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藏品怎样才能“活”起来?民间博物馆的困境与呼唤
时间:2019-10-23 21:12:46 来源:workercn.cn
[导读]真正的藏品怎样才能“活”起来?重庆一座民间博物馆的困境与呼唤本报记者韩振“过去,这些藏品散落在巴蜀各地,不被人们重视,随时可能被损毁。为挽救这些文化载体,我25年来耗费巨资搜集10余万件古代建筑构件,就是为了让它们免于损毁。但现在,它们在我手里也处境堪忧,随时有损毁风险。”重庆大圆祥博物馆馆长刘健忧心忡忡地说。2013年成立的重庆大圆祥民间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巴蜀古建筑藏品博物馆。
“过去,这些藏品散落在巴蜀各地,不被人们重视,随时可能被损毁。为挽救这些文化载体,我25年来耗费巨资搜集10余万件古代建筑构件,就是为了让它们免于损毁。但现在,它们在我手里也处境堪忧,随时有损毁风险。”重庆大圆祥博物馆馆长刘健忧心忡忡地说。
2013年成立的重庆大圆祥民间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巴蜀古建筑藏品博物馆。该馆收藏了10余万件木雕、石雕等古建筑构件,被业内人士认为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该馆前期投入巨大,后期又面临运营、资金、场地等难题,不但藏品文化价值无法有效挖掘,还因火灾、蚁害、潮湿等威胁,随时有损毁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一些博物馆真假难辨、赝品泛滥之际,对真正投身于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博物馆,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扶持,以让面临损毁、正在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承载传统文化基因的博物馆
重庆市璧山区城南约20公里,有一座金剑山。山下有个叫健龙镇新石村的地方,这里有一座清代工业遗址,名叫天福碗厂。碗厂始建于清咸丰四年,兴于民国,盛于新中国,后来逐渐衰败。
如今,这里是大圆祥博物馆所在地。博物馆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六根大烟囱和十几幢旧式生产车间、办公楼、职工宿舍,这一切都在诉说着它久远的历史。
走进博物馆,5万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和厂区里,各种藏品眼花缭乱地呈现在眼前。有巴蜀古门、古窗、匾额、木雕、石雕、柱础等建筑构件,也有古床、古柜、厨、桌、椅、橙、架等古旧家具,还有神龛、神位、佛道造像等传统文化藏品。
“我过去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看到这些精美文物散落在民间,随时可能损毁,就一件件买了回来。随着物件越来越多,我把这个厂房都买了下来,专门存放这些藏品。”重庆大圆祥博物馆馆长刘健介绍说,这些建筑物件雕功精美,寓意深刻,体现着巴蜀地区独特的工艺和文化。“一些木门上精美的绘画,是用原生态矿物原料一层又一层堆画而成,这种工艺现在已经失传,很值得研究。”
“这个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出了片段的重量和基因的能量。”曾对该馆做过研究的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说,该博物馆收藏的古建筑构件是感人的片段,这些片段甚至在一些古镇中都已消失。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藏品包含了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技术工艺,承载着沉甸甸的传统文化基因,显得异常珍贵。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智亚表示,重庆大圆祥博物馆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构件博物馆,不仅对研究古建筑工艺、风格等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巴蜀传统文化的特性,寻求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点,从而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大圆祥博物馆的藏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重庆市文旅委副主任朱茂表示,这些藏品不仅是艺术品,还展现了当时的道德水准、社会规范、风俗民情等,同时具有与旅游融合的巨大潜力,可以形成产品、体验,产生巨大经济价值。
[page]
“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刘健说,尽管大圆祥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广泛认可,但受制于多种因素,该博物馆处境堪忧,不少藏品不但价值无法有效挖掘,甚至最基本的保护都无法保障,随时有被损毁风险。
“首先是藏品不能估值作价,无法融资和开展合作。”刘健告诉记者,由于无力聘请专业机构估价藏品,致使金融机构无法认可其价值,因而无法融资贷款。一些市场主体虽愿意进行项目合作,但由于藏品价值不确定,导致股权划分困难,项目合作无法进行。“我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刘健说。
其次,营运保护费用巨大,长年亏损,面临倒闭风险。刘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博物馆42名员工每年工资及运行费300多万元;10余万件藏品的日常保养、保护费用每年300万元。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博物馆的门票收入每年仅几十万元。“所有钱已都用于收集藏品,导致后期养护投入不足,博物馆随时面临倒闭。”刘健说。
“博物馆还面临火灾、蚁灾、盗窃、抢劫等安全风险。”重庆大圆祥博物馆顾问何世维说,博物馆无财力投入完善的消防设施,更无防白蚁措施,既面临火灾风险又面临白蚁啃食隐患。同时,博物馆的安保、安全措施也极不健全,珍贵文物被盗、被抢的风险很大,并且由于博物馆藏品的特殊性,又不能参加保险。
基本的安全尚无法保证,挖掘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更是免谈。记者在该博物馆看到,受制于场地太小,藏品多数是堆码式展陈,大量木制藏品露天摆放,毁损严重。
“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甚至连最基本的图录都无法制作,更不用谈挖掘藏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了。”刘健介绍说,国内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兴趣浓厚,但缺乏资金支撑,难以形成成果。“有一次,一个高校的研究机构多次来我们这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了著作,但因为缺乏几十万元资金,这个成果现在也没能出来。”刘健叹息着说。
重庆市璧山区文旅委副主任洪军表示,璧山区历来重视文化资源挖掘和文物保护,尤其是今年全市层面开展“晒文化·晒风景”活动后,对文化的重视、挖掘和投入日益加大。“当前,区里正围绕大圆祥博物馆制订相关规划,但大圆祥博物馆藏品多、体量大,加之当前对民间博物馆保护缺乏顶层设计支撑,地方政府在保护和挖掘时,财力、专家等资源有所欠缺。”洪军说。
[page]
真藏品怎样才能“活”下去?
业内人士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采取多种措施“活化”文化资源、提升民族自信,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但由于政策上缺乏扶持,民间博物馆普遍生存艰难,一些博物馆甚至靠卖藏品求生存,造成部分文物的流失。
“目前,国家对文物保护日益重视,但对民间博物馆还缺乏足够的扶持政策。”朱茂说,民间博物馆也是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宜从全民族文化保护的高度,将其纳入扶持范围,从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像大圆祥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持,有可能造成藏品损毁,到时不仅是大圆祥博物馆的损失,更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何智亚等专家也认为,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保护重视,主要体现在对国有博物馆投入力度逐步增大,但民间博物馆还缺乏有效投入。“国家可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将部分代表性博物馆纳入扶持,防止优秀文化资源因保护不力而损毁。”何智亚说。
“就大圆祥博物馆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该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研究及开发。”刘畅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可组织文化旅游专家和研究机构对藏品进行抢救性整理、深入研究和挖掘其价值,并开发文化产品;同时,发挥博物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将该博物馆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古建筑研究基地、旅游目的地等。
一些专家认为,真正要让民间博物馆藏品“活”起来,要通过科学评估赋予藏品一定的价值,使藏品具备贷款融资等金融功能。如此,博物馆才能与其他市场主体合作,从而大大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但在目前,评估资源稀缺,评估费用过高,民间博物馆往往只能“望而却步”。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