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玩密室逃脱关节骨裂 商家:签了免责不予负责
时间:2019-11-27 09:16:07 来源:法治周末
[导读]原标题:“密室逃脱”野蛮生长免责协议非商家保护伞法治周末记者赵晨熙“我记得下层的墙上好像有一个标记。”张琦边说边叼着手电筒顺着身旁的楼梯下楼,不料却一脚踩空,从楼梯上跌落,导致左手肘关节骨裂。近年来,密室逃脱类游戏开始逐渐成为“80后”“9
“我记得下层的墙上好像有一个标记。”张琦边说边叼着手电筒顺着身旁的楼梯下楼,不料却一脚踩空,从楼梯上跌落,导致左手肘关节骨裂。
近年来,密室逃脱类游戏开始逐渐成为“80后”“90后”们的娱乐“新宠”。而为了不断追求刺激,很多密室逃脱增加了大量恐怖元素,机关也设计得异常惊险,虽然加大了刺激程度,却也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消费者和商家往往会扯皮,商家事先让玩家签订的免责协议,也成了很多商家脱责的“保护伞”。
免责协议引发的争议
“游戏有风险,大家玩之前都要签一下免责条款。”张琦还记得,商家没有过多介绍条款的内容,只说是个必须走的流程,然后就催促大家签字。
张琦受伤后,店家为表歉意,免去了当日他们游玩的费用,但张琦拍片子、上药就花了两千多元,为此,他又找到商家索赔医药费。
“密室内灯光暗、机关多,容易发生危险,所以需要格外小心,我们已经在游戏开始前进行了安全提示,也签了免责协议,其中明确,若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因为自身操作失误或因过度惊吓、恐慌等造成摔倒等现象而造成损伤的,经营者不予负责。”商家拒绝再赔偿医药费。
张琦则提出这家店的楼梯设计存在缺陷,玩家只能倒着下楼梯,在昏暗的环境下极易踩空。“这种免责协议都是商家事先就拟定好的,出了事真的就能完全免责吗?”这让张琦想起了去年的一次经历。
去年,张琦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斯巴达勇士赛,这是一项需要爬高、涉水,甚至跳火沟,穿过层层障碍,才能最终到达终点的极限挑战赛。
比赛前,主办方让每位参赛者都签订了免责协议,其中写明,要参赛者考虑自身体能等理性参赛,其中若因自身操作失误等发生意外,举报方概不负责。
其中有一项障碍是要翻阅一个十几米高的铁梯子,参赛者只能抓住一根绳子攀爬过去,但梯子下方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甚至没有铺垫子。这让张琦心有余悸,一旦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主办方难道仅靠事先签订的一张免责协议,就能完全脱责?
免责协议并非一律免责
近年来,与消费者签订免责协议似乎成了很多商家的“先置条件”,除了参与一些含有风险的游戏,甚至家长带孩子去玩海洋球、充气城堡,都要先在免责协议上签字。
法治周末记者随机采访了5名路人,他们均表示与商家签订过免责协议,但也均表示并未认真看过其中的内容,“觉得就是个流程”。
此外,刘俊海强调,合同法中也有规定,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时,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己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现在很多商家提供的免责协议大多是在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规制,对商家的救援等应急措施却极少提及,这样的免责协议基本都是无效的。”刘俊海指出,一旦发生意外,首先要确定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意外的发生,如果是商家的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亦或是由工作人员惊吓追赶导致玩家摔伤等情况,那么即使事先签订了免责协议,商家依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另一方面,某些娱乐活动本身具有刺激、恐怖、惊吓等元素,玩家自愿参与游戏,也应当遵守相关规则,并在游戏中对环境、机关等予以充分注意,如果事后证明,危害后果是因玩家自身操作失误导致,与商家设施并无关联,且商家已经尽到了事前告知、事后救助等义务,那么消费者也要自行承担相应的责任。”刘俊海说。
法治周末记者在裁判文书网上注意到一起案例。消费者也是在游玩时从楼梯掉落受伤。法院认为,该楼梯存在安全隐患,且安全警示标志并不显著,经营者并未尽到充分提示义务和对消费者合理限度内的救助义务。但消费者自愿参与密室类的游戏,未充分注意游戏场所内的环境,增加了下楼梯的危险。法院最终判定,经营者和消费者各承担45%和55%。
野蛮生长亟待监管
在刘俊海看来,商家在游戏前要求玩家签订所谓的免责协议,就是已经预见到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危险。
密室逃脱就是其中典型。为了追求刺激,如今很多密室逃脱还加入了真人追赶等要素,由此引发的意外事件也并不鲜见。
资深“密室迷”李雪对此深有体会,她也曾因被商家装扮的“鬼”强行抓走而导致手腕受伤。
除了玩法越来越猎奇,不少密室逃脱的设施更是存在着安全隐患。
2017年3月,北京的胡女士在密室逃脱游戏中因梯子故障,一部分直接脱离墙体,导致其从梯子上摔落受伤;2018年8月,南京市民李某在参与密室逃脱游戏时因手铐密码锁出现故障,导致手肘受伤……
“这个行业很乱。”曾在海淀区经营过密室逃脱的杰子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除了开在商场里的密室逃脱相对规范外,隐藏在写字楼、居民楼里的小密室大多证照不全。
杰子介绍,密室逃脱属于娱乐场所,除了要办理餐饮娱乐业的营业许可证外,还要向工商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但实际中,由于工商部门对这类经营项目没有明确定义,因此,有些是以室内游乐场的名义注册,有些则是以文化传播公司等形式存在,而密室逃脱在登记注册中,并未设置许可事项,属于一般经营范围,这也给了商家更多操作空间。
“这一领域没有统一建设标准,但装修、布置完成后要由消防部门验收并备案。”但杰子坦言,实际中很多中小型密室都故意省略这一环节,为了营造恐怖气氛,不少密室装修都极为昏暗,有些甚至没有安全出口标识,一些民房改造的密室为了节约成本,会用劣质塑料板做隔断,水电改造也不合格,极易引起火灾,“由于密室逃脱游戏期间不准带手机,玩家只能通过对讲机或监控探头和商家取得联系,一旦发生火灾,很难第一时间施救”。
1月4日,波兰北部城市科沙林一家密室逃脱发生火灾,就因疏导不及时,导致5人死亡,1人受伤。
近年来,密室逃脱类游戏需求的爆发,导致了市场的野蛮生长。
法治周末记者在大众点评平台发现,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密室逃脱就设在毛坯房里,还有的直接在集装箱里改造,质量良莠不齐。
“有的商家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杰子表示,如今密室逃脱生意主要靠网络平台推广,但有些平台监管并不严,有的商家甚至用以前房屋的证照都可以审核通过,上网后通过低价团购,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因为隐藏在居民楼或写字楼,除非被举报,否则很难被查。
这种混乱的局面也给监管带来了难题,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武汉某密室逃脱场馆发生事故后,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不属于我们管理”。
“娱乐场所的设立应由文化部门管理,营业执照由工商部门管理,经营中要受到公安、消防等部门的监管,各部门应形成监管合力,而不是互相推诿。”刘俊海建议,对于密室逃脱类场所的具体主管部门,应考虑通过法律进一步完善和明确。
对于商家,刘俊海强调不应仅在免责协议上“下功夫”,而应提升硬件设施,做好安全标识、制定应急预案,不可因一味追求刺激而忽略安全隐患。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