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之下逆周期调节应更加多元化
时间:2019-11-20 12:34:30 来源:金融时报
[导读]央行在近日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面对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困难挑战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同时要防止通胀预期发散。应该说,加强逆周期调节与防止通胀预期发散是一对“两难”关系,既要通过货币政策发力来稳增长,又要杜绝大水漫灌,管理好通胀预期,这折射出央行在“两难”之下寻求平衡的目标。
央行在近日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面对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困难挑战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同时要防止通胀预期发散。
应该说,加强逆周期调节与防止通胀预期发散是一对“两难”关系,既要通过货币政策发力来稳增长,又要杜绝大水漫灌,管理好通胀预期,这折射出央行在“两难”之下寻求平衡的目标。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能不足,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形成拖累;在“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环境中,全球金融脆弱性继续累积。在此局面下,我国很难完全独善其身,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总之,复杂的内外环境,是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多难”的由来,而央行势必要在“两难”下寻求平衡,这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所必需的。
但是,逆周期调节举措如果偏向单一,尤其是如果过于倚重货币政策,将难以应付“两难”“多难”、矛盾重重的复杂形势。如果货币政策既要顾及总量控制,又要兼顾结构调整,效果难免会打折扣。因此,在“两难”之下,逆周期调节需更加多元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区域政策、消费政策、就业政策应“多头发力”、相互配合,在加力的同时避免推升通货膨胀,以取得预期效果。
结合当下形势来看,在多元化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包”中,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报告提出,下一阶段,在控总量上,要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在调结构上,要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需要看到,做好控总量和调结构这两件“眼前事”,才能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从而为深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等更长远目标赢得更大空间。
在“工具包”中,财政政策应承担更多具体、指向性明确的作用。在本轮逆周期调节加力中,财政政策的重点是稳投资,抓手是地方专项债。11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11月14日召开的部分省份经济形势和保障基本民生座谈会强调,各地要抓住国家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等机遇。上述举措,旨在破解基建投资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从而释放出基建对经济的托底作用。除了专项债,PPP、企业债以及权益型、股权类金融工具等,都是稳投资中可以重点考虑的工具,各项工具相互配合使用,方能全面地解决基建投资资金短缺问题。
总之,财政政策加力可以更好地修复和提振企业低迷的信用端,对于降低企业负担、促进企业盈利、提振企业投融资意愿的效果较好,是逆周期调节中的重要一环。
此外,区域政策、消费政策以及就业政策,也应在逆周期调节加力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各区域的户籍制度改革应加快步伐,释放出更多要素自由流动的红利;消费方面,稳定生猪生产、走出结构型通胀是当务之急,并应培育汽车、家电、电子等消费新增长点,从供给、流通和保障环节入手,激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等“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同时,应继续把稳就业放在“优先级”,促进支持灵活就业的新业态发展,稳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上述政策,都是逆周期调节“工具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综合运用多元化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宏观政策才能在“两难”之中保持定力和从容,取得更好的成效。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