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把群众身边的“文化小事”办好
时间:2019-03-28 09:52: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导读]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怎样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地处山东省中部的潍坊市,近年来紧紧围绕文化惠民的目标,从群众关心的身边小事入手。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打造非遗活态保护样板、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等,极大促进了群众对文化工作的认可,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怎样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地处山东省中部的潍坊市,近年来紧紧围绕文化惠民的目标,从群众关心的身边小事入手。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打造非遗活态保护样板、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等,极大促进了群众对文化工作的认可,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创新形式——
让服务离民心更近一步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潍坊市借助文化行业协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名列其中。该项目的示范性在哪里?记者近期赴项目开展较成熟的潍坊青州市采访。
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爱东介绍,近3年来,青州市依托市锣鼓秧歌协会等文艺志愿团队,精心打造了“青州古城过大年”等系列文化活动。依托全市在相关部门注册且有资质的民间文艺团体,开展“文化惠民农村行”等活动。2015年至今,社会力量共为青州贡献了超4500场次演出。
同时,青州市还依托市美术家协会等书画创作培训机构,每年组织书画主题博览会,加强与全国各地艺术家的交流,间接推动了本地书画艺术人才队伍的壮大和书画产业的发展。
“社会力量来自民间,与民众的距离更近。”杨爱东说,文化行业协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介入,使得政府提供的服务方向更精准、内容更贴心。
近几年,潍坊市尤为注重对社会力量的培育与引导,将其作为推动服务效能提升的抓手,不断出实招。
3月14日,潍坊寿光市文化馆召开了2019年度文化志愿服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志愿者的努力,让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凝心聚力画好新时代文化志愿服务“同心圆”。寿光市文化志愿者张勤茂说:“在平时的文化志愿服务下乡演出中,老百姓满意,我们也感到很充实、幸福,觉得当文化志愿者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打造样板——
非遗活态传承蔚然成风
得益于独特的人文历史脉络,潍坊的非遗资源极为丰富。怎样让非遗从展厅走向大众?如何发挥非遗的社会价值?这几年,潍坊创新项目传承方式,通过非遗进校园、研发文创产品、搭建研培平台,一批有特色的非遗项目走进群众的生活。
3月1日,由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主办的“潍坊市首期非遗校园教育传承与研学师资培训班”圆满结课,来自当地潍城区、奎文区、寒亭区等地的120余位非遗协会会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期间,部分专家学者先后从“如何正确理解非遗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进校园与研学解读”“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知识、方法和行为规范”“非遗进校园教学实践”等方面为学员进行了针对性授课。
来自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学员张群说:“通过培训,我对潍坊非遗现状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对规范教学和提升教师素质要求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对我在学校开设的《民艺鉴赏与制作》课会有很大帮助。”
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与坚守。
今年已60多岁的颜克臣是潍坊杨家埠年画雕版大师,与年画打交道40年来,他始终致力于扩大年画的社会影响力。
“说啥也不能让这手艺失传了,得有人来继承和发展。”颜克臣告诉记者,除创作作品外,现在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艺的传承上。通过“以师带徒手把手教学”的形式,近年来他的多数徒弟已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推动融合——
文旅互动发展生态旅游
潍水田园综合体是潍坊市起步最早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也是山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事例。
潍水田园综合体项目负责人孙健介绍,项目核心区未来将重点打造“一带、一谷、两翼、六组团”,其中“两翼”是指皇姜小镇、潍水童乡,主打文化特色。北侧皇姜小镇,以姜文化为特色,打造集文化体验、古方康养、田园休闲、创新创业、主题居住等于一体的文创小镇;南侧潍水童乡,以研学基地和农事田园为基础,发展农业旅游、农事体验、儿童研学、休闲娱乐等田园休闲产业。
在潍水田园综合体之外,目前潍坊还规划建设了20多个文旅类重大项目。
比如位于潍坊昌邑市饮马镇山阳村的“梨花水镇”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6500亩,文旅融合是项目的一大特色。
“梨花水镇”项目内的博陆怀古区,是在对昌邑市博陆山现有景点资源进行优化升级的同时,结合周代遗址、霍光封地等文化资源,计划构建与时间相关的立体式游览体验。当地将主要增设时空乐园、VR体验乐园、时空历史博物馆、水上实景历史剧表演等。同时,项目内的艺术田园区将与高校合作,建设可供大学生进行艺术实习的场所,并为创业人员打造创意空间,吸纳艺术工作者开展艺术鉴赏等活动。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田素英表示,未来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潍坊将把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与历史文化、手工艺传承相结合,并运用多媒体、高科技等形式提升各项目的智能化水平,力争在“旅游+”研学旅行、文创产品研发、特色产业引进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