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星龙:“24小时上门服务”,行程40多万公里,保障一方百姓的健康
时间:2019-05-24 15:31:37 来源:央视网
[导读]央视网消息: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地处黄河边吕梁山区的大宁县,贫困曾是这里的代名词。在周边十里八乡,一提到贺星龙,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他被誉为“摩托车村医”。在这方水土长大的贺星龙明白父老乡亲们的苦衷,更知晓他们的期盼。“既然咱承诺了,就要做到”“我小时候,村里没有医生,更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乡亲们生病后,总是小病靠忍,大病靠扛。”贺星龙说,在他12岁时,爷爷因病离世一事对他影响特别大。
央视网消息: 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地处黄河边吕梁山区的大宁县,贫困曾是这里的代名词。在周边十里八乡,一提到贺星龙,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他被誉为“摩托车村医”。
在这方水土长大的贺星龙明白父老乡亲们的苦衷,更知晓他们的期盼。
“既然咱承诺了,就要做到”
“我小时候,村里没有医生,更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乡亲们生病后,总是小病靠忍,大病靠扛。”贺星龙说,在他12岁时,爷爷因病离世一事对他影响特别大。“爷爷就是因为一场重感冒引发肾衰竭,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幸去世。当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学医。”
1996年,贺星龙考上了卫校。但是家境贫寒,学费成了问题。“那时候凑钱是30元、50元凑,十来天凑了3025块钱才去了卫校,要不是村里人给我凑钱、借钱,我就上不起那个卫校。”在缺医少药的农村,他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那时候就答应了村里人,好好学医,回来给村里乡亲们看病,既然咱承诺了,就要做到。”带着承诺,贺星龙完成了学业。2000年从卫校毕业,结束实习的贺星龙面对留在县医院和医药公司的工作机会,不顾亲戚同学的劝阻,坚持回到大宁县乐堂村。
但是,信心满满的贺星龙刚回村后并不顺利,村里人得了病很少找他。他知道,在乡亲们眼里他只是个刚长大的“娃娃”。
“作为村医,自己的职责就是看病行医,治病救人。”面对乡亲们的不信任,贺星龙放下了身段,背起了药箱。直到他将一个被医院下过三次病危通知书的老人从生死边缘拉回来,他的医术才被乡亲们真正认可,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早些年条件差,贺星龙出诊主要靠步行,后来用自行车。他救治的病人越来越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渐渐地,远处村落的百姓生了病也会找他,于是,贺星龙买了摩托车。有了摩托车之后,贺星龙出诊的范围扩大到周边28个村。
“这块最缺医生,咱就留在这儿,咱把根就扎在这儿”
今年39岁的贺星龙,在这里为百姓看病已经19年了。19年来,贺星龙一直坚持有求必应,他骑坏了六辆摩托车,跑遍了周边28个村庄。他积攒了口碑,入了党,各类荣誉也接踵而至,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就是一名普通村医,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自己的职责。
在贺星龙的诊所有一些厚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患者赊欠医药费的账目。贺星龙虽记账,但从不催账。“这只是近4年的账目,以前的,我已经全烧了。”贺星龙说,“自己的学费是乡亲们帮衬的,乡亲们有困难自己理应担当”。
在看病之外,贺星龙还给五保户买过轮椅、担过水、送过饭,逢年过节时还会送面送油;“六一”时,给学校的特困生送去辅导书、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出资为村里购买农具和发电机等设备。
现如今,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这里的条件改善了,赊账的情况基本没有了。不仅如此,小诊所的医疗条件也今非昔比。
现在的贺星龙已经开始学习使用新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他认为,远程医疗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民来说更加需要。远程诊疗平台的那一端是北医三院的专家,而贺星龙也通过远程会诊学到更多医疗知识。“我们这块最缺医生,咱就留在这儿,咱把根就扎在这儿,好好给乡亲们把病看好。”
“在哪当医生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看哪里最缺医生。”这并非豪言壮语,但是却掷地有声。(央视网 《焦点访谈》联合出品)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