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疑似拍卖出土文物 当心!文物拍卖有禁区
时间:2019-12-19 15:05:45 来源:北京日报
[导读]近日,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公布了一封发给浙江省文物局的函件,文中称接群众举报,反映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12月15日“2019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历代青铜器专场”拟拍卖疑似出土文物。国家文物局在函件中要求浙江省文物局对上述拍卖标的审核情况进行核查,并于12月20日前将核查结论函报国家文物局。此前西泠印社官网显示,2019年秋季拍卖会在12月13日至16日拍卖,共举行35个专场。
近日,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公布了一封发给浙江省文物局的函件,文中称接群众举报,反映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12月15日“2019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历代青铜器专场”拟拍卖疑似出土文物。国家文物局在函件中要求浙江省文物局对上述拍卖标的审核情况进行核查,并于12月20日前将核查结论函报国家文物局。
此前西泠印社官网显示,2019年秋季拍卖会在12月13日至16日拍卖,共举行35个专场。在预告中,“中国历代青铜器专场”计划于15日晚举行,该场共有34件拍卖标的,年代从商代、西周、战国直至唐代,估价最高拍品名为“商晚期·青铜奚卣”,估价1600万元至2200万元。不过在实际进行的拍卖中,多件青铜器拍品已被撤出。
这并不是西泠印社第一次因拍卖青铜器文物触发“红灯”。2017年,西泠印社2017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历代青铜器专场”上,一件名为“商中期·青铜兽面纹鬲”的拍品以287.5万成交,后被证实为1988年被盗的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鬲,最终在拍卖交割之际被成功追回。
记者查询到,根据2016年起生效的《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办法》,文物拍卖标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审核,国家文物局对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者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文物,依照法律应当上缴国家的出土(水)文物,以出土(水)文物名义进行宣传的标的,国有文物商店收存的珍贵文物等8类文物的买卖行为均是明令禁止的。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曾谈到,拍卖行征集藏品时,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来源不明的东西,如果是走私出去的,藏家可能不会告诉拍卖行。“对于出现走私、盗墓而来的文物,拍卖行防不胜防。如果拍品出现问题,拍卖行应将拍品撤拍。如果拍卖公司确实未经审核违法上拍文物标的,那么就可能是有意逃避。对于这种情况,拍卖公司应该会受到处罚、追究。”
对此事,许多网友为国家保护文物点赞,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困惑,“青铜器应该都是后世出土的吧,只是时间有先后,如何界定哪些能拍卖?”“执法要严谨,如果没有足够证据认定拍品是被盗文物,是否应认为是流散民间的文物?”……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甘学军。
“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拍卖公司必须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珍视国家文物,对于明确为出土(水)文物、被盗文物等禁拍标的都不能拍卖。”甘学军说道。不过他也注意到,《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办法》所规定的禁拍文物,在具体审核中也常常面临界定困难的窘境。“例如并不是所有文物都有交易发票、出版物等证明,依据现有信息难以断定其是否属于禁拍文物,这时候该怎样拿捏尺寸,确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64万件中国文物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馆,而民间收藏数量是其10倍之多。面对出土文物经过流转成为传世文物,大规模存在于市面的现实,甘学军认为亟待文物主管部门、市场主体等多方共同探讨与时俱进的认定标准,找到更加实事求是的解决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上线后,平台以中英双语发布了大量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并上传到国际刑警组织被盗艺术品数据库。这一透明、实时的文物信息平台,也许未来对于参与拍卖各方判断文物是否可以拍卖,能够提供更多依据。(记者 王广燕)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