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系统推进金融科技发展
时间:2019-08-29 09:15:33 来源:金融时报
[导读]7月19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在部署做好当前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时提出,要“发展金融科技的能力”。8月2日,人民银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提出,“要因势利导发展金融科技,加强跟踪调研,积极迎接新的挑战。”日前,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
7月19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在部署做好当前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时提出,要“发展金融科技的能力”。8月2日,人民银行召开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提出,“要因势利导发展金融科技,加强跟踪调研,积极迎接新的挑战。”
日前,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规划》是我国金融科技的一份系统性纲领文件,为金融科技的发展画出了框架、理清了逻辑。《规划》的出台,是为了激发金融科技的技术驱动力,从而为传统金融赋能。应当说,决策层在眼前这个时间节点强调“发展金融科技的能力”,系统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是因势利导、应势应时的重要选择。
系统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是应势而为,这个“势”,是当下国际大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当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多,经贸摩擦频现,各国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对我国来说,妥善应对经贸摩擦等外部不确定性给宏观经济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技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构建更稳健安全的金融体系,高水平的金融科技不可缺位。
综合来看,金融科技的进步,不但能使我国金融在高质量发展道路和国际竞争中走得更远,也能提高金融体系本身的御险水平。《规划》强调,加快金融科技战略部署与安全应用,已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内在需要和重要选择。在应对全球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方面,《规划》提出了五项重点应用: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合理布局云计算、稳步应用人工智能、加强分布式数据库研发应用、健全网络身份认证体系。这五项应用,可以说是被甄选出的“突破口”,富有针对性,符合国际趋势,体现了“蹄疾步稳”的思路。
在以技术进步提升金融体系安全性方面,《规划》同样有多重考量,提出要运用金融科技提升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和金融信息保护,做好新技术应用风险防范,并提升金融业务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金融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加大金融信息保护力度,做好新技术金融应用风险防范。可见,技术进步本身,能够提升金融业的风险防御、处置、化解能力,而技术的恰当应用,有利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系统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是应时而动,这个“时”,是当前市场对金融科技的需求前所未有地强烈,不但渴望金融科技加速创新,也期盼金融科技纠偏纠错、加强风控、规范发展。一方面,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迫切需要更普惠、下沉、精细的金融服务,需要金融科技提供技术驱动力;另一方面,在早期金融科技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走偏路、不规范的现象,少数机构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进行了一些伪创新,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累积了一定风险。因此,市场对于金融科技规范化的期望也颇为急切。
《规划》对上述市场需求作出了细化安排。针对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规划》提出要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降低服务成本、优化融资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使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民生,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具体给出的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完善金融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惠民服务能力、优化企业信贷融资服务、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等几条路径,都可以在实际技术应用中找到落点。而针对金融科技的规范化、监管的健全化,《规划》提出,将通过提升金融业务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金融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加大金融信息保护力度、做好新技术金融应用风险防范来增强金融风险的技防能力;也将通过监管科技的应用来建立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加强监管协调性、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创新管理机制,最终加大金融审慎监管的力度。
技术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运用。在系统性“四梁八柱”的框架下,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将走上“快车道”,不但可以助力传统金融、赋能实体经济,也能够通过技术进步让金融体系更加安全和稳健发展。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