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要闻 文化 企业 理财 保险 消费 公司 区域 创业 责任 时评 调查
首页 > 财经频道 > 保险 > 正文


中再资产于春玲:保险资管转型应“拥抱大资管、着眼国际化、提高适配性”

时间:2019-07-19 08:40:17   来源:hexun.com

[导读]7月12日,由证券时报主办的“2019(第四届)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暨2019中国保险业方舟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中再资产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春玲出席,并就“保险资管的市场化与专业化”作主题演讲。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再资产)成立于2005年2月,是全国首批成立的四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是中国再保险集团(简称:中再集团)旗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2300多亿元。

 

7月12日,由证券时报主办的“2019(第四届)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暨2019中国保险业方舟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中再资产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春玲出席,并就“保险资管的市场化与专业化”作主题演讲。

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再资产)成立于2005年2月,是全国首批成立的四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是中国再保险集团(简称:中再集团)旗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2300多亿元。

中再资产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春玲此前曾在国家开发银行任职多年,她从资管行业发展以及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视角,对保险资管公司的高质量转型进行思考。她当日演讲的题目是《着眼大格局,寻找新机遇——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与市场化转型的思考》。

于春玲认为,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保险业快速增长,保险资管从规模上实现了持续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作为保险行业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保险资管脱胎于保险集团/公司,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和需求更为熟悉,有先天的“买方”基因,在投资运作方面要求更高。而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保险资管日益面临着“巩固优势”和“开拓蓝海”的转型。

她提出,保险资管的转型发展要从大视野中谋布局,可以在“拥抱大资管”“着眼国际化”“提高适配性”三个方面发力,在资管共融格局中寻求突破,在金融开放格局中做大做强,在经济转型格局中创新发展,要坚持专业化与市场化的精进修炼,在大格局中寻找新机会。

当然,创新、转型、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挑战,甚至还可能会有很长的路要走。演讲当天正值“入伏”第一天,她也借陆游的诗句表达了信心——“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

以下为于春玲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朋友,下午好。感谢主持人刚刚的介绍,我来自中再资产,是中国再保险集团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

非常荣幸受邀来参加今天的盛会。这次会议主题是“从规模到质量”,“创新转型发展”也是对十九大以来 “高质量发展”政策主线的重要呼应。借这个机会,想分享一些体会。

保险资管业正是得益于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及保险业持续高速增长,实现了持续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5月,行业资金规模已经达到17万亿元。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保险资管其实也面临着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转型需要。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拥抱大资管,在资管共融大格局中寻求突破;二是着眼国际化,在金融双向开放格局中做大做强;三是提高适配性,在经济转型格局中创新发展。

一、“拥抱大资管,在资管共融格局中寻求突破”

第一个想分享的观点是,拥抱大资管,在资管共融格局中寻求突破。

从2008年至2018年,全球保费收入由4.57万亿美元增长至5.19万亿美元,其中69.6%的保费收入来自于中国。保费规模增长下资产配置需求突出,在这一环境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行业、集团内起步,蓬勃发展。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模中行业内部资金规模为83%,其中管理关联方资金占77%,是大家公认的买方,正因为保险资管这一天然“买方”基因,使其不同于一卖了之的“卖方思维”, 既要秉承长期持有的“买方心态”,要看得更细看得更远;也使得资金运用上相对稳健,不能过度冒险。在这一阶段,保险资管公司基于险资特性,实现了内部专业化的1.0时代。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当前大资管格局的融合竞争正在加速演进,保险资管的专业化进入了2.0时代。在创新转型发展过程当中,保险资管如何突破?我想从两个维度分享:第一,站在保险看资管,巩固优势;第二,跳出保险看资管,开拓蓝海。

一方面,站在保险看资管,需要巩固优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趋势更加明显,保险端正在迎来“银发时代”。对国民财富和保障需求有一条传统规律,人均收入与保费增长通常呈现S型关系。

以美国为例,当美国人均GDP达到3.5万亿美元附近时,美国保险业保费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对于我国而言,在居民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时,保险保障需求也有望突破和提升,相信我国保险行业还大有作为。

从居民支出结构来看,当前美国居民在保险保障方面的支出达到24%,我国居民在保险保障支出仅达到其十分之一,而我国居民的住房资产占了半壁江山。这一现象看出,一定程度上我国居民是在用房产做风险保障。但人口老龄化趋势在继续,房地产政策在回归初心,居民的保障最终需要回归到保险产品上,而保险有大的发展,其实就是保险资管就有大发展。

站在保险业内看资管,其实也面临巩固优势的问题。在保险端前景明朗的背景下,保险资管需要守住阵地。我们看到当前保险资金的多元化配置需求不断提升,委外趋势加强。对于信用债、境内外股票等品种的配置上,保险集团多数有委托业外管理的需求;对于金融产品来说,也可以看到保险资管公司相互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因此,即使站在保险内看保险资管,面对保费端的长期增长前景,保险资管能不能在发展过程当中利用专业化和市场化经营,来巩固住先天优势,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跳出保险看资管,更需要开拓蓝海。

跳出保险看资管,更需要保险资管公司通过创新、转型、发展,寻找蓝海。银保监会曹宇副主席7月6日在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余额近80万亿元,规模超过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四分之一。可以看到,第三方业务的格局更大,天地更宽。

从国际资管公司的发展历程看,第三方业务占到资管公司规模的至少四成,部分公司甚至已经发展到近90%。其中包括机构业务、零售业务、私人业务在内的各类第三方业务对其利润贡献可观。

对于我国保险资管公司来说,第三方业务发展程度还参差不齐,需要加强重视布局。以企业年金为例,保险资管管理企业年金的份额仅约为24%。未来,公募基金、养老保险和年金领域,都是保险资管公司做大做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机会。

所以,无论站在保险看资管,还是跳出保险看资管,保险资管都需要创新发展、开拓蓝海。

因此,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体会之一就是,拥抱大资管,在共融格局中保险资管寻求自我突破。保险资管经历内部市场、外部市场和国际市场,面对的是强手林立、高度竞争,“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需要市场化和专业化的修炼,自我加压、自我突破,以更高水平的专业化,拓展更广的市场。

二、“着眼国际化,在金融开放格局中做大做强”

第二点体会是着眼国际化,在金融双向开放中补足短板,迎接共融。金融双向开放,既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

1、金融开放“引进来”,要补足短板迎接共融

一方面,我们要着眼国际化,金融开放“引进来”。大家能够感受到,从去年中美贸易谈判以来,金融的开放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A股加入MSCI,加入FTSE Russell,债市加入Barclays全球指数后,境外资金持有中国资产的规模也在上升。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下行进入“比惨模式”,主要央行进入宽松周期之后,全球资产也正在经历重新定价。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反而成为吸引外资的高地。所以,境外资金持有的比重在上升,同时能看到境外机构纷纷在抢占中国市场、设立机构。

与国外机构相比,我们国内资管机构的优劣势何在?个人认为,一是渠道,证券时报四个论坛涉及的银行、信托、保险等国内机构,优势均在于渠道。二是客户,客户习惯于跟中国金融机构打交道。三是政策,一方面我们享受着政策尚未放开的保护,另一方面一旦政策放开,我们就要面对国际机构的“长板”,也就是国内金融机构的“短板”。在现阶段利率和汇率尚未放开的情况下,国内金融机构在产品、定价、服务等方面,与国际金融机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当然,科技正在加速赋能金融机构的转型,我们看到部分机构正在实现金融向科技转型。但目前大多数机构的赋能程度仍然有限。因此,着眼国际化,我们有很多的短板要补。

2、金融开放“走出去”,要全球配置参与竞争

金融业的开放是双向开放,在这里我们有引进来的挑战,更有走出去的机遇。关于走出去,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中再。大家问再保险是什么?可以说是保险的保险,再保险要为保险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风险再分担。对于再保险行业,在加入WTO后我国结束了法定分保模式,但是在包括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很多国家,再保险还具有政策性成分。

关于“走出去”,今年初中再集团提出了“平台化、科技化、全球化,坚定不移走中再高质量发展之路”,去年收购了英国的Chaucer(桥社,全球特种险直保和再保险公司)。由再保险业务所决定,中再集团在保险行业中较早地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将继续充分发挥再保险在“走出去”方面的天然优势,推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海外利益风险管理命运共同体,打造“国人国保”的民族品牌,切实可靠地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因此,总结第二点,对大部分中国机构而言,国际化不仅仅是战略和机构的国际化,其实是全方位的,人才、市场、产品、客户,全方位的竞争的国际化,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三、“提高适配性,在经济转型格局中创新发展”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个体会是,提高适配性,在经济转型格局中创新发展。

今年6月13日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600663)论坛上明确指出,供给、需求和金融是三角框架,金融要回归本源,坚定服务实体经济,提高金融供给的适应性,金融结构要与金融能力相适应。其中,适配性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1、适配性:“适”为“三大要求”,“配”为“加减乘除”

怎么提高金融的适配性?大家能够感受到,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转型期,包括人口红利、资本积累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支撑经济周期的“快变量”在变“慢”,经济支撑作用衰退递减;而包括老龄化、高杠杆等长期结构性制约的“慢变量”在变“快”,形成阻滞。

在解决经济阻滞,提升金融支持力度方面,个人认为资管行业也要注重“适”与“配”。

“适”在于适应大环境,具体在于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推动业务创新;

“配”在于主动作为,通过金融、资管的服务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加减乘除”:

一是“加领域”,提升对实体经济、新兴产业支持的力度和深度;

二是“减过剩”,降低对过剩产能行业的投资集中度;

三是“乘权益”,利用权益乘数加大对于国家重点支持和保险生态相关产业的股权投资比例;

四是“除嵌套”,减少资金的层层加码,真正实现有效供给。

2、要对标大市场,竞出好资管

最后,保险资管要在转型当中创新发展,从规模到质量,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大家现在有一句话就是大资管、泛资管,一旦变“大”,就很难说清楚里面有什么;一旦叫“泛”,内涵和外延也会更加丰富。但是,无论怎么说,保险资管在下一步发展中都要对标更大的市场,对标国内外更多的资管机构,才能扬长避短。

面对大市场,我们要拥抱大资管时代、着眼国际化、提高适配性,这才是我们发展方向所在。

当前市场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的结构很不匹配。从资金需求方来看,成熟期的企业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少,但金融机构想把钱投到成熟企业;而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的成长期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这样造成了宏观环境中的信用和流动性分层,金融适配性的提升是很急切的。

发挥保险资管机构作为长期投资机构的定位优势,利用好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成本低的特点,做好“资管+投行”、“保险+产业”双轮驱动大文章,赚与产业、企业共成长的钱,赚服务定位“量体裁衣”的钱。

3、需要资产和负债共同努力

后面论坛主题是“资产负债管理”。对于资产负债管理,我过去有幸在银行体系里长期从事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自上世纪末开始,目前已经实现全资产负债的内部转移定价,以及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和经济资本进行考核评价。相对而言,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适配、加快转型,是需要资产和负债双边互动和努力的。

从负债方,也就是我们保险资管的保险集团股东方来说,其实要推动市场化转型、推动治理结构的优化、推动“三资”的协同,要加强资产和负债内部的互动;对保险资管,尤其是集团内部对资管的考核,要着眼于长期目标、利润目标、风险目标等指标的平衡,使“长期资金和长期资管的目标”匹配起来。

从资产方,就是要跳出保险来拥抱大资管、着眼国际化、提高适配性,主动地开发市场。资管行业其实是轻资产行业,资产是委托人报表里的资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保险资管,大家可以体会一下物业管理。什么是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是替业主管理,资产管理是替委托人管理。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是轻资产行业,轻资产行业靠的是人才。资管行业要转型创新发展,要有立体化的人才结构,既要了解产业,又要知悉金融;既要精通财务,又要熟悉投行,在此环境下打造四柱支持的立体式、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理念纵深发展,这才是资产管理、轻资产行业发展的方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编辑:zmh

关键字:资管保险资产发展金融管理适配性转型机构于春玲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