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居环境 武汉绿了江岸、美了生活
时间:2019-07-26 09:53:20 来源:人民日报
[导读]改善人居环境,承载历史文化,武汉——绿了江岸美了生活165条江河日夜奔流,166处湖泊碧波荡漾,武汉这座傍水而兴的城市,其发展变迁与水相连,其民生冷暖也与水相关。棚户区变绿色客厅“我们的青山好,美景真不少。靓丽的大江滩,江城领风骚……”炎热的天气,挡不住吴传发老人的热情,为了迎接世界军运会,他唱起了湖北慢板。78岁的吴传发,1956年跟随父辈来到这里参与武钢建设,在江畔搭建简易工棚安家落户。
165条江河日夜奔流,166处湖泊碧波荡漾,武汉这座傍水而兴的城市,其发展变迁与水相连,其民生冷暖也与水相关。
棚户区变绿色客厅
“我们的青山好,美景真不少。靓丽的大江滩,江城领风骚……”炎热的天气,挡不住吴传发老人的热情,为了迎接世界军运会,他唱起了湖北慢板。
78岁的吴传发,1956年跟随父辈来到这里参与武钢建设,在江畔搭建简易工棚安家落户。那时一家三代6口人蜗居在18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低矮潮湿、光线昏暗,一下雨就漏水。吃饭就在门前空地上,门前搁一个凳子,就是孩子们的写字桌。“棚户区四周全是工厂,一年四季不论起什么风,总是灰沙扑面。矿渣厂出渣还会形成‘石棉雨’,吃饭的时候一看见矿渣‘蘑菇云’,就得赶紧将饭菜端进屋。”
2007年,青山区启动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吴传发和老伴搬进了宽敞整洁的居民楼。截至2016年7月,在青山工人村棚户区原址上先后建成5个安置小区,1.3万多户全部搬迁新居。
经过3年多的改造,2017年,曾经坑坑洼洼的青山江滩摇身一变,成为了生态、防洪、美观的多功能江滩。
如今,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汉江江滩等串联起长达46.9公里的滨江绿化带,成为武汉的“绿色客厅”。吴传发二女儿吴芳说:“小时候,江滩的环境脏乱差,大人不让我们靠近。现在,江滩成了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一家人经常到江边散步、锻炼。”
水上人家全部上岸
一大早,73岁的吴又平来到硚口区崇仁路闸口江滩码头,望着流淌的江水,眼圈有点红:“在水上生活了28年,总不免有点恋旧。”
吴又平是湖北汉川人。1991年来到武汉建设码头,后来农场经营不善破产,他将码头、船舶等资产全部承包下来,又投资改造一艘48米长、有80个房间的趸船,经营“水上人家”。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营业收入超过3万元。
早在50年代,武汉就有这样的“水上人家”,他们白天上码头做搬运,晚上以船为家。码头经济繁荣时,“水上人家”多达几百艘。直到2015年,在汉江晴川桥至永丰桥15.4公里范围内,还常年停泊近百艘用于居住的趸船、水泥船和木船。
2016年3月,武汉率先在全省启动长江沿线非法码头整治行动,拆解了大部分“水上人家”。去年12月,武汉对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进一步优化调整,最后的“水上人家”船主吴又平在列。
经过硚口区城管局杨军荣等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吴又平终于想通了:“为长江大保护这个大家,必须要舍我这个小家。”今年3月11日,他连夜拆除了船上的锚链和缆绳,随后两艘船被拖离。吴又平说,岸线“清零”了,散乱的小码头不见了,常来江边走一走,挺好的。
老渡轮成移动剧场
2019年3月26日晚7时,随着一阵低沉的汽笛声,最后一班渡轮“江城3号”驶离江汉区王家巷码头。1900年,武汉首条轮渡航线就诞生于王家巷码头。鼎盛时期,武汉轮渡拥有客运航线18条,客运量达1.6亿人次。随着跨江桥梁、过江隧道不断兴建,2018年客运量仅1000万人次,仅为30年前的6%。
昔日的渡轮中,有一艘改装成了再现昔日码头轮船风情的游轮“知音号”,已成一票难求的“网红”。不同身份角色的演员在观众身边演出,观众在游轮行进中参与融入,成为演出的一部分。
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董志说:“我们在‘知音号’游轮打造多维情景体验剧,让游客充分感受武汉历史文化,无论冬夏,场场爆满,这说明市民渴望精神文化生活,城市的繁荣也离不开文化品牌建设。”
武汉正在保留过去与开拓未来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众多承载历史文化的街巷建筑,烙下“红色印记”的遗迹遗址,因精心修缮而重焕光彩。国内面积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在2006年结束“九龙治水”格局,设立管委会实行统一管理。如今这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建了上百公里漫步绿道和水上帆船基地,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
贺广华 范昊天
贺广华 范昊天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