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埃航遇难浙江女生是怎样一种心理
时间:2019-03-13 09:01:55 来源:新京报
[导读]讨伐埃航遇难浙江女生是怎样一种心理议论风生生命皆可贵,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但生而为人,我们起码要保有对同类的尊重。埃塞俄比亚空难,机上包括8名中国乘客在内的157人无人生还。本是至伤时刻,社交媒体上却出现些许不和谐的声音——对遇难者“挖坟”并加以讽刺。在遇难者当中,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女大学生,和男友相约前往非洲旅行。她还有两个月年满22岁,生命之花尚未绽开便无声陨落。
生命皆可贵,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但生而为人,我们起码要保有对同类的尊重。
埃塞俄比亚空难,机上包括8名中国乘客在内的157人无人生还。本是至伤时刻,社交媒体上却出现些许不和谐的声音——对遇难者“挖坟”并加以讽刺。
在遇难者当中,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女大学生,和男友相约前往非洲旅行。她还有两个月年满22岁,生命之花尚未绽开便无声陨落。对她的父母来说,痛失独女,其悲孰甚;对于公众来说,由恻隐之心生出“物伤其类”的悲悯,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事情的走向让人始料未及:先是女孩的微博账号、学校、照片被曝光,之后还有部分网民涌入死者微博恶言相向——“当我看你住着几千块钱一晚的酒店,每天锦衣玉食,看个长颈鹿要去、而且马上可以去非洲肯尼亚的时候,虽然我不会幸灾乐祸,但也绝对同情不起来。”
不打开遇难女孩的微博,可能都无法想象一些人的心理到底有多灰暗。有一些网友,用极尽羞辱性的语言,辱骂这个刚刚殒身异国他乡的年轻女孩,有人甚至说她死有余辜……更多的语言,是任何一个稍微受过一点教育的人、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难以启齿的。人血馒头的故事在舆论场不知上演了多少轮,有人痛失至亲,有人却能借此在社交场上掀起一次又一次邪恶的集体狂欢。
这里的“恶”有两层,一层是曝光隐私,将逝者过去的生活一一展露人前,毫无半点对生命与死亡的敬畏。逝者已矣,无法辩驳,只能忍受人们无止境的窥探。如果逝者“不幸”,再是个妙龄少女,有点私生活的“花边”,更容易被嗅觉灵敏之人捕捉,推上道德的审判台反复吊打。
另一层则是对遇难者生活方式的仇视。这背后的逻辑就是,你年轻、漂亮、能住得起几千块一晚的酒店,就意味着你的人生充满原罪。那些喷子的愤愤不平,究其根本,还在于人性中的仇富心理。
可正常的逻辑应是,生命皆可贵,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但生而为人,我们起码要保有对同类的尊重。同情,源于人性,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出复杂社会的基础。仰赖于“同情”,我们才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形成最起码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形成最基本的法律和规则。
但道德原则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痛骂那些毫无同情心的网友,表面上很解气,却也于事无补。刚说了,同情是人性,他们也概莫能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人性中的同情心蒙尘,只留下了嫉妒、仇视、冷眼旁观,这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但无论如何,即便深陷困顿、心有不忿,转而向遇难者“开炮”,都只是个懦夫。而打着“绝对公平”的旗号,罔顾人性人伦底线,也令人不齿。
□凤起(媒体人)
声明:网上天津登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如有侵权,请与本站客服联系。信息纠错: QQ:9528213;1482795735 E-MAIL:1482795735@qq.com