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有1.25万门慕课上线 超过2亿人次参加学习
时间:2019-04-11 10:27: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导读]“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而至,网络改变教育、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和智能叠加催生高等教育变轨超车,作为人才摇篮、科技重镇、人文高地的中国大学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4月9日至1
“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而至,网络改变教育、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和智能叠加催生高等教育变轨超车,作为人才摇篮、科技重镇、人文高地的中国大学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4月9日至10日,中国慕课大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的《中国慕课行动宣言》赢得广泛共识。
时光倒转。6年前,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1年前,教育部认定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慕课;就在今年,教育部认定推出第二批801门国家精品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我国已有12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学习者,其中6500万人次获得慕课学分。
中国慕课,中国“金课”!
1000余所高校开设慕课,200余门优质慕课登陆国外著名课程平台
一位家住云南大山深处的小学生,通过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学习了“古文字学”等近10门慕课;一位87岁的老人,退休后开始摸电脑,迷上了医学、营养学类慕课……
如果不是给“前十名”的慕课学员寄纪念品,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翁恺不会知道,一位几乎天天和自己互动的学生,住在连快递都到不了的偏远山区。
快递到不了,可知识能瞬间抵达。“这让我真切体会到,网络无远弗届!可以将优质教学资源以最快速度和最低成本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翁恺说。
6年慕课,翁恺开设了6门在线课程,累计超过230万人次选课。最多时,一门课有28万名学生同时学习。这是一个传统课堂无法想象的庞大数字。而最让翁恺欣喜的,是在线课程撬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过去下了课,学生有没有学习、有没有困难,老师不知道。在线课程把教学视频、作业、讨论和测验放在了同一个维度上,密切了师生联系、优化了学习手段,提高了学习效率。”
记者从中国慕课大会上获悉:目前,我国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一年来,中国慕课跑出了惊人的中国速度,数量成倍增长、结构更加合理、应用更为广泛,‘互联网+教育’与‘智能+教育’齐头并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
一组数字闪闪发光:与2017年相比,上线慕课数量由3200门增至12500门,增加近3倍;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增至2亿多人次,增加2.7倍;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由490门增至1291门,增加1.6倍。目前,已有1000余所高校开设慕课,其中200余门优质慕课先后登陆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等国的著名课程平台。
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常年在上海工作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徐志珍,有着174位坐在新疆喀什大学课堂里的学生。师与生,相隔5000多公里。
“这个问题,请喀什大学的同学回答!”无机化学课上,徐志珍点名。她的面前,是120名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身边的屏幕上,则实时显示喀什大学课堂。两地、两校,大一学生们同上一堂课,举手发言、参与互动。
说起这块也许能“改变命运的屏幕”,喀什大学学生谢姆西努尔·吐尔孙很感慨:“在喀什也能听到这么厉害的老师讲课,我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把东部的优质课堂“搬”到西部,源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出的“慕课西行”号召。目前,“慕课西行”已得到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的积极响应,西部学生得以共享名校优质资源。
质量和公平,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而慕课通过网络的无远弗届,成为提高质量、推进公平的低成本、高效率手段。“破解质量与公平的难题,必须大力推进慕课的建、用、学、管。”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强调。
中国慕课,中国方案。一次次推进教育公平的征程正在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新长征计划”聚集东部地区优质慕课,组织百人讲师团跨越十几个省区,推动百余门慕课在西部地区建设应用,辐射上千门次课程实现课堂革命;“优课联盟”吸收来自西部11个省区市的26所高校,多次赴新疆喀什大学、西藏农牧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等校巡访交流;“一起看见更大的世界”公益计划旨在推进优质慕课进山区,用“互联网+”推动教育公平……
令人欣喜的是,慕课扩大资源开放力度,也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慕课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供400余门精品慕课,供8900多万党员干部选学;为中央军委军职在线提供700多门精品慕课,服务于全军指战员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诸多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模式变革
中国慕课大会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正在进行。
“依托数字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我能把飞机装配现场搬到课堂,还能通过5G技术把各地学生带到实验室互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田威说。
“哦,坐地日行八万里乎?”说话的,是大屏幕上通过全息影像呈现的“孔子”。
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贵州理工学院三校学生在屏幕上出现,这是实时影像。他们通力协作要完成的任务,是到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客机C919上展开实验,体验飞机装配的真实过程。
有学生测量,有学生反馈计算并调整……一次次失败后吸取教训,最终,机翼与机身对接成功了!如果没有虚拟仿真技术,这样庞大的实验,几乎无法在实验室里完成。
“斯时也而有斯学也,斯技也而有斯教也!”“观看”了这一幕,“孔子”大为赞叹。
就像装配大飞机,在高校,有很多实验、实习、实训“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怎么解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供了破解难题的途径。“目前,我国已上线虚拟仿真项目1069个,累计74万余人在网上做实验,让‘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成为现实。”吴岩介绍。
我国慕课植根中国土壤,立足自主创新,通过整体战略设计和各级配套体系的构建,为慕课建设与应用营造良好的环境,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和发展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诸多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正在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和生态重构。
“当前,我国慕课在发展理念、推广方式、学习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创造了中国的经验,为世界慕课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下一步,高等教育要创新发展,发挥引领作用,掀起一场课堂革命!”钟登华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1日 08 版)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