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 正文


高铁标杆中国制造:京沪高铁串联7省市 助力区域发展

时间:2019-07-31 11:33:23   来源:经济日报

[导读]串联京、津、沪等7省市,极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高铁“标杆”中国制造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2533卷、4760册设计资料,6 7万张设计图纸,放满了5个2米多高的档案柜……这是存放在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档案馆里的京沪高铁最初“模样”,正是这些珍贵的研究资料,让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工程代表,更为建设中国各条高速铁路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书写了高速铁路这张“中国名片”的“第一笔”。

 

2533卷、4760册设计资料,6.7万张设计图纸,放满了5个2米多高的档案柜……这是存放在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档案馆里的京沪高铁最初“模样”,正是这些珍贵的研究资料,让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工程代表,更为建设中国各条高速铁路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书写了高速铁路这张“中国名片”的“第一笔”。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京沪。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时,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不仅如此,京沪高铁还串联起京、津、冀、鲁、苏、皖、沪7个省市,成为贯通华北、华东的高铁大动脉,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十八年”磨一剑

京沪高铁于2008年正式开工,在这之前,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们光是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就干了18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东部重要交通干线的京沪铁路客货运量猛增,并长期超负荷运行。2007年,京沪铁路以全国铁路2%的营业线路,完成了全国铁路10.2%的旅客周转量和7.6%的货物周转量。在这种情况下,京沪之间急需建设一条客运专线以缓解运输压力。

1990年,原铁道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八五”期间开展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的报告》。

1990年至2000年,京沪高铁总设计师们完成了方案报告、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及深化可行性研究,初测和初步设计,定测和技术设计。

2001年至2002年,重新落实线路走向,完成规划用地图。

2003年至2005年,完成设计暂规及初步设计的国际咨询,完成可行性研究(中间审查稿)定测和初步设计、部分施工图。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京沪高铁立项,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评估、设计优化及初步设计。

2007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正式开工建设。

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

如今,“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上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北京至上海的列车运行时间由上世纪80年代的14小时59分,缩短至现在的4小时18分。

“当年,我们相当于把‘京沪高铁’勘察设计过3遍。”时任京沪高铁勘察设计主管工程师孙树礼回忆说。

京沪高铁经过的华北和华东地区,软土分布广泛,并有滑坡、崩塌、岩溶、地震液化层、煤田压煤及采空、区域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勘察工作十分复杂。在研究推进过程中,还出现过“是在原京沪线上扩建还是新建线路”“采用高速轮轨还是磁悬浮技术”等诸多争论。每一次争论,都伴随着进一步的深入勘察。

孙树礼介绍说,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共主编过10个版本的设计规范,大规模勘察设计4次,累计里程超过1800公里,相当于把中国铁设所承担的具体勘察设计里程过了3遍。

正是前期严谨扎实的研究和设计,成就了京沪高铁作为中国高铁标杆线路的地位。从建成通车到今天,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运输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最为繁忙的线路,更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试验段,“和谐号”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线路试验第一速度;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成功实现按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创造了世界最高运营速度。

助力区域发展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作为串联起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山东、江苏两个经济大省的高铁干线,京沪高铁的“含金量”毋庸置疑。同时,它还与京哈(北京-哈尔滨)、太青(太原-青岛)、徐兰(徐州-兰州)、沪汉蓉(上海-武汉-成都)、沪昆(上海-昆明)和宁杭(南京-杭州)等10多条高速铁路连接,通达范围基本覆盖全国,“高铁效应”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汇聚和辐射作用。

在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邵长虹看来,高铁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出行便捷度大大提升,“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使得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流动的中国”也更加生机盎然。

高铁最直接的贡献是实现了人的快速流动,尤其是旅游人群。京沪高铁沿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涵盖了10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曲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都,京沪高铁开通后,游客数量节节攀升。“高铁让京津和江浙沪的游客来曲阜‘周末游’成为现实,‘三孔’景区客源大幅增长。”曲阜三孔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勇说。

同时,高端游客消费需求也加速了当地旅游服务的提升和城市发展。“高铁开通后,国内各大品牌连锁酒店几乎都在曲阜开了店,有的甚至不只一家。”曲阜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京沪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在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调整城市规划,抓住“高铁理念”的新契机,设立高铁经济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济南市槐荫区就尝到了“高铁效应”的“甜头”。京沪高铁建设前,槐荫区“有铁路没车站,有机场没民航,有黄河没大桥,有景点没旅游”。数据显示,2008年槐荫区GDP为1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0亿元。

经过10余年发展,在“高铁效应”带动下,这些数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GDP达到53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5亿元。槐荫区在过去10年间的累计投资额达到1356亿元,如今已经形成了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消费物流、智能制造五大产业,居民也从务农为主,逐渐实现在新建工厂、企业里就业,常住人口由30万增至60万,一座“高铁新城”已经在槐荫初具规模。

沿着京沪高铁这条大动脉,沧州、德州、枣庄、徐州、宿州、蚌埠、常州等城市,也纷纷围绕高铁站点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城区,因地制宜构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世界级”平稳性

2015年夏天,一位瑞典游客将硬币立在高速运行的京沪高铁列车窗沿9分钟不倒的视频火遍全网,中国高铁运行平稳性令世界惊叹。在“世界级”的平稳性背后,汇聚着成千上万名铁路人的汗水和智慧。

说到行车稳,人们首先会想到要有个好司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动车司机,需要6年到7年时间,这期间必须把30多公斤的规章技术记得丝毫不差,必须保证1825个日夜的安全值乘作业。”作为一名拥有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7本火车驾照的老司机,薛军深知安全、平稳、正点驾驶是火车司机最重要的责任。他说,1992年考上内燃机车驾照,当时我觉得这就能“吃”一辈子了,可怎么也没想到,中国铁路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动车组时代只用了10几年的时间。

“币立不倒”的另一个关键是车轮下高平顺性的无缝钢轨。记者在济南桑梓店焊轨基地看到,一根根100米长的钢轨要在这里经过除锈、焊接、打磨、正火、矫直、探伤等17道工序,最终加工成500米的长钢轨,才能被铺设在高铁线路上。“高铁用钢轨要将焊接接头的不平顺控制在0—0.3mm/m范围内,才能达到要求。”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首席导师吕关仁介绍说。

为了这头发丝一样细的差别,中国铁路几代焊轨人不断攻坚克难,改进工艺。“60年代我们的焊轨设备比较落后,核心设备是仿匈牙利的,其它工序还是以手工作业为主,精度不高,这样的生产线在70年代就已经难以适应国家大规模无缝钢轨生产了。”第一代焊轨人王兆海回忆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苏式K355型电阻焊机和K190、K900型连续闪光焊机等设备不断更新,钢轨焊接的速度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如今,桑梓店焊轨基地已经可以完成20多种轨型的焊接工作,累计焊接的钢轨有10000余公里,质量优良率达到100%。中国高铁创造时速486.1公里世界纪录的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试验段铺设的正是这个基地出产的钢轨。

除了好司机和好钢轨,良好的车况也是高铁运行平稳的关键。在上海虹桥动车运用所的车间里,一辆小车上的两个“机械臂”不停变换姿势、闪烁蓝光,这是检测机器人在对动车组车底自动检测。据了解,今年5月份起,上海虹桥动车所率先利用机器人系统开展动车组一级检修“人机交替”作业模式,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检修能力,同时也保证了检修作业质量的稳定,这代表了当前轨道交通领域智能检修的最高水平。

“京沪高铁不仅在建造技术、施工装备上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而且为牵引电化、通信信号、装备制造等提供了试验场,还建立起新技术、新装备的聚集创新平台,推动了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技术装备水平,拉动了国家新产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邵长虹说。

服务一脉相承

“不仅车速快,而且还得稳!”曾经在京沪线上干了15年列车乘务工作的高晓庄,今年第一次坐上了“复兴号”,坐在整洁舒适的车厢里,她的内心有羡慕也有遗憾。令她羡慕的是,高铁列车服务的精细化,“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专业保洁员,列车上所有的服务都需要列车员来做,扶旅客上车,开关车门,为旅客倒水、送饭,打扫车厢和厕所,列车到达终点站后还要整理座椅套和更换卧具”。令她遗憾的是,由于快到退休年龄了,自己没能赶上“复兴号”的工作。

在高晓庄看来,铁路服务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进步。过去的理念是“一个心眼为旅客,想得周到,做得彻底”,列车员几乎要为旅客做所有事情。随着列车车型升级和旅客出行需求不断变化,如今列车上提供的是“有需求,有服务;无需求,无打扰”的无干扰式服务,这是“一心为旅客”的传承,也是“想得周到,做得彻底”的发展。

“现在列车的速度越来越快,京沪高铁上有很多乘客属于公务流,他们可能更想在车上稍作休息。还有一些乘车时间比较短的旅客,比如一两个小时,可能想看个电影、电视剧就到站了。这些旅客其实都不愿意在乘车过程中被过多打扰,这也是近几年高铁旅客需求的一个明显变化。所以,除了查票这类必要的工作,我们不会过多打扰乘客,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的服务上。”京沪高铁一队G7次“复兴号”车长官淼说。

除了列车上的服务,高铁车站的服务水平也是整个出行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京南站,由全国劳模李慧娟带头成立的学雷锋小组,之后演变为“158”雷锋服务站,以贴心周到的服务、待旅客如亲人的恪守,让越来越多的困难旅客享受高铁之便。据介绍,“158”雷锋服务站与全国铁路160余家车站、480多趟列车建立了联网联动志愿服务机制,实现了站与站、站与车之间重点旅客的联网接续式服务。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服务,我现在一个人就能出远门,平均每个月一次。”73岁的周老先生平时行动需要坐轮椅,出远门更是不容易,但自从知道了“158”雷锋服务站,乘火车出远门对他来说再也不是问题。“南京南站建好后,我就知道了‘158’,这么多年,她们的人员变过,但是服务一直没变,而且越来越好。每次找她们都是从车站口接我到候车的地方,然后再送上车。”

如今,为了适应旅客多样化需求,提升旅客满意率和获得感,高铁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京沪高铁在沿线各站陆续增设了站内列车信息显示屏、自动检票闸机、自动售(取)票机、彩色引导地标等设备,人脸识别、刷卡进站、VR导航系统的建设也正在逐步推进。“可以说,京沪高铁的服务在世界上是一流的。”邵长虹说。

现在,京沪高铁正以卓越的建设和安全高效的运营,引领中国高铁从“追赶”驶向“领跑”。安全生产2862天,成功实现按时速350公里正式运营,累计开行列车85.3万列次,运送旅客9.3亿人次……一个个数字说明,今天的京沪高铁,已成为中国高铁和世界高铁的标杆。

佟明彪

编辑:zmh

关键字:高铁京沪中国铁路发展旅客服务设计列车研究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