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后,“云观展”能否取代线下展览
时间:2020-03-20 09:11:05 来源:光明日报
[导读] 2月29日,三星堆博物馆全新升级的综合馆通过云展厅形式向公众开放,仅当天其线上开幕式参与人数便接近30万人次。除此之外,其他各家博...
2月29日,三星堆博物馆全新升级的综合馆通过云展厅形式向公众开放,仅当天其线上开幕式参与人数便接近30万人次。除此之外,其他各家博物馆线上展览的“云游”流量同样可观,多家博物馆的线上展厅点击量均在10万以上:故宫博物院的“全景故宫”已有超51万人次在线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的360度全景博物馆则吸引超过12万人次;伪满皇宫博物院线上观展发布后,其官方网站日访问量最高达到10万人次……这一系列数字,足以说明公众对这一参观新方式的热情。
然而,“云观展”作为疫情期间一种被动选择,在博物馆重新开放之后,是否依然值得期待?是否能取代线下展览,成为未来观展的主流方式?
“云观展”,打造无墙的博物馆
乍看“云观展”和“云蹦迪”类似,都因疫情而诞生。实际上,“云观展”并非博物馆的新鲜事。近些年,全球博物馆开放资源与数字化策略进展迅速,我国各博物馆也一直不同程度地推进对线上资源的开发。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更是让数千年来人与艺术品、艺术空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革——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体验博物馆全景,欣赏高分辨率的艺术珍品等。如果说,过去“距离感”是让博物馆体验相对稀缺的原因,那么“云观展”则让公众与博物馆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相对于线下展览,笔者认为,线上展览在便捷性、体验感等方面都拥有明显优势。由于线上展览不囿于时空限制的特点,观众可以在365天、24小时中随时走入不同国家、城市的不同博物馆,而不必受制于“朝九晚五”的开放时间,既降低了观众的参观成本,也避免了错过热门展览的遗憾;同时,线上展览高清分辨率也帮助观众突破肉眼视力的限制、展品前围栏的阻隔、玻璃橱窗带来的反光和人与物之间的距离感,获得更为舒适的观展体验;再者,线上展览丰富的互动内容,也可以深化展览与观众之间的联结,使得原本在时间、空间和故事性方面有着强烈壁垒的人与展品之间,产生了共鸣与共情;此外,一些年代久远、极易损毁的藏品也可以在线上展览的帮助下,得以重见天日,让更多普通观众了解其魅力所在。
“云观展”与线下观展的利弊
显然,“云观展”如今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国外甚至出现了完全依赖“云端”的博物馆,如记录瑞典互联网发展历史的互联网博物馆,以及由于实体建筑关闭只能依靠线上展览的英国圣乔治博物馆,它们拥有和线下博物馆同样的使命、宗旨及发展计划,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那么,“云观展”能否取代线下展览,成为未来参观博物馆的主流方式呢?对此,笔者认为,线上展览固然有众多优势,但也并非万般周全,其无法与线下展览比拟的真实感,以及网络平台不完全成熟所可能产生的问题,都使得针对这一话题的讨论显得为时过早。
从体验上看,“云观展”固然便捷,但线下展览仍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尽管线上展览已普遍拥有极度高清的分辨率,但仍有不少观众对欣赏实物抱有执念,这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展品的结构和色彩,更是为了感受每个纹路之中所体现的技法与质感,而这些仅仅通过图像是很难传递给观众的。除展品本身外,展览中的墙壁、地毯的质地、颜色,展厅中的光线甚至气味,展品之间实际的大小与尺寸比例,都是构建观众对展览认知的重要框架,是线上彼此割裂的单幅展品或虚拟观展体验所无法实现的。与此同时,参观博物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线下展览愈加丰富的社交功能,也注定其无法被线上体验所替代。此外,版权、技术方面的不成熟,也为线上展览的体验带来一些局限。
因此,笔者认为,线下观展的现场感是线上展览所无法满足的,如果完全依赖线上展览,那么必定会失去很多线下参观带来的享受。
“线上”“线下”互融提供更多可能
目前,线上展览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未来线上的观展和教育活动一定会成为人们对博物馆的新要求,同时也将成为博物馆重要的业务版块。因此,与其思考线上展览是否会取代线下展览,不如利用二者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进而为观众带来更为舒适、丰富的参观体验。
当然,这也要求线上展览不只是简单地复制线下内容,更要利用其优势让数字化成为博物馆业务发展的真正推手,让“知识生产、管理与传播”这条核心业务链在博物馆线上平台以新的生态和方式转动起来。
疫情结束后,博物馆重新开放之时,“线上”与“线下”将会如何互融,又能为观众带来哪些可能,我们充满期待!(赵蓓蓓)
关键字: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