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不“打”不相识!中日韩“名鼓”广州相遇,鼓声燃爆全场!

时间:2019-07-17 08:24:51   来源:广州日报

[导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为响应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号召,7月15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正佳集团承办的“初心匠心”中日韩文化交流故事会在广州举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为响应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号召,7月15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正佳集团承办的“初心 匠心”中日韩文化交流故事会在广州举行。

故事会上,包括日本传统太鼓乐团、韩国乱打秀团队和广州歌舞剧院舞剧《醒·狮》艺术家在内的来自中日韩三国各界嘉宾等,用亲身经历,讲述在艺术创作、文化交流道路上“不忘初心 葆有匠心”的故事,展示中日韩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推动三国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日韩民间友好交流交往。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现场无论是日本太鼓,醒狮中的中国大鼓,还是韩国乱打秀以砧板作鼓,震撼鼓声,振奋人心,三地艺术家也联手为观众献上“齐鼓大秀”,顿时点燃全场!

三地文化艺术的匠心对谈

初心,是一种纯粹和纯真,不管经历多少风雨,都初心不改。匠心,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活动现场,日本国宝级太鼓乐团、韩国乱打秀和广州原创民族舞剧《醒·狮》都以精湛的技艺,让观众见证了亚洲艺术的独特魅力。中日韩三国文化相近,和美与共,在这当中,无论是文化交流,或是艺术创作,都源于他们的初心与匠心。

中日韩三国艺术家合奏

◆日本太鼓

“苦行僧”式潜心修炼,以工匠精神保持纯粹美感

日本国宝级太鼓乐团鼓童Kodo除了在昨晚(15日)的故事会惊艳登场,他们还将在16~17日,在广州大剧院为市民带来由歌舞伎“人间国宝”坂东玉三郎指导、集十年精品之大成的鼓乐表演《螺旋》。

鼓童成员住吉佑太说,在太鼓艺术中,表演者被称作“鼓童”,并非因为演出者都是少年儿童,而是因为在日语里,“鼓童”(Kodo)指胎儿在母腹中听到第一声,“童”为赤子之意,即以赤子之心擂鼓,给人以震撼。

他们也是这样做的。20年前,年仅7岁的住吉佑太开始练习太鼓;9年前,18岁的他加入Kodo乐团,成为一名职业鼓手。而将时间倒退到1971年,住吉佑太的前辈们也是这样做的。那时的他们还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远离繁华都市,来到位于日本海的佐渡岛上,开始致力于日本传统太鼓的表演和研究,十年如一日,开始了斯巴达克式的严格训练,始终如一,保持匠心,终于为日本这一流传至今、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开辟新的天地。

除了音乐创作,鼓童也建立了极其严格的作息与训练体系。正是“苦行僧”式的生活,让他们的灵魂与音乐都保持着纯粹的美感。住吉佑太分享,鼓童采用了一种“研修所”式的培训体系,以确保多年传承的技艺及精神能传递给后人。“要成为鼓童的成员,必须经历为期两年的艰苦训练。大约20名青年男女聚集在佐渡岛的一所废弃初中学校里,日复一日接受培训。”在他看来,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一些已被现代人遗忘的感官本能会不断精进。

如今,鼓童的音乐还在不断成长,融入了鲜活的元素,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了合作。“太鼓艺术体现出了多元文化的融合。鼓一开始是起源于非洲的,后面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又一路传到日本等国家。如今,太鼓表演也融合了很多韩国打击乐的元素。” 随着中日韩等国家之间的艺术频繁交流频繁,他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能够进行表演上的合作。他举例,在2002年,鼓童加入了张艺谋导演的《英雄》电影音乐创作。伴随着作曲家谭盾先生的音乐,鼓童的声音向世界传递。

◆韩国乱打秀

乱打秀成首个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亚洲无言喜剧

当拿着锅碗瓢盆的韩国乱打秀团队刚刚在舞台亮相,就博得了现场观众的一阵笑声。转眼,他们又用热情奔放的刀工让现场掌声雷动。也许对于广州市民来说,这个来自韩国的文化名片乱打秀还不是那么熟悉,事实上,《乱打秀》成为了第一个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亚洲无声喜剧。

虽说是“烹小鲜”——在舞台上,演员们打交道的是黄瓜、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但他们却以此为艺术,砧板作鼓、菜刀作槌。

崔容硕 中国广州乱打专用馆总负责

正佳光迈传媒总经理崔容硕坦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亚洲戏剧都一直无法融入西方舞台,于是,他们决定做一台有代表性的亚洲戏剧,将东方元素传播到全世界。“这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前车之鉴”,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也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其中就包括广州的饮食文化元素。

由于资金有限,他们决定用独特的创意跟与有趣的内容去打这场仗。“无言剧的表现方式解决了文化传播障碍,反复打磨融合亚洲元素,为的只有一个目的,让观看的每一个人都能开心、震撼,为此《乱打》诞生了。”

1997年,乱打秀在韩国首尔的首演就大获成功;1999年,乱打秀第一次踏上国际舞台的“英国爱丁堡节”;2006年,《乱打》成为第一部登陆美国百老汇的亚洲演出。而在这背后,“是我们共约切掉了227600个洋葱、455200个黄瓜,364160个包菜,227600个胡萝卜……”如果这些数字还不够形象,崔荣硕继续解释,“如果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黄瓜,那么我想这个数量够让这个家庭吃249年了。如果切蔬菜也能被录入吉尼斯纪录的话,我们是否也应该去申请一下呢?说到切蔬菜,我们是认真的,也是最专业的。”

乱打秀展现出的激情与执着,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也让来自中国的文化企业家为之感动,决心将此作为自己毕生坚持的事业,去制作并传递这种快乐与感动。

谢萌 正佳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

故事会上,正佳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谢萌讲述了他与《乱打秀》的结缘。从最初,他甚至不能叫出这场演出的名字,惊艳于演员们的表现,他决心将这场演出带回中国。如今,他通过引进包括韩国《乱打秀》在内的一系列国内外优秀文化品牌,并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的加持,让以正佳广场为代表的天河路商圈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大型商旅目的地。

◆中国醒狮

最燃舞剧背后,不仅有“最燃”团队,也有百年手艺

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现场,这部被称作2018年度“最燃”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光是上演了片段,就已经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史前进 舞剧《醒·狮》总导演

广州歌舞剧院院长、《醒·狮》总导演史前进则分享了“最燃”舞剧背后的故事。《醒·狮》不仅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同时启动了在全国15个省份20多个城市的80多场巡演,并计划在北京、香港、澳门三地进行主题展演。特别是今年5月,《醒·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展演现场,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报以55次的热烈掌声。

他说,《醒·狮》策划历时5年,构思和创作用了3年时间,剧本更是历经13稿打磨。他坦言,正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让他决心创作一部有关醒狮题材的舞剧就萌发于心,这也是史前进的初心。

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呈现,演员们每天从早上9点排练的晚上10点,无论是体力、精力,还是毅力上,都是极限的挑战,当舞剧的雏形第一次在排练场完整的呈现时,所有的演员都累瘫在地上,滴在地上的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如今,舞剧所到之处,观众无不报以持久的掌声和热烈欢呼声,许多观众说:没想到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创新的演绎会是那么精彩。“舞剧《醒•狮》的成功,是基于我们广州歌舞剧院五十四年来的艺术实践与积淀。‘不忘初心,诚铸匠心’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牢记的使命和坚守的职责。”

周嘉欣 佛山黎家狮第六代传人

除了创作表演团队,《醒·狮》舞台上威风凛凛、精工细作的狮子,同样源于初心与匠心的坚持。原来,这部剧中的所有狮头都产自佛山“黎家狮”。故事会上,黎家狮的第六代传人周嘉欣讲述了黎家狮的故事。黎家狮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虽然狮头都是由竹子、纸张等简单的材料制成,但远远看着,已经能感受到一头雄狮的筋骨。周嘉欣说,黎家狮是佛山唯一一家六代做狮头的家族。“黎家狮头,始创最久,款色最优,用过满意,买过回头”是当年老顾客对黎家狮的评价。正是祖辈的手艺好,打响了好名声。1991年,导演徐克准备开拍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时,就指明了要用黎家狮。“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们黎家狮很威风?其实,威风背后的故事,直到多年后,我才慢慢体会到坚持传承背后的艰辛。”

周嘉欣介绍,制作狮头分为扎、扑、写、装四大工序,细分的话,可以分出300多道小工序,1300多个节点。稍微有一个小工序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狮头的变形。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匠人要不断地用尺子去比对,再用眼睛去衡量,才能保证做好一个坚固美观的狮头。“对于一门手艺来说,一百年是一段传承的历史,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百年是鲜活的一辈子。我们黎家狮有近200年的历史,六代人不断努力的传承,我为之敬佩,也为之骄傲。我也希望有一天,黎家狮可以走向日本、走向韩国,让更多的人民能够体验到我们佛山狮头这种传统文化。”

陈振江 广州粤剧院副团长

粤剧名家欧凯明之徒、青年粤剧表演艺术家陈振江则讲述了他作为年轻人,为何选择粤剧这项古老的艺术。经过十数年的努力,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回归,粤剧也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倍感欣喜的同时,他坦言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原名陈镇江,‘镇定’的‘镇’,在红线女老师和欧凯明师傅的提议下,将‘镇’改为‘振兴’的‘振’,意为立志传承、振兴粤剧。”而他也决心,以工匠精神,肩负起对粤剧艺术的传承、发展的责任。

讲述中日韩百年交流互鉴

他们的“匠心”与“初心”

从艺术创作到文化交流,中国、日本、韩国的三地交流交往源远流长。故事会上,众多学者、非遗传承人和作家也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了三国交流交往的源远流长,与当中的“初心”与“匠心”故事。

中共三大会址资深讲解员张琳

中共三大会址资深讲解员张琳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96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来参加中共三大的40名代表,有旅欧的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也有留学日本的陈独秀、李大钊,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中华民族最新鲜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力量。

日本作家 加藤嘉一

时间跨越百年,中日交流仍在继续。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客席副教授、作家加藤嘉一讲述了自己选择到中国求学、工作的故事。他说,在日中邦交尚未正常化的艰难时期,一位日本民间人士冈崎嘉平太通过经贸交流,为两国邦交正常化扮演了桥梁角色,发挥了渠道作用,做出了独特贡献。他说,自己始终记得冈崎先生始终强调说,为了实现日中友好,最重要的首先是好好了解对方。“交流,才是生产力。”加藤嘉一说, 百闻不如一见。2003年,他选择到北京留学。之前,他对中国和中国人一无所知——不认识一个中国人,不会一句中文。但北京大学给了他宽松、包容、自由的环境。“除了学业以外,能有机会与中国的公共知识界互动,通过专栏写作和时政评论参与和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日中关系所经历的时光。” 在他看来,选择到对方的国家看一看,走一走,是了解对方,反观自己的最佳渠道。“我希望,日中关系越来越需要的是民间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的直接交流和真实体验。但愿我们能够携手推动国民关系的正常化过程,使得日中友好长青。”

全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国理事、国际菁英会主席 胡智荣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国理事、国际菁英会主席胡智荣则讲述了自己和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和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的友谊故事。他说,他与鸠山由纪夫认识交往多年,鸠山先生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日友好往来,很喜欢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书法。2013年9月3日,鸠山先生为他挥毫题词“友爱”,并在签名时特意把自己的名字“由纪夫”改为“友纪夫”,表示从今天开始就用这新名字了。“这表达了他发扬友爱精神,彰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来自韩国的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同样是胡智荣多年的好朋友。他说,潘基文也很喜欢中国文化。在潘基文先生的熏陶和感染下,他和他所在基金会积极参与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和社会捐赠,截止目前累计捐款超过人民币1亿多元。

周强 新华社广东分社对外新闻部主任兼团委书记

新华社广东分社对外新闻部主任兼团委书记 《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作者周强则作为港珠澳大桥见证者,讲述一个个大桥建设者的“初心”“匠心”故事。在他看来,建设者的初心是把港珠澳大桥建设成屹立百年的标志性工程,为此他们也参考学习了日韩的典型范例。如今,“港珠澳大桥标准”也正像日本本州—四国联络桥标准一样,成为跨海大桥参照借鉴,推向世界。在他看来,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作为东北亚的三大重要经济体,中日韩也一样需要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港珠澳大桥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申卉、张姝泓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骆昌威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骆昌威、申卉、张姝泓

编辑:zmh

关键字:中国文化广州交流日本名鼓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