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偷窥隐私? 斩断过度索权之手
时间:2020-06-09 08:19:57 来源:每日新报
[导读]据央视报道,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的手机增加了APP隐私记录功能后,查到一款移动教学软件优学院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一...
据央视报道,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的手机增加了APP隐私记录功能后,查到一款移动教学软件“优学院”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一款办公软件“TIM”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并不停读取通讯录;还有很多常用的社交、办公、娱乐软件也都存在后台高频率读取手机信息行为。
这条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但网友们不是惊讶而是更多的无奈,有些评论还可以接龙。“今生撒过最大的谎莫过于‘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好像你阅读了就能不同意似的。”“很多APP都会问你允不允许授权位置信息、储存空间和设备信息等等,不同意就不能安装使用APP。”“不是很多是几乎,而且在你同意授权之后,你不仅是个透明人,亲友的部分信息也会被获取。”网友说的有些夸张和惊悚,但一些APP违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现象确实存在且很严重。针对手机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用户隐私泄露隐患等问题,今年5月中旬,工信部通报了一批侵害用户行为的APP,“当当”“知乎日报”等APP被通报,并被责令在5月25日之前完成版本更新整改。
那么,“优学院”APP和“TIM”APP有没有频繁自启动访问手机个人信息呢?答案估计大家都猜到了:均未给予明确答复。一个回复说,“可能是手机中了病毒。”一个干脆没回复。记者在专业机构证实,手机并未中毒。回复奇葩是“解释就是掩饰”?没有回复的算“沉默就是默认”?公众如何理解并不重要,关键是事件曝光了,监管部门要跟进调查,给个权威说法。这需要时间,让我们回到一个问题:一些APP为何频繁地自启动访问手机个人信息?业内人士表示,APP频繁地启动可以使APP“日活跃用户”等流量数据变多,这是APP获得融资和广告投放收入的重要参考。“大数据”为了实现精准营销,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了,一个并非段子的段子说:网络大数据比你更懂你。仅仅是这一点还不够可怕,更可怕的是,有些人通过非法获取和贩卖用户隐私信息来达到非法的目的,比如骚扰和敲诈等。
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近些年,对此的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一些被限期整改,一些被下架,同时进行行政处罚。然而,乱象割而复生,仍有一些APP企业不断挑战法律和公众忍耐度。还是老问题,收益高但违法成本低。除了增加举报受理,提高违法成本,加强震慑,有监管人士说,APP应用上架之前,就应加强对应用APP的监测,一旦发现超范围获取用户隐私行为则不予上架。同时提高用户对自我隐私保护的意识,手机操作系统可以对APP进行可视化的监测,安装时操作系统可以提示这些APP要采集哪些用户信息。一句话,让APP过度索权之手不能伸、不敢伸,伸手必被捉。
这条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但网友们不是惊讶而是更多的无奈,有些评论还可以接龙。“今生撒过最大的谎莫过于‘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好像你阅读了就能不同意似的。”“很多APP都会问你允不允许授权位置信息、储存空间和设备信息等等,不同意就不能安装使用APP。”“不是很多是几乎,而且在你同意授权之后,你不仅是个透明人,亲友的部分信息也会被获取。”网友说的有些夸张和惊悚,但一些APP违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现象确实存在且很严重。针对手机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用户隐私泄露隐患等问题,今年5月中旬,工信部通报了一批侵害用户行为的APP,“当当”“知乎日报”等APP被通报,并被责令在5月25日之前完成版本更新整改。
那么,“优学院”APP和“TIM”APP有没有频繁自启动访问手机个人信息呢?答案估计大家都猜到了:均未给予明确答复。一个回复说,“可能是手机中了病毒。”一个干脆没回复。记者在专业机构证实,手机并未中毒。回复奇葩是“解释就是掩饰”?没有回复的算“沉默就是默认”?公众如何理解并不重要,关键是事件曝光了,监管部门要跟进调查,给个权威说法。这需要时间,让我们回到一个问题:一些APP为何频繁地自启动访问手机个人信息?业内人士表示,APP频繁地启动可以使APP“日活跃用户”等流量数据变多,这是APP获得融资和广告投放收入的重要参考。“大数据”为了实现精准营销,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了,一个并非段子的段子说:网络大数据比你更懂你。仅仅是这一点还不够可怕,更可怕的是,有些人通过非法获取和贩卖用户隐私信息来达到非法的目的,比如骚扰和敲诈等。
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近些年,对此的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一些被限期整改,一些被下架,同时进行行政处罚。然而,乱象割而复生,仍有一些APP企业不断挑战法律和公众忍耐度。还是老问题,收益高但违法成本低。除了增加举报受理,提高违法成本,加强震慑,有监管人士说,APP应用上架之前,就应加强对应用APP的监测,一旦发现超范围获取用户隐私行为则不予上架。同时提高用户对自我隐私保护的意识,手机操作系统可以对APP进行可视化的监测,安装时操作系统可以提示这些APP要采集哪些用户信息。一句话,让APP过度索权之手不能伸、不敢伸,伸手必被捉。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