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读博 四年三事
时间:2019-06-17 10:15: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导读] 划赛艇、融入学院生活、完成学业——在牛津大学度过四年博士生涯的杨奇峰,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博士生活。图为杨奇峰近照。 划赛艇、融入学院生活、完成学业——在牛津大学度过4年博士生涯的杨奇峰,用
划赛艇、融入学院生活、完成学业——在牛津大学度过四年博士生涯的杨奇峰,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博士生活。图为杨奇峰近照。 |
划赛艇、融入学院生活、完成学业——在牛津大学度过4年博士生涯的杨奇峰,用3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博士生活。
赛艇打开新的世界
2013年10月,杨奇峰入读牛津大学材料系。开学第一周,他收到一份来自所在的李纳克尔学院的邮件。“我看到邮件中发来的活动通知,其中一个英文单词是马戏团,活动当天便穿了牛仔裤和衬衫。”到了现场,他才知道,因为对英文单词“马戏团”的“误解”,穿的衣服显得“格格不入”,活动其实是赛艇训练。“健身房里,20多种运动器械,参加训练的同学要挨个做一遍。”
穿着牛仔裤和衬衫的杨奇峰坚持训练的场景,让李纳克尔学院赛艇队队长对他刮目相看。“没想到在那种情形下,你还能坚持下来,我觉得你一定能划好赛艇。”事后,赛艇队长告知杨奇峰当时看好他的理由。
对杨奇峰来说,这次“意外训练”让他和赛艇从此结缘。“我喜欢运动,赛艇对我来说是一项新的体育项目。多数队员也是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当时想,咬咬牙坚持下来,应该不会比大家差。”抱着这样的想法,杨奇峰加入了学院赛艇队。队员中,只有他来自中国。
赛艇队长注意到杨奇峰,正是看中他的坚持精神。在赛艇队长的眼中,赛艇队训练强度很高,选到一个真正的赛艇爱好者并不容易。所幸,杨奇峰并未辜负队长的期望。4年来,他严格遵循赛艇训练时间表:每周一三五早6时,和队员一起准时入水,完成1个半小时的训练;每周二、四晚,完成陆上训练。“因为早上8时要上课,同时要保证1个半小时的水上训练,将时间倒推,就需要5时起床。”杨奇峰说,“但我喜欢这样的节奏,赛艇不仅是我的爱好,也让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我用赛艇敲开了牛津生活的另一扇门”——这个杨奇峰曾在一次分享会上所讲的题目,正是他心中对赛艇的定位。
很多次感到迷茫的时刻
划赛艇是杨奇峰的爱好,材料学更是他从初中就开始喜欢的。10多年前,正在江苏启东读初中的杨奇峰喜欢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相关知识。从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材料学院攻读硕士,再到牛津大学材料系读博士,杨奇峰将自己年少时的爱好,融入了学业中。
“对材料学感兴趣,原因之一是有在机械、材料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家人,受他们影响,便常关注这方面的知识;另一个原因是我相信材料学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密切相关。”时隔多年,杨奇峰回头看自己当年的决定,觉得“很是庆幸”。
在杨奇峰读博士的日子里,来自学业的压力并不小。“学习挺苦的,系里的实验设备24小时运行。很多时候,我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但让他感到更大压力的是“当你努力投入做项目没有结果时,会陷入自我否定”。
回想那些感受到无边压力的时刻,杨奇峰说:“会感到迷茫,会问自己是否做对了,也会思考是否继续往前走。”他也曾担心自己能否毕业,“出现这样的时刻不是只有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
但杨奇峰明白,失败是科学探索的结果之一,也是其魅力所在,“不是没有结果,就没有意义,最终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继续往前走”。
让杨奇峰感到欣慰的是,每当他陷入迷茫时,导师会鼓励他。“导师会将人和事剥离开。他告诉我,项目虽然没成功,但不代表我是个失败者。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寻求平衡点,继续努力去想解决的办法。”杨奇峰说。
如今,杨奇峰仍在读博士期间所在的原子探针实验组工作,只是身份由博士生转换为博士后,他仍在为少年时的梦想而努力。
竞选学院学生会主席成功
牛津大学材料系是杨奇峰的一个身份归属,另一个身份归属属于李纳克尔学院。“学院生活是我读博士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杨奇峰说。
杨奇峰介绍说,学院更像一个独立的社区,建筑风格并不相同,是学生住宿、用餐、社交和学习的地方。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每个学院都有来自不同系的学生,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院里,你可以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交流,既可以开拓视野,还可以交到朋友。我接触最多的是赛艇队的队友,他们来自美国、丹麦、菲律宾等国家,大家是很好的朋友。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碰撞让人受益匪浅。”杨奇峰说,“学院的魅力不仅在于卓越的教育理念,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到学院生活,杨奇峰印象最深的是竞选李纳克尔学院学生会主席成功。“在我承担该工作的1年半时间中,重要的工作包括组织学院学生的活动,代表学生和学院教授沟通等,这段经历让我了解了牛津大学的学院是如何运行的,机会十分难得。”
当选李纳克尔学院学生会主席后,杨奇峰组织了一个10余人的工作团队,成员来自8个国家。“这样的国际化程度,让我有机会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也让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为多元化。”他说。
在和大家相处的过程中,杨奇峰了解到一些成员对中国学生的“误解”,比如他们认为中国学生都喜欢抱团,会囿于小圈子等,他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消解这些误解。“虽然是微薄的力量,只能影响一小部分人,但我还是愿意努力去做。现在看来,还是有成效的。”杨奇峰说。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