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饺子啥样子 三峡博物馆东汉女厨俑上有答案
时间:2019-05-11 10:03:10 来源:重庆晨报
[导读]东汉时期的女厨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在高高扎起的发髻正中,簪着一朵巨大的菊花,身着宽袍的女子卷起袖子在案板前忙碌着。而在她身前的案板上,就藏着我国最早的“饺子”。昨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在第一期“馆长讲坛”中介绍,这件来自东汉时期的女厨俑不仅反映了古代的饮食习俗,还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早期的“饺子”形象之一。
东汉时期的女厨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供图
在高高扎起的发髻正中,簪着一朵巨大的菊花,身着宽袍的女子卷起袖子在案板前忙碌着。而在她身前的案板上,就藏着我国最早的“饺子”。
昨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在第一期“馆长讲坛”中介绍,这件来自东汉时期的女厨俑不仅反映了古代的饮食习俗,还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早期的“饺子”形象之一。
东汉
最初作用:药物
医圣张仲景发明,边缘有漂亮花边
说起饺子,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医圣张仲景。程武彦说,据史料记载,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饺子就是这名医圣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既然是一名医生发明,当然最初就是作为一种药物。
程武彦介绍,当时,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以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而从三峡博物馆收藏的这个东汉女厨俑的案板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饺子和现在的形态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它的边缘已经被捏出了漂亮的花边。
三国——唐代
曾用名:月牙馄饨、偃月形馄饨
与饺子形状类似,一度和汤混着吃
到了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这种“馄饨”已经开始成为家喻户晓的食物。据史料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脱离了汤水,已经被人们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
宋代
曾用名:角儿
被传到世界各地,出现多个变种
而宋代则是“饺子”名称的起源。程武彦说,当时人们开始称饺子为“角儿”,这个名字就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其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追忆了北宋汴京的繁盛,里面就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
同时,饺子在宋代的时候被传入了蒙古,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饺子也被传到了世界各地,后来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案板上还出现了 甲鱼竹笋等食材
在东汉女厨俑的案板之上,除了饺子,还有各式食材。指着这个琳琅满目的案板,程武彦一一道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女厨手中拿着的鱼,她左手托起了案板上的鱼头,右手抬起,似在刮鱼身之上的鱼鳞。
在这条鱼的周围有猪头、羊头、狗头、甲鱼、糕饼、竹笋等十多种食材,密密麻麻地占满了案板的每个空隙。
程武彦说,在汉代,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比秦朝更进一步了。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务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他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
而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更是进一步丰富了汉代人们的食材,他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如今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