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领域三百余项重点、热点标准将制定修订
时间:2019-05-15 08:34:04 来源:人民日报
[导读]信息技术领域三百余项重点、热点标准将制定修订新标准引领产业向前奔(倾听·新动能带来新变化)核心阅读技术、产业、标准往往互动互生、紧密结合。近年来,新动能不断增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
技术、产业、标准往往互动互生、紧密结合。近年来,新动能不断增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新动能的发展过程中,标准能否及时跟上?培育、壮大新动能,如何更好地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
“难啊,没有统一的互联互通标准协议,想实现物联网、做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太难了!”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李鸿基感慨。
5G商用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工业互联网却仍被标准“卡脖子”,这是怎么回事儿?
新产业呼唤标准出台
标准统一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
“面对纷繁复杂的通信协议,靠企业自身去构建能够兼容、转换上百种协议的产品技术体系是不现实的,成本太高,谁也负担不起。”李鸿基说,还得靠行业的力量、国家的力量,甚至是统一的国际标准。
赛迪智库信息化中心工业互联网研究室主任袁晓庆介绍,近30年来,全球各类自动化厂商、研究机构、标准化组织围绕设备联网推出了上百种现场总线协议、工业以太网协议和无线协议。因此,目前我国工业企业里的设备通信协议不统一,设备与设备间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
这种对标准的迫切需求不仅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在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也有,可以说是新产业领域的普遍现象。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强烈感受到,随着区块链的技术价值越来越凸显,产业上对标准化的需求极其强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说,一方面,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初期,各方呼吁通过标准来建立基本的概念共识,降低学习成本;另一方面,当前各类区块链平台和应用层出不穷,急需通过标准来统一技术协议及过程,降低不同区块链应用间的连接成本。
采访中,专家们表示,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最重要的特点是联通。与传统产业类似,产业发展初期往往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发展至一定阶段,“百花齐放”往往不利于联通的进行,因此需要出台相应的标准来确定统一的规范,降低联通成本,实现降本增效,方有利于产业后续健康发展。
“同时,不少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引发了相应的社会问题,也需要通过标准来加以规范。”赵波说,例如在大数据领域,对于数据治理、产品和服务质量、开放共享、个人隐私保护、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标准化需求日益凸显。
新标准跟进产业步伐
加快发布国家标准,鼓励研发团体标准
产业有需求,管理部门有回应。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仅2018年,在电子信息领域共发布国家、行业标准369项,其中涉及信息安全领域58项、信息技术领域156项,总共占比58%。标准涵盖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射频识别、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网络等多个新兴技术领域。
“在大数据领域,我们已经围绕基础架构、开放共享、大数据系统、数据管理能力等发布了9项国家标准,另外还有29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围绕术语、神经网络、知识图谱、情感计算等方面开展国家标准预研。”赵波说。
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将围绕智能硬件、智慧家庭、虚拟/增强现实、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和服务、锂离子电池、5G关键元器件、智能传感器等16个领域,组织开展300余项重点、热点标准制修订工作。
不过,国家标准制修订有其自身的程序要求,需要一定的时间,往往无法跟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时候,团体标准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在不少新产业,我们鼓励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研发团体标准,既有利于行业发展,也为国家标准的制定奠定一定的基础。”赵波说。
目前,在新产业,团体标准的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区块链领域,为了让产业各方能协作发展,《区块链 参考架构》《区块链 数据格式规范》等团体标准已顺利开展制定工作;在人工智能领域,行业也正围绕服务能力成熟度、机器翻译、智能助理等开展团体标准预研和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等7项测试能力建设。
产业发展无国界,国内标准齐头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国际标准的制定也得积极参与。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到78.6%,基本与国际接轨;主导研制的国际标准数量、覆盖面也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领域,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主导的《物联网 参考体系结构》等一系列重要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赵波介绍。
“标准+”引领转型升级
新标准引导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都知道智能制造好,可我们这小厂怎么干,刚开始真是一头雾水。”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董事长刘济东说,当时只有海尔、三一、中车这几家大企业尝试了智能制造,可行业不同、企业情况不同,完全照搬行不通。
刘济东表示,红太阳的智能车间得以建成,靠的还是一系列智能制造国家标准。每个标准有啥用,刘济东如数家珍:国家标准《智能制造 系统架构》告诉我们智能制造是什么,整体规划怎么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告诉我们怎么评价企业智能制造的现状,如何制定实施的路径;《工控网络安全》教会我们怎么建立安全可靠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环境;《数字化车间建设通用要求》就是我们开展数字化车间建设的宝典。“可以说,我们公司的智能车间完全是照着标准建起来的,建成后运营成本比旧车间降低20%,帮助我们克服了之前光伏产业的困难。”刘济东说。
“智能制造领域是我国以标准引领行业、企业发展的一个典范。”赵波表示,首先,在工作推进初期,通过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将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聚焦在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使智能制造标准在细分领域落地实施。其次,围绕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的重点需求,形成了一批基础标准,为各行业实现智能制造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再比如,大数据时代,数据被喻为新的生产要素,如何管理、使用数据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传统企业,如何融入大数据时代,国家标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指出了一条道路。
“现阶段,已有近百家企业和组织依据该标准评估了自身的数据管理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优化了数据管理机制和提升管理能力的措施,为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和竞争力提升夯实了基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在不少新产业,标准都起到了加快相关技术应用速度并引导产业健康规范发展的作用。”赵波说。
李心萍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