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首页
首页 > 新闻频道 > 教育 > 正文


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

时间:2019-07-03 12:04:1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导读]即将铺开执行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从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高度重新界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性质,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性和基础性,提炼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学科大概念,倡导

即将铺开执行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从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高度重新界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性质,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性和基础性,提炼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学科大概念,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感,规范他们的行为准则。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国经历了“打字排版”、“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编程”几个阶段,关注技能和工具使用,缺乏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缺乏对信息技术科学的认识、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视。

根据新课标,打造新的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中,要瞄准新的培养目标,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

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强势发展,更使众多的传统生产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必然也随之变化。2013年5月16日,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揭开帷幕,并于2016年9月发布了研究报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整体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学科定位、课程目标的制定都紧跟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各国都围绕“核心素养”来重新界定中小学教育目标。自2002年起,美国展开了21世纪核心素养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旨在促进美国教育系统能够培养出具备时代挑战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生。2003年,英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公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实现潜力》(21st Century Skills –realizing our potential)白皮书。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最初的学科培养目标与其他多数学科相似,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三维目标”理念在中小学开始推行,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目标也转向以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表达为主。2015年教育部开始修订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时,对各学科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提炼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全新的诠释: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是中国人才战略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本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课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后,一直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优化。长期以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一直与社会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程度、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关系密切,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稳定的课程体系更难确立。计算机课程刚进入中小学校时,当时的计算机还很昂贵,功能也有限,学习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应用软件蓬勃发展,教学内容逐渐以文字处理、多媒体应用为主;进入本世纪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带宽不断提高,移动应用日渐普及,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修订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科学性和体系性也越来越完善。

“信息技术新课标”紧扣信息技术的科学本质,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瞄准新时代对公民信息素养的要求,凝炼了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为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打下了基础。数据是指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计算工具识别、存储、加工的对象,大数据更是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工科学的重要资源。算法是对完成特定任务的方法与步骤的精确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步骤。信息系统是由数据、软硬件、用户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已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提高生活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基础。在信息社会中,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在改变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同时,也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学科大概念的形成,实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化,提升课程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新课标”定义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模块,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基础;“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与“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为不同人生规划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性;“算法初步”与“移动应用设计”两个选修模块则为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这些模块内容的构建,涵盖了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及其前沿发展领域,使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得以完备。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架构,使得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还兼顾了学生升学、个性化发展、兴趣爱好、职业选择等需求。

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一样,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价值越来越凸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养成信息素养,从而获得从容感、幸福感、危机感和使命感。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积累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中,会使他们面对信息社会的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和新发展,越来越具有内化的从容感。他们会更加从容地面对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鉴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筛选出可以利用的信息;他们会更加从容地利用数字资源和工具,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会更加从容地与他人合作、发挥自己的数字创新潜力;他们会更加从容地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人与信息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的从容感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有安全感。

这种从容感自然会带给他们幸福感。那种驾驭信息资源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走弯路的幸福感;那种利用信息工具高效完成作业和工作的幸福感;那种可以呈现信息进展并给予他人和团队帮助的幸福感;那种能够展示信息社会责任和维护信息社会和谐的幸福感。幸福感让他们成就和被尊重。

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会有危机感。他们的危机感是他们可以清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他人的差距和不积极学习就会掉队的意识。麦肯锡研究院基于对全球46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全球有多达8亿的工人可能会因机器人和自动化而失去工作,这相当于目前全球逾五分之一的劳动岗位,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培养勇于追求、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

危机感会促进他们的使命感。使命感是学生对自己信息社会角色的认知,是对自己信息社会责任的认知,是对自己必须促进信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认知。当下一代具备将自己的成长提高到使命层次的态度时,就足以证明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功。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已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尽早研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一个学科问题,更是关乎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杭州市教研室高级教师李伟)

编辑:zmh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素养社会发展学生他们科学学科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