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区域经济 > 正文


乌拉特中旗民族手工技艺催生“美丽经济”

时间:2020-05-18 07:38:43   来源:内蒙古日报

[导读]叮、叮、叮,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手工艺人巴图陶高右手拿着锤子,均匀击打着银片,在他耐心地一錾一刻间,那块原本扁平生硬的银片...

“叮、叮、叮”,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手工艺人巴图陶高右手拿着锤子,均匀击打着银片,在他耐心地一錾一刻间,那块原本扁平生硬的银片呈现出立体生动感,纹路也慢慢呈现。

  年近60岁的巴图陶高是自治区级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13岁跟随邻居学手艺至今,在银店里敲敲打打加工制作铜银器已经40多年了。银器的手工制作要经过熔银、锻打、下料、做铅托、雕花、焊接、清洗等工艺流程。粗加工后的银料,还必须要进行精加工,包括锤錾、錾刻、镌镂、花丝编结等,非常复杂。

  巴图陶高技艺精湛,他制作的乌拉特妇女头饰、马鞍、银碗、蒙古刀、酒具等工艺品细腻精美,既体现出深厚的蒙古族文化积淀,又融合了国内外的时尚元素,深受国内外手工艺品爱好者欢迎。他光手工艺品销售就可年收入10多万元。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培养出16位徒弟,他们基本都在从事铜银器制作,收入都不错。这是我最为自豪的一件事。相信我们的民族手工艺一定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巴图陶高欣慰地说。

  来到乌拉特草原,除了要买几件铜银饰品外,奶食品也是必须要品尝的。依托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发展奶食品产业成为当地牧民的“重头戏”。

  在乌拉特中旗,提到奶食制作,人们都会想到娜拉。今年43岁的娜拉是巴音乌兰苏木牧民,进城创办奶食店已有5年时间,凭借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她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奶食专业户”。

  从小看着母亲做奶食长大的娜拉,从妈妈那里学到传统手艺后,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既保留传统奶制品风味,也在此基础上加上现代元素。现在,娜拉和其他5位志同道合的姐妹成立了赛乐沁农牧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奶源基地、品种研发、奶食加工、产品销售的产业链。从最基本的传统奶食品到乳清糖、乳清酒、乳清饮料等系列产品,娜拉和姐妹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奶食品品种达到40余种。通过加盟北京微商团队和乌拉特电商,她们的奶食品每年仅网上销售额就达到15万元左右。连娜拉自己也没想到,她们制作的手工奶制品能够销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国30多座大中城市。

  为了推动传统奶食文化融入市场,娜拉将自己的奶制品带到了国内各类文化推广活动上,通过现场制作、讲解奶制品悠久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乌拉特传统奶制品文化。

  在奶制品走俏的同时,娜拉和姐妹们又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她说:“下一步,我们要让我们的奶制品进超市。同时,利用自己的蒙古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邀请网红主播体验奶食制作,直播销售,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蒙古族的美食。”

  乌拉特文化积淀深厚,民俗纯正浓郁。尤其是乌拉特奶食、乌拉特服饰、铜银器制作等民族手工艺品都是乌拉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立足当地实际,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将民族特色手工业打造成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精准扶贫,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2018年,乌拉特中旗政府投资130万元,将1座1500平方米的旧办公楼改造成乌拉特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创新示范基地,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提供场地,鼓励支持他们发展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毡艺刺绣、宝玉石加工等民族特色产业。目前已吸引23家企业、商会进驻。

  乌拉特中旗紧密结合“互联网++”“创业内蒙古行动”,举办皮艺雕刻、玉雕、银饰制作、蒙古族服饰制作、乌拉特刺绣、奶食品制作、蒙餐制作等特色培训班,还举办奶食品制作技能大赛、民族服饰大赛、“舌尖上的乌拉特”草原美食制作技能大赛等,给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人才提供相互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传统的民族手工业正让当地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就地创业,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催生了“美丽经济”。据统计,目前乌拉特中旗从事民族手工艺制作的共386人,年总收入在700万元以上。
编辑:zmh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