一个范围,直径就是一公里以内,希望能够配置完所有人的最大可能。人工智能来了以后,你可以很精准地就知道什么地方缺什么,你应该补上去,这样的补法就很精准、很省时间,不像过去乱糟糟的。”吴志强说。
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时就会发现,这些功能配置方式会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和渴望,会非常精准地帮助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城市应急管理方面,其实,城市规划中一直都在强调灾难逃逸路径,这些路径平时就隐藏在城市的绿道、公园等草皮下面,“尊重这些城市规划中间的绿色系统,实际上是尊重一个城市的生命规律,它在应急的时候有弹性空间。”吴志强说。
城镇化趋势
虽然城市的一部分是由技术构成的,然而,城市主体永远是人,人的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市生活的质量。吴志强表示,在世博会期间提出了“世博园区是一个智慧园区”,在用大量数据来保障安全运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实验体,因为这个6.28平方公里必须作为一个未来城市的样本,而整个世博园区以一个城市在做模型的时候,我们还在做另外一些实验,比方说人和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如何在一个城市里相互融合。
而且,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留住人才。
吴志强表示,实际上,城市建设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在架构这台更加智慧的生命,就像一台机器要重新架构,这是一个建设性的工作;另一部分工作就是建完以后,如何让这个机器运行起来,让这个生命运行起来,这就需要给它滋养。从根本上来说,今天的城市“建物太多、建人太少”。
“很多城市,你可以把它们建设得很美,但是假如青年们都走光了,这个城市即便再美,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青年就像是一个城市决定性的造血功能,这个城市没有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就没有办法吸引年轻人,也吸引不来年轻人创新创业,这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造血功能,你给它化妆也是无济于事。”吴志强说,“建物不建人”并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建人再建物,那才是我们的真谛。
展望中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6日表示,伴随着就业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应该发展一个更紧凑、更连通、更清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他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及未来趋势,给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三大新机遇。
首先,社会生活数字化的转型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创造机会。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推动下,网络会议及网络购物等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拉近了传统城镇间的物理距离,从而带动区域连片发展。中国不断加大5G及数字基础设施投资也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数字化转型。
其次,新颁布的《民法典》也为新型清洁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民法典》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民事主体和法人主体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第三,农村韧性的增强则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第三大机遇。
近日发布的《中国城镇化的新机遇:十四五规划愿景》报告则提出,新型城镇化有三大动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内的新型城市体系,气候韧性城市,及地方治理体系和全国财政体系。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