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基础雄厚
时间:2019-06-11 08:35:54 来源:金融时报
[导读]6月8日至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在日本福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人民币汇率、贸易问题等阐述了立场。易纲表示,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基本面良好,人民银行将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将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宏观政策空间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6月8日至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在日本福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人民币汇率、贸易问题等阐述了立场。易纲表示,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基本面良好,人民银行将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将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宏观政策空间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外界普遍认为,这也是央行行长易纲首次就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发表谈话。
此前的5月27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美对我新一轮加征关税影响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金融业运行稳健,经得起外部变化冲击;(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完全可控,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应对。
6月2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一段时期市场运行情况看,资本市场已经逐步消化和反映了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我们对保持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上述“一行两会”主要负责人在国内外发表的谈话,都是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并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不利影响而发表的原则立场,表达了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信心,他们的谈话也汇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声音——中国有能力有信心维护金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面对贸易摩擦升级、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新形势、新挑战,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维护金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增添了我们应对新挑战的底气。当前中国经济韧性强,产业结构完整,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支撑。
我们有良好的政策组合和充足的工具箱,成为我们打赢应对“外部硬仗”的重要保障。4月22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减税降费要尽快落实到位,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中央强调的宏观政策组合及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搭配,早已为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供了战略支持。而易纲提到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以及易会满提到的“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一系列的工具箱”,为我们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和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战术装备。
防风险、治乱象、提前“拆弹”,坚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年来,通过拆解“影子银行”,将违法违规、层层嵌套、透明度低、风险隐蔽的产品作为整治重点,两年来共压降12万亿元高风险资产。银行体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盘活信贷存量,两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48万亿元。严厉查处非法金融活动,坚决整治不法金融集团和高风险机构,违规网络借贷平台大幅压降,金融领域野蛮生长现象得到遏制。目前,资本市场杠杆融资总额只有1.2万亿元,为2015年的20%,杠杆消化了80%。私募基金按行业整体机构数量,风险发生率为0.39%;交易所债券市场违约率到2018年年底为0.96%;股票质押触及平仓线的市值比例较小;场外配资总体呈现点状、散状,有关风险处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只要我们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思路,就能保障经济总体杠杆率稳步下降,并优化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结构,确保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面对贸易摩擦升级、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新形势、新挑战,中国有信心维护金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还来自于我们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将坚定地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这一战略性方针,金融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好金融业自己的事情”,这包括要坚守金融天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深化和金融对外开放,牢牢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有充分理由相信,从金融监管部门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各个金融行业的金融机构,只要上下齐心、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就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有效地应对贸易摩擦升级、国际上不确定性加大可能给中国经济金融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中国金融体系持续安全稳定健康发展。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