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教育 > 正文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西法大模式”:固本培元 法新结合

时间:2019-11-25 09:00:38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导读]人民网讯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兰州大学新闻传播教育60周年座谈会”近日在兰州大学举行

人民网讯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兰州大学新闻传播教育60周年座谈会”近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此次年会的主题为“回顾与前瞻——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70年”,同时围绕新闻传播教育设置四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130余位新闻传播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

在大会主题言环节,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的专家分别围绕新闻传播教育的观念重塑、外部环境、培养目标与教育模式改革进行发言。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作为唯一一所受邀发言的省属院校代表,以《固本培元 法新结合——打造新时代卓越传媒人才的特色化培养模式》为题,提出地方性院校在当今媒介环境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探索思路。

难题:多元融合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困局

“如何辨别、如何验证、如何表达、如何传播、如何取信于人?”孙江教授通过对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介形态下如何开展工作的一系列追问,揭示出在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融合性媒介不断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

他指出,如果将这些追问倒推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阶段,那么“如何建立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如何弥合学生毕业之后的本领恐慌问题”就成为办好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两大难题。

破题:培养服务时代需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紧跟媒介环境变化的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演进,孙江教授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提出、新文科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更具体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开展,共同指向了一个方向,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有气魄、敢担当、能干事的新闻人才。

“特色化应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孙江教授重点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立足于自身办学特点构建的“全媒体知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融通、法学与新闻学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通”的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他强调,该模式确定了“政治坚定为前提、人文素养为驱动、创新意识为引领、专业能力为基础、法新结合为特色”的目标,以学科融合、文理艺交叉、实践贯通为思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手段、实践平台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解题:立足优势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紧扣使命、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孙江教授认为,对于资源相对匮乏、技术与人员流动相对较慢的地方特别是西部高校来说,定位精准、善用社会力量协同育人是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学院通过共建实验室、合办节目、开展社会服务、搭建海外实习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撑。

他具体阐述到,在固本培元培养方面,学院立足于西北政法大学新闻教育的“红色基因”,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注重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法新结合培养方面,学院依托学校法学专业的学科优势,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该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30余家,培育优秀作品近百部,学生海外升学就业比例,行业领先媒体、企业就业比例均有所提升。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罗以澄教授担任主题发言环节的评委,他在评议时指出,在新闻人才培养被提升到安邦定国、治国理政高度的背景下,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规律的关系、立足中国特色与面向国际建设世界一流的关系、专业技能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的关系”至关重要。在思辨的基础上,西北政法大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现实回应,结合自己的新闻教育实践展现出“一幅美好的、鲜活的、具有实践性的图景”,并具有“特点鲜明、可复制推广”的特征。

此次年会还举行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首发仪式,同时由兰州大学代表丝绸之路各参会高校宣读了《丝绸之路新闻传播教育高校联盟2019兰州共识》,组织成立“丝绸之路新闻传播教育高校联盟”,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为该高校联盟的首批创建单位之一。(王洋、杨悦萱)

编辑:zmh

关键字:新闻传播培养人才法新教育本培元西法模式如何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