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文化活起来
时间:2019-05-20 09:49:3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导读] 浙师大学生在非洲博物馆上思政课。郑琳摄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一带一路”倡仪,浙江师范大学将一堂思政课搬进了学校的非洲博物馆。 思政课老师郑海祥,特别邀请了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刘鸿
浙师大学生在非洲博物馆上思政课。郑琳 摄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一带一路”倡仪,浙江师范大学将一堂思政课搬进了学校的非洲博物馆。
思政课老师郑海祥,特别邀请了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刘鸿武教授作为这堂课的“客座教授”。
在带2017级本科生走进非洲博物馆前,刘鸿武引用了唐初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激励学生,要放眼国际。
“王勃写这首诗的时候才18岁,和你们现在差不多年纪。今天在非洲博物馆的学习,可以拉近我们和非洲文化的距离。”刘鸿武说。
浙师大的非洲博物馆里宝贝很多。这里能看到非洲的音乐艺术、风俗民情,了解非洲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还有从郑和下西洋时就开启的中非交流史。
当天,博物馆里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外援”——马里驻华使馆原第一参赞约罗·迪亚洛。虽然约罗讲的是英文,但是他戴了一顶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帽子,让听讲的大学生们倍感亲切。
实际上,约罗的父亲是马里一所学校的校长,而这所学校正是中国援建的。在他小的时候,学校里经常播放中国歌曲,以至于当时还是小孩的他,在完全不懂歌词意思的情况下就学会了歌曲。他为现场的学生哼唱了这首歌。
随后,约罗演示了博物馆里的几种非洲乐器,其中一个类似木琴的小乐器在西非很流行。“从前这是皇室才能用的,现在在普通百姓中也很流行了。”
刘鸿武用许多非洲人民的生活用品,讲解非洲人的智慧。“他们会把生活变成艺术,把艺术融入生活。”刘鸿武说,“你们看这件,它既是一个储物罐,又是一件艺术品,罐面上这个面具,它的图案标志着部落的信息。可见非洲人生活中到处都融入了诗意。”
“每一个民族会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形成它的文化模式。非洲大陆有3000万平方公里,约是中国的3倍,他们的生活方式自然十分多样。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文化偏见。非洲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非洲人天生乐观,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了节奏感,这种天生的快乐文化感染了世界上很多民族。”
中非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时到了非洲几十个国家。”刘鸿武展示了郑和的一张航海图,上面竟然出现了好望角,“所以说,中国和非洲国家是天然的盟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就和非洲建立了一种国际上相互合作的关系。”
刘鸿武说,“中非关系是一种非常友好的平等关系。现在中国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从中非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始的。”
他告诉在场大学生,如果要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战略,就应该了解历史上中国外交的基本思想。
“今天的中国正在快速走向外部世界,我相信你们会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重新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不断加强对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刘鸿武说。
这堂生动丰富的思政课,让很多大学生改变了对非洲的认识。“这堂课让我认识到一个文化繁荣、充满活力的非洲,也了解到一个正在迈向复兴的胸怀博大、真诚友好的中国。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主动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融入中非友好合作的实践中,树立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国际舞台上释放青春力量。”学生汪帆表示,这堂课令她受益匪浅。
“我们结合上课的专题,以及学校非洲研究院的特色,让学生走进非洲博物馆。”教师郑海祥说,“在这样一个行走的课堂里,用馆藏的展品为载体,让大家理解‘一带一路’外交战略,对主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郑琳 朱慧)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