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养老机构床位7年增5万余张
时间:2019-09-06 08:22:27 来源:新京报
[导读]北京养老机构床位7年增5万余张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占户籍人口25 4%,总数达349 1万人;养老照料中心覆盖三分之二街道乡镇昨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发布会。会上,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9 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 4%。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北京市近年来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
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占户籍人口25.4%,总数达349.1万人;养老照料中心覆盖三分之二街道乡镇
昨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发布会。会上,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9.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4%。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北京市近年来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养老机构床位数在过去的7年里,从7.4万张增加到12.6万张。
看点1
社区养老驿站明年达千家
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64.8万人,占总人口的16.9%;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9.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4%。
紧扣老年人就近养老服务需求,北京市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出台了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规划。
养老专项资金由2012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3.8亿元,增长165.4%。目前已扶持建设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75家,建成运营192家,覆盖了全市三分之二的街道(乡镇)。明年规划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00家,已建成运营755家,其中农村幸福晚年驿站260家。
看点2
364万常住老年人享优待
民政部门关注点曾经更多集中在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星级评定、标准化建设、九养政策等单一碎片化政策。随着2013年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市养老服务逐步向体系化发展,更加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完整体系。
从2012年至2018年,累计制定出台政策文件130余项,建立起了以主干政策为支撑、配套政策为补充,相对完备、互相衔接的养老服务“四梁八柱”政策制度体系。市人大颁布全国首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将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就近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扩大社会优待范围,364.8万常住老年人持养老助残卡获得社会优待、社会服务、社会福利,老年人优待范围从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拓展到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60-64周岁老年人同等免费乘公交、逛公园,大幅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
看点3
养老机构85%明厨亮灶
据李红兵介绍,目前,质量建设已成为全市养老服务发展新时尚。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显著改善,全市运营养老机构基础指标合格率达到100%,85%机构实现明厨亮灶。
养老服务标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制定发布15项机构养老、7项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标准,涵盖了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的诸多方面,一些标准上升为国标、行标。星级养老机构从2012年的107家增长至2019年的336家,并且出台政策将星级评定结果与运营补贴挂钩;今年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全面启动。
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初步形成。在全国首家出台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办法,建立重大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做实信用监管,对违法违规开展金融活动、发生欺老虐老等11种情形纳入信用黑名单,实行运营商禁入、联合惩戒。
■ 追问
老人或失能失智或失独有没有相应的救助政策?
李红兵介绍,针对不同老年人面临的具体困难,北京市制定了老年人分类保障意见,明晰政府责任基本边界,将政府责任重点聚焦经济困难和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独居老年群体;出台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社会福利机构补助政策,让困难群众住得起养老机构。
出台特殊家庭老年人通过代理服务入住养老机构政策,为失独、孤寡等特殊老年人提供代理服务,解决他们入住养老机构、就医等难题。
着眼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出台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意见,弥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欠账;出台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实施办法,建立“看门人”的机制,为加强老年人分类保障提供了有效保障。
老龄人口越来越多 养老服务能满足需求吗?
李红兵介绍说,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市民政部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实现了养老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型养老体系到“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主体、多元发展、市场运作、产业方向”发展的转变。
从2012年至2018年,全市建成运营的养老机构数量从400家增长至526家,养老服务商达到近2万家;运营养老床位从7.6万张增长至10.8万张,新增养老床位3.2万张,年均增加5000余张,70%以上养老床位由社会力量建设或运营。
近年来,北京市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措施:
全面推进公办民营改革,59%公办机构实现了公办民营,养老机构接收入住人数较改革前提高了14.2%。
加大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对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每新建一张养老床位给予4万至5万元一次性建设补贴,改变2012年以前对于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单纯按照接收服务对象自理、失能分别给予150元、200元的运营补贴政策,每床每月最高补贴达1050元。
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保障。2015年出台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移交办法,规定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产权无偿移交给民政部门,至今已经无偿移交设施70余处,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率先探索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社会化、产业化方式为社会老人服务,以对应需求端的多样化需求,精准开展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数说
200亿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明山昨日介绍,通过减税降费和稳岗补贴等一揽子措施,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在2019年,仅通过社保降费就将为企业减负约200亿元。
100%
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社区工作者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针对“能干的留不住、年轻的干不长”这一问题,北京市先后五次大规模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水平。明确从2018年1月1日起,北京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总体待遇平均水平由不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70%提高到100%。调整后,社区工作者年人均应发工资达到10万元,月人均应发工资增长约3000元。
34所
北京市委教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奕昨日介绍,在高等教育方面,北京市34所高校、1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194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占全国的27%),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数量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20%以上,建设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和99个高精尖学科,学科建设、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
新京报记者 吴为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