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
时间:2019-08-04 08:50:28 来源:金融时报
[导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乎房地产的表述简明扼要,只有43个字,但直指一个明确的方向:不炒作、不刺激。在当前背景下,决策层的这一表态十分不易。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大挑战。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乎房地产的表述简明扼要,只有43个字,但直指一个明确的方向:不炒作、不刺激。
在当前背景下,决策层的这一表态十分不易。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大挑战。纵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宏观形势的表述,“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强忧患意识”,这一系列用词变化的背后,是决策层对稳经济、稳发展要求的紧迫感。而房地产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动能,一直被视为快速提振经济、带动多个上下游产业发展的抓手。
但“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一罕见表态,明确了即便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加踩油门,但房地产刺激不会重现。实际上,会前的一些政策已经透露出相应的信息:6月13日,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致辞时表示,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房地产企业融资过度,挤占了信贷资源,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也助长了房地产投资投机行为”;7月29日,央行在北京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上,更是要求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
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即便放松楼市调控,与之前相比其短期刺激成效也将大打折扣。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一个行业的高速发展、某类商品价格的持续飙升,也会有副作用。究竟是其带动的“财富效应”大,还是其过度发展对其他产业、其他消费的抑制性作用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此前数年,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全行业、全民都享受到了这一发展红利。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房价的上涨,也意味着企业发展、居民财富的增加,在要素、资源、财富增值的过程中,房地产或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房价增速差值增大,“挤出效应”将更加明显。正如郭树清所言,如果房地产挤占了过多信贷资源,那么其他产业特别是中小民企能获得的资源就会被严重分流;而房价的持续上涨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分配,对于当前亟待继续提振的内需反而会形成负面影响。
可以说,即便真的“放松”房地产管理机制,短期刺激的成效也将大打折扣。
二是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动能转换,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悖。
最直接的影响是政策公信力。从此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控下“房价越控越涨”,到因城施策下热点城市房价初步稳定,甚至实际交易价格稳中有降,市场上观望情绪加重,对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有所回落,“只住不炒”“长效管理”的理念渐渐成为共识。如果此时或明或暗出现大幅放松,那么市场预期可能会立刻逆转,这不仅影响楼市调控的整体效果,甚至会影响社会各界对政策公信力和稳定性的认知。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果此时楼市政策明显转向,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和要求相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是本轮深化改革的核心。其中,新动能培育、要素升级、产业结构转型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如果继续发展房地产,不仅挤占了新动能发展所需的土地、信贷资源,而且可能会激发更多企业、人员的投机情绪,追求速效回报,这对加强基础性研究、推动创新而言可能是更大的阻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并非说房地产就一无是处,将要受到打压。真正的问题在于,不能让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与区域实际经济发展的阶段与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结构性错配。
过去10年来,由于老城土地资源的“饱和”,全国各地的新区、开发区建设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回过头来看,一些城镇深陷转型期新旧动能的青黄不接之苦,所谓的园区最终沦为“空城”,除了短期拉动了房地产、基础建设外并无实效;而像东莞等地却通过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合理规划,对接引入一批优质企业而挖掘出了新的增长点。可想而知,没有实体经济、优质产业依托的房地产热只能是一场“虚火”,而真正创造出新需求的供给才是有“生产力”的供给,真正满足“住”这一需求的供给才是有价值的供给。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