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寻根之旅
时间:2019-08-06 08:28:3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导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身着汉服的朗诵者,悠悠的古琴声,仿佛一下子带人穿越回了古代。刚来到中国的华裔青少年们浸润在《诗经》的风雅中,濡沐在古琴的历史气息中,真正嗅到了中华传统文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身着汉服的朗诵者,悠悠的古琴声,仿佛一下子带人穿越回了古代。刚来到中国的华裔青少年们浸润在《诗经》的风雅中,濡沐在古琴的历史气息中,真正嗅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韵。
盛夏时节,60余名来自美国、加拿大、葡萄牙、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华裔青少年来到南通大学,开启了一段难忘而特别的寻根之旅。
祖籍广东的带队老师张秀清的姐姐住在广州,她每隔两三年都要回国探亲,这次带队参加夏令营,她的心情特别激动:“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对中国的了解也不多,这次中国之行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走近中国,了解祖籍国的文化和发展。”
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前行,高耸的大楼、现代化的建筑、繁华的街景让小营员们惊叹不已。进入南通大学校门,气派的图书馆立刻映入大家眼帘,“图书馆前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满是荷叶与荷花,很有中国的感觉,像花园一般,原来这就是中国的大学啊!”梁振丰兴奋地说,志愿者也给他们留下了很亲切的印象,“哥哥姐姐们很热情,有什么问题都会很热心帮助你。”
来自印尼崇德中学的陈用田到了中国发现自己的普通话有些不够用了,“虽然能听懂一些汉语,但是有些词汇无法理解是什么意思,有时候有些话听不懂。”他们都不停地感慨,以后还是要好好学习普通话。
饺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如果没有吃一顿饺子,恐怕就会觉得没有品到真正的中国“滋味”。对于梁振丰来说,在中国记忆最深的事情便是吃上了“生日味”的饺子。
手擀出来的饺子皮,才是正宗的中国饺子。在印尼,家里吃饺子没那么讲究,常常是冷冻速食饺子直接下锅煮。在通大,小营员们第一次自己体验了一把自己包饺子的感觉。在擀好的面皮里放上馅,捏出一个半圆形月亮似的饺子,一个饺子就做成了。玩笑打闹中,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便出锅了。看着已经变得半透明的饺子,小营员们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对中国人来说,一家人聚在一起剁馅、和面、包饺子,意味着团圆、喜庆、祝福、平安。那一天的饺子同样也承载着对四位少年的祝福。
许惠惠在中国的这几天还过了一把“京剧瘾”,扮了一回杨贵妃。南通伶工学社梅派传人韦红玉为小营员们演示了京剧妆容是如何化好的。旦角的化妆分为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程序。就这样,足足化了一个小时,上完妆后的许惠惠,白白的脸上缀上了一双凤眸,鲜艳的玫瑰红从眼窝、鼻梁两侧开始,压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间向两侧、由深渐浅地均匀地底色融为一色。戴上凤冠,穿上戏服,着上玉带,许惠惠俨然是《新贵妃醉酒》的主人公了。
祖籍福建的许惠惠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几天下来她感到中国和印尼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和印尼相比,无论是风土还是人情都很不一样。”多年前,许惠惠的祖父母就定居在了印尼,许惠惠这一代已经是在印尼的“华三代”了。
体验书法和京剧、学习剪纸和编绳、自己动手绘制扇面、学习茶文化、穿汉服、做回击剑手、参观珠算博物馆和蓝印花布博物馆……短短几天,小营员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了个遍。
“回去之后我要把在中国的见闻说给我的父母朋友听。”许惠惠说,“中华文化传遍四海,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而最终将回归于根。中华文化是我的根,是你的根,是我们的根。”身为华裔,小营员们对于中华文化有着不解的情缘,也愿意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走向世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陈妍 贾雨芳)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