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一流学科攻坚“卡脖子”技术
时间:2019-03-29 11:33: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导读]获得性耐药是肿瘤临床治疗中的老大难问题。在克服肿瘤临床耐药新药研发领域,国外药物研发机构经常独占鳌头。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丁克团队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教授耿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团队等瞄准关键核心技
获得性耐药是肿瘤临床治疗中的老大难问题。在克服肿瘤临床耐药新药研发领域,国外药物研发机构经常独占鳌头。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丁克团队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教授耿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团队等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抗肿瘤候选药物JND30134。与国际在研同类产品相比,该候选药物靶标专一性更强、活性更高,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近日,暨大、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上海某知名医药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将以近8亿元的合同金额转让抗肿瘤候选药物JND30134的全球开发权益。而这仅是目前该校与企业联合研制的5项在研临床前候选新药中的一项。
近年来,暨大凝练学科特色,向改革要动力,推进一流学科协同发展。该校还组建攻坚“卡脖子”技术的一流学科“军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攻克区域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优势特色学科高原上打造高峰
暨大药学学科十六年磨一剑,在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早在2001年,暨大就深挖药学类学科深厚的历史积淀,组建药学院。该院由院士、长江学者等领衔,攀爬学科“珠峰”。
多年来,暨大着力构建以顶尖一流学科为核心、若干攀峰学科为支撑、一批优势学科为培育对象的学科布局新体系。“争创一流,并不是争创全能冠军,而要在有基础有特色的领域着力深耕。”暨大校长宋献中说。
暨大抓住广东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遴选和培育优势特色学科这一难得的机遇,重点打造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等13个龙头学科群,夯实学科高原。2018年,该校精选8个龙头学科群,建设高峰学科,形成有特有强、交叉融合、高原高峰并茂的学科体系。
高峰学科如何发挥头雁作用,协同跳出学科“集体舞”呢?暨大党委书记林如鹏表示,要充分尊重学科发展规律,避免简单地“搞平衡、铺摊子、拉郎配”,防止“有心栽花花不发”的过度干涉行为。
得益于宽松的成长土壤,暨大药学学科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自由恋爱”,助力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挺进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5‰。据丁克介绍,药学学科还为该校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农学学科进入ESI前1%提供了重要支撑,贡献率分别为9.38%、9%、18.6%、14.02%。
目前,暨大已有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这些一流学科正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比如,生物医药学科群辐射带动该校15个相关一级学科、9个ESI学科。
改革“组合拳”让学科建设多快好省
快马加鞭,暨大团队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亮眼表现,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该校在“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资金运用上所采用的“竞争性资金池制度”。这一制度统筹资金使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资源投入与绩效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突出竞争性分配、凸显撬动作用、倾斜发展优质项目,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两年来,暨大围绕重点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人事制度、资源配置等综合改革,为一流学科建设“保驾护航”。
因在读博期间学术表现优异,钟文彬搭上职称评审“直通车”,入职暨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后,就获评正高职称。钟文彬等新进教师成为“鲶鱼”,老教师也变得动力十足。
“头衔‘帽子’、论文发表数量等‘颜值’,并非暨大选才的唯一标准。”宋献中把教师比作一流学科建设的“第一资源”。该校大刀阔斧地推进能进能出的准聘长聘制、能上能下的分类管理制、能高能低的多元薪酬制等,形成不拘一格选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
为给一流学科人才营造一流的干事创业环境,暨大还打造“一流学科建设特区”,在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实验场地等方面,优先安排。更重要的是,该校采用奖补等方式,破除“等靠要”思想,倡导用“军功”换“兵马粮草”,激励一流学科打硬仗、打胜仗。例如,对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暨大采取“重大奖励+滚动支持”的绩效奖励政策;而学科建设绩效动态监测表现不佳的,该校则采用动态竞争机制,对其“摘帽”,优胜劣汰。
拆除机制体制壁垒,助力暨大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攻城拔寨”。截至2019年3月,该校ESI学科数量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三位。
一流学科创新链无缝对接产业链
由暨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何庆瑜带领的蛋白质组学团队,率先开发了超高精度数据分析基础算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算法可应用于基因组—转录组—翻译组—蛋白质组所有层次,精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近年来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但也存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不强等短板。近年来,暨大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学科交叉融合催动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突破关键领域,用学科“创新星火”驱动地方产业升级。
暨大直面单学科科研组织难以适应时代要求等问题,组建交叉学科科技攻关团队,开展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助力产业、企业破解发展痛点。
暨大药学院教授叶文才带队的多学科攻关组,与利民制药厂联合开展“大会战”,系统剖析参芪扶正注射液的化学成分。产学研合作提升了参芪扶正注射液等10余个名优中成药“含金量”,新增产值50余亿元。
“‘顶天立地’是我校一流学科建设不变的初心。‘顶天’就是加大一流学科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立地’就是推进一流学科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广东乃至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林如鹏介绍,为促进一流学科创新链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链,暨大建立了以地方研究院等为核心的近100个产学研平台。
东莞暨大研究院建成5年多,已开发研究10余个产品,申请14项专利,孵化出8家创业型企业。该院还相继服务200余家行业协会企业,尤其是和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如罗氏、辉瑞、扬子江、信立泰等20余家都有合作关系,为国内外医药企业提供国际药品注册150余次。
据统计,近年来,暨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年增长率达64%。该校生物医药学科群已与3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相关技术成果孵育20余家生物医药公司,新增产值超90亿元。(刘盾 陈文举 黎鉴远)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