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
时间:2019-05-01 07:29:0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导读]椒江区少体校大陈帆船帆板基地的孩子们在海上训练(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浙江椒江海门码头向东29海里,大陈岛如一颗明珠,闪耀东海。60多年前,一批青年团员响应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用青春和汗水培育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风不言,海不语,芳华在似水流年中逝去。但人们从未忘记,这座海岛从原本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东海明珠”,背后是一代代垦荒者的奋斗足迹。
椒江区少体校大陈帆船帆板基地的孩子们在海上训练(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
浙江椒江海门码头向东29海里,大陈岛如一颗明珠,闪耀东海。
60多年前,一批青年团员响应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用青春和汗水培育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风不言,海不语,芳华在似水流年中逝去。但人们从未忘记,这座海岛从原本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东海明珠”,背后是一代代垦荒者的奋斗足迹。
孤岛垦荒60余载
1955年初,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败退台湾,劫运了海岛居民1万多人,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荒岛。1956年起,先后5批467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
往返大陆与海岛,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周银翠说,60多年前,他们撂下年幼的孩子,作为第二批垦荒队员,从温州永嘉毅然奔赴大陈岛。那时乘的还是小木船,海上飘摇6个多小时才到达。
“路不平,灯不明,电话不灵,小船开开停停。”这段顺口溜,让周银翠记忆深刻。垦荒队员们纷纷立下誓言:“有一百条困难,克服一百条;有一千条困难,克服一千条。”
垦荒的道路,异常艰难。队员们要开发土地,种上庄稼,发展畜牧业。“大家都挑重活干,比如挑大粪最累,男的挑120斤,我能挑100斤,赤着脚一步高一步低,但从不叫苦叫累。”周银翠说。
60多年过去,当年种下的松树、柏树已然苍翠盎然。岛上的467位垦荒队员,也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男女队员还因此喜结良缘。沧海桑田,也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代代传承奋斗不止
岛上最漂亮也是最坚固的房子,是学校。每到大台风来袭,这里还是岛上居民的避灾安置点。
1988年,年仅17岁的翁丽芬到大陈岛教书,一教就是30多年。“我是大陈岛走出去的孩子,这里有我割舍不下的情谊。”翁丽芬说。
由于渔业资源减少,人口大量转产迁移,海岛学生也开始锐减。翁丽芬和老师们开始探索特色教育。从引进开展帆板队文化教育,到配合成立浙江省委党校“红色学府”讲习所大陈岛讲习点、台州大陈岛干部学院等,用学校老师的话说,翁丽芬还在不停地“垦荒”。
“垦荒精神中,‘开拓创新’是重要的一方面。这种超大型铜网养殖,就是大陈渔民不断开拓创新的智慧结晶。”渔民茅兆正说,大陈渔民先后探索了浅水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铜网围海养殖三次转型升级之路。
如同60多年前年轻队员们登岛垦荒,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海岛又涌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皮肤黝黑的80后王麒,便是其中一位。“现在的大陈岛交通更便捷、环境更整洁,我家民宿所在的梅花湾村整体面貌更是焕然一新,‘伴山居’也就跟着火了。”
今天的垦荒者中,还有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乡镇干部。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说,镇里群众有什么需要,一个电话上门服务;岛上项目有什么困难,实施全程代办服务;群众在岛外需要办理事项,提供“远程”服务,全面实现了“陆上办事不回岛、岛上办事不出岛、海上渔民不上岛”的便民目标。
构建海岛垦荒精神传承示范点、打造“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示范岛”“零排放生态美丽岛”……如今的大陈岛,正抢抓湾区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创建全国“现代化海岛建设示范区”。 据新华社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