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频道 > 文化产业 > 正文


我们该如何看待韩国书院申遗

时间:2019-05-31 10:19:01   来源:文汇报

[导读]我们该如何看待韩国书院申遗复旦大学教授孙科志认为,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又经历差异化发展,应以包容态度对待近日,在“亚洲文明对话”的系列活动中,来自韩国的文化使者们频频亮相。5月15日,韩国明星Rain登上了亚洲文化嘉年华的舞台;在16日开始的亚洲影视周中,三部韩国电影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近日,在“亚洲文明对话”的系列活动中,来自韩国的文化使者们频频亮相。5月15日,韩国明星Rain登上了亚洲文化嘉年华的舞台;在16日开始的亚洲影视周中,三部韩国电影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与此同时,韩国文化财厅5月14日发布消息称,9处建于朝鲜王朝时代的韩国书院已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荣州绍修书院、庆州玉山书院、安东陶山书院、咸阳蓝溪书院、井邑武城书院等。

具体结果将在6月30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公布。我们应如何看待韩国书院申遗?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两位资深专家,他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始于唐末、兴于两宋的儒家书院在明代嘉靖年间传入朝鲜半岛,怎么转而成为韩国书院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让人再次联想起另外两项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纠葛。2001年韩国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申遗成功,以及2005年韩国端午祭顺利入围,都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争议。

这一争议背后,折射了中国和朝鲜半岛3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从古至今有哪些对话形式?又是否有追求民族性、差异化的倾向?对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国史专家孙科志近日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并非完全一样

文汇报:继韩国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韩国端午祭之后,近日韩国书院申遗再次引发争议,许多人认为本属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韩国申遗了。您认为造成这种争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孙科志:近些年来,韩国政府非常重视本国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项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由于这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韩国传统文化遗产与中国的文化遗产有诸多相似之处,一些国人便认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被申遗”了。其实则不然。

先说端午祭吧,其实在韩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端午祭,其起源是韩国的先民庆祝丰收的一种活动。端午时节正是夏收时节,韩国的先民在夏收之后就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欢乐,感谢上天赐予的丰收,同时也祈愿来年的丰收。后来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下来,也许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庆祝丰收的活动便被称为端午祭。由此可见,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在起源、内容、形式上都是不同的,因而也就不能说中国的端午节“被申遗”了。

再来看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朝鲜王朝建立之后,标榜儒教立国,在全国推广和普及儒教,由此也形成了宗庙祭礼的制度,产生了宗庙祭礼乐,可以说朝鲜王朝的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出现的。但是,韩国的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与中国的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也有很多朝鲜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在里面,可以说这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结果,也不能说中国的宗庙祭礼和祭礼乐“被申遗”了。

至于韩国书院,最早始于1542年。当时丰基郡守周世鹏,为纪念将程朱理学传入朝鲜半岛的重要儒者安珦,建立晦轩祠,第二年建立白云洞书院,这就是现在韩国申遗的9所书院之一——荣州绍修书院。以此为始,书院开始在朝鲜半岛普及开来,最多时有1000多所。韩国书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教育场所,还兼具宗教场所的性质,同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很多土地和奴婢。其所拥有的土地还无需向政府交税,是“不纳不输”土地。书院在朝鲜王朝确立儒教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实韩国将这些具有中国文化因素的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说明双方文化关系的密切,同时也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果中韩两国人民都能以包容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反而会对增进中韩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文汇报:在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我们双方的文化交流还体现在哪些层面呢?

孙科志:朝鲜王朝建立之初就标榜儒教立国,全面推广和普及儒家思想及其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与新建立的明朝保持着密切和友好的关系。这一时期双方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朝鲜王朝确立其政治体制产生重要影响。朝鲜王朝建立后,编纂《经国大典》,用以规范各种制度,其中受到了《大明律》的很多影响。

中国礼制也对朝鲜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朝鲜王朝建立儒教社会的过程中,为了规范礼制,编纂了《国朝五礼仪》,其内容很多来自于明朝的《洪武礼制》。

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使节往来,他们既是两国政府间的使节,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节。而两国使节多是著名文人,《皇华集》就是明、朝鲜使节之间的唱酬之作;同时朝鲜使节(又称“燕行使”)经常购买大量中国图书带回国内,促进了彼此的文化交流。燕行使与中国文人在交流过程中也结下了深厚友谊。

高丽纸在中国受追捧体现文化交流双向性

文汇报:在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在文化交流中是否有差异化的表现,是否也有追求民族性的倾向?

孙科志: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有文字记录的持续文化交流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是很少见的。在我们今天谈论彼此的文化交流时,我们要避免一种误区,似乎在双方的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一边倒地影响着韩国,换句话说中韩文化交流好像就是中国文化一味地输出到韩国。

既然说是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就是双向的,中国文化传入到朝鲜半岛,朝鲜半岛文化也传入到了中国,在朝鲜半岛文化中有中国文化的因素,在中国的文化中也存在着朝鲜半岛文化的因素,这在宗教、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比较明显。例如,从唐朝开始,产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纸就作为贡品传入中国,从宋朝的苏东坡到明朝的董其昌再到近代的张大千、现代的徐悲鸿等,都非常喜欢用高丽纸作画。

由于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高丽王朝时期(918-1392)也曾出现了追求民族性倾向。13世纪后期,僧人一然将流传于民间的关于民族始祖檀君的故事整理成文字,收录到《三国遗事》一书中,强调朝鲜半岛民族有自己的始祖,那就是檀君,与当时认为朝鲜半岛民族是箕子后裔的主张形成对立。

在王朝时期,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很低,民族意识表现得不很明显。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民族意识开始凸显出来。

不过总体来说,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对促进彼此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没有由此产生什么矛盾和大的冲突。

文汇报:我们这里说的中韩之间是文明对话,还是文化交流?从“文明对话”自然想到亨廷顿“文明冲突”论,文明一定会导致冲突吗?

孙科志:文化与文明是两个相关联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这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具体到中韩之间,则应属于东亚文化圈内的交流。

自从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之后,似乎不同文明之间终究会走向冲突。其实不管是文化交流也好,文明对话也好,并不是一定会导致冲突,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相互融合与和平共存的现象,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编辑:zmh

关键字:文化中国申遗交流韩国书院韩国朝鲜半岛祭礼朝鲜宗庙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